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拾人牙慧,狂草四人展玩起了材料,王冬齡早就創過了

作者:趙俊峰評談

追求創新、推崇西洋美術理論是當代書法的重要特征。這種抛棄氣韻,單純追求形式變化的藝術書法,最終将氣象萬千的傳統書法之路越走越窄。所謂的創新書家本着創新的目的,結果卻是互相模仿。王冬齡學習西洋美術搞出了材料書法,這次的狂草四人展又學王冬齡,也在書寫材料上做文章。

拾人牙慧,狂草四人展玩起了材料,王冬齡早就創過了

2021年“萬殊一象狂草四人展”在宋代草書大家黃庭堅的故鄉江西舉行,在這次展覽中,展出了胡抗美、劉洪彪、張旭光、王厚祥四位當代知名草書家的作品。展覽創作的作品中,除了誇張變形、線質淡薄的時代特色草書之外,為了創新,還搞出了材料書法,在絹、麻,乃至在瓦片和陶瓷上進行書法創作。用一些媒體的話說就是“讓人耳目一新”,暴露了這些草書大家的目的還是為了“創新”。

拾人牙慧,狂草四人展玩起了材料,王冬齡早就創過了

胡抗美的書瓦作品

如果說這也算創新,那麼還是人家中國美院教授王冬齡創新在前,王教授早就向公衆展示了竹子、亞克力、報紙、照片、銀鹽、丙烯、iPad、VR等各種材料的書法,其材料創新範圍涵蓋了自然、人造甚至虛拟世界各個層面的材料,讓人歎為觀止。如果這種書寫媒體的創新有意義的話,王冬齡教授才是首屈一指的開拓者。

拾人牙慧,狂草四人展玩起了材料,王冬齡早就創過了

四人展中的瓷書

你這狂草四人展中展出的絹、麻、瓦、陶瓷書法太小兒科,充其量是在王教授人造材料一類裡打轉,假如這種創新遊戲有價值的話,你這層次顯然無法同人家王冬齡教授相比,實際是在拾王他的牙慧。王教授還有自然材料和虛拟材料兩個廣闊的領域,等待着你們去探索、超越。如果不上他的研究所學生,怕是很難得其精髓。誰如果想繼續探索材料書法,最好能讀中國美院博士生導師王冬齡教授的博士。

拾人牙慧,狂草四人展玩起了材料,王冬齡早就創過了

王冬齡教授在虛拟世界中創作

不知這麼前衛的書法藝術,現在有沒有專門的研究課題。如果有的話,又要辛苦七十多歲的王教授了。經費應該不是問題,可以申請國家重大專項資金。一旦獲得突破,那就不僅是為書法開創了一片廣闊天地了,而是直接就把西方藝術甩在身後。雖然這種所謂的材料書法,更多借鑒了西方的裝置藝術,不過在這個領域大家起點差不多,誰先發力就有可能獲得突破。這可是藝術制高點,創新書法的有識之士一定要抓住機會。

拾人牙慧,狂草四人展玩起了材料,王冬齡早就創過了

王冬齡教授的ipad書

其實按照創新的标準,王教授也好、西洋裝置藝術也罷,都不算創新。中國古代早就有各種材料的書法創新了,絹、石頭、磚、瓦、竹片、木片、瓷器、青銅器、鐵器等等,凡是看得見的材料幾乎都會成為古人的書法載體。若要在這個方向創新,古人才真正做到了極緻。從這個角度看,在材料上創新也幹不過古人,這些創新書家怕是要絕望了,這條路都被古人堵上了,真的無路可走了。

拾人牙慧,狂草四人展玩起了材料,王冬齡早就創過了
拾人牙慧,狂草四人展玩起了材料,王冬齡早就創過了

王冬齡教授的竹書和銀鹽書

創新書家經常挂在嘴上的說辭就是:古人已經把創新的路走遍了,是以現在要抛棄漢字另辟蹊徑。古人在形式上的确包羅萬象了,在“氣”上呢?氣象萬千,這才是書法發展的廣闊天地。清代書論家包世臣在《安吳論書》中就說:“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書之六局,以氣為主。”書氣的大門一直敞開着,隻可惜創新書家摸不着門,隻能追求西洋美術的形式美,搞這種“雜種”書法。

拾人牙慧,狂草四人展玩起了材料,王冬齡早就創過了

清代書論家包世臣語

顯然,狂草四人展的這四位書家,也明顯感受到了在漢字基礎上的創新已經創不了了,想要在書寫材料上做文章,但是這個文章人家王東齡教授已經做過了,創新無路,這咋整?

·原創作品,私自轉載、拼接必究·

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的觀點 / 弘揚傳統文化,為往聖繼絕學 / 如果說得在理,就請關注、贊賞、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