天天看點

鄭集:千年古街宛如春

作者:宿遷網

提起泗洪西南崗,很多人都會想起1981年《人民日報》刊發的通訊《春到上塘》,反映包産到戶給上塘帶來的喜人變化。西南崗是中國農村改革的先行區之一。而說起上塘鎮鄭集村,也許大家會感到很陌生。殊不知,鄭集村是很有故事的地方,一條古街曆經千年,如今依然繁榮。

鄭集:千年古街宛如春

鄭集在距離上塘鎮政府以南約9公裡處。村部不遠處的馬路邊,偌大的辨別牌上寫着“鄭集 千年古街 曆史名村”。鄭集村黨支部書記鄭飛說,鄭集村是擁有1000多年曆史的古街,延續至今每逢農曆一、三、六、八為逢集日。因靠近淮河、天井湖,交通便利,商賈雲集,從古至今一直繁榮。

鄭集:千年古街宛如春

在鄭集村,現在還能看到不少曆史遺存,位于鄭集古街的舉人祠便是其中之一。當地老人介紹,舉人祠建于清光緒年間,1892年夏季開工,翌年春天竣工,修建人是舉人鄭國祺的侄兒鄭繩表。當時的泗洲府為了彰顯鄭國祺的功德,也出資了一部分。舉人祠東西走向共5間,正堂明3間暗5間,前後寬約5.5米,全木結構,雕梁畫棟、飛檐外翹、鬥拱雄大、頂柱粗壯,突出展現棟梁之材。舉人祠前後均有磚瓦房,從外面看,均看不出舉人祠的原貌。走進院内,可以看到木榫結構的屋檐,房内有頂梁柱,呈三角形支撐,做工精細,用料講究。

據介紹,舉人鄭國祺出生于鄭集村。清朝末年,外寇入侵,土匪蜂擁,各地舉兵易幟。因生于亂世,很多人紛紛以習武為常,保境安民。鄭國祺受上輩影響,自幼習武。十來歲時,成年人玩的石鎖他就能信手拈來,馬下舞刀,馬上弄槍。十五六歲時,箭無虛發,已能百步穿楊,三五個壯漢不是他的對手。鄭國祺19歲時參加鄉試,後過關斬将,考中武舉人,泗洲府令人送來牌匾“習武積德”。可惜牌匾于上世紀70年代初被毀。

鄭集:千年古街宛如春

鄭國祺能射善騎,在安徽巢湖許記鐵鋪鍛制丈六大刀,重170斤餘。平時放在刀斧架上,一般的成年人很少能拿得動。鄭國祺早起騎馬順着祠堂前向南五裡,沿路練刀習箭。每每發力之時,路邊碗口粗柳樹被攔腰斬斷。鄉人沿路栽柳數百株,供其習武。現在,鄭集街向南還有當年的跑馬道,也叫“武柳巷”。

舉人祠曆經風雨。民國期間,鄭家後人悉心養護,時常修繕。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曾經将舉人祠作為村公所,也做過村國小。因木結構門窗損壞嚴重,舉人祠前半部分的門窗均被改為磚泥結構。後來舉人的後人遷居外地,舉人祠轉給鄭姓和戚姓兩家暫住。舉人祠現已被宿遷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機關。

鄭集:千年古街宛如春

鄭集街還有着深深的紅色印迹。1940年6月8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帶領中原局機關人員在上塘鎮水牛沖召開黨政軍民代表大會,日軍聞訊後,從泗縣五河糾集2600餘人,分兩路殺過來。前來馳援的八路軍胡炳雲大隊在鄭集西的小胡橋一帶設防,大隊部設立在鄭集東北兩裡地外的棗崗。從早上開始,連續打退敵人6次進攻,殲滅敵僞軍320餘人,俘虜了一名少佐。我方也有230餘名八路軍戰士犧牲,長眠在鄭集西北面的河堤上。

無論什麼年代,鄭集街都是十裡八鄉群衆趕集的好去處。上世紀80年代末,農民收入多了,農村市場繁榮,交易量較大,平時逢集都在五六千人,逢會時能達到上萬人。由于當時香煙市場供應不平衡,鄭集人家家戶戶做起了卷煙,烤煙切絲卷好,用木盒包裝。因為用白紙包裝,比其他香煙粗長,得名“大包煙”“白紙包煙”,銷量非常好。

今天的鄭集人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全村632戶2538人通過種植石榴過上了小康生活。鄭集村境内有兩家大型養豬場,村裡也有很多散戶紛紛養起了豬。村民秉持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的理念,改變種植養殖模式,對養殖排放進行高标準無害化處理,形成循環種植養殖模式。平地稻麥輪作,崗坡地種植金銀花、碧根果,增加了群衆收入。全村社會事業發展良好,有一級甲等綜合醫療醫院一座,核定床位60張,承擔當地急診急救、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服務。街上有大小超市11家,飯店、浴池一應俱全,服務功能健全。今天的鄭集是省級法治先進村、市級文明村,逐漸成為集古色、紅色、綠色為一身的旅遊宜居之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