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阿富汗全民皆兵反抗入侵時,各種各樣的點子幾乎是層出不窮的

作者:指文圖書

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世人皆知,以實力而論,阿富汗遊擊隊與蘇軍在各個方面都相差懸殊,特别是在武器裝備方面。但随着戰事的發展,蘇軍在阿富汗越來越陷入到困頓的泥潭。

當阿富汗全民皆兵反抗入侵時,各種各樣的點子幾乎是層出不窮的

當一個國家全民皆兵反抗入侵時,各種各樣的點子幾乎是層出不窮的。

1982年夏末,賈拉拉巴德反蘇遊擊隊的一位上司人通過各種關系,與阿富汗政府軍喀布爾衛戍部隊司令阿蔔杜勒·沃杜德将軍取得了聯系。遊擊隊上司人向沃杜德将軍說,他和他的遊擊隊願意歸順阿富汗政府軍,放下武器不再與蘇軍為敵。為了證明他的誠意,這位遊擊隊上司人向沃杜德将軍出了一個主意——願意幫助政府軍誘捕自己的上司,遜尼派伊斯蘭黨領袖尤尼斯·哈利斯。

這位遊擊隊上司人擔保說,隻有他才能抓到哈利斯,隻要向他提供資金,再派一支政府軍的裝甲部隊協助行動。他的話說服了沃杜德将軍,後者果真向他提供了他所要的一切。就這樣,一支阿富汗政府軍的裝甲部隊出發向賈拉拉巴德飛奔而去。遊擊隊上司人接待了他們,把他們安置在一塊偏僻的草原上,吩咐他們設好陷阱,準備伏擊哈利斯。

即将“歸順”阿富汗政府軍的遊擊隊一連兩天勸設伏的政府軍要耐心等待;等到第三天,遊擊隊完全取得了這支政府軍的信任。遊擊隊上司人一聲令下,遊擊隊員們不費吹灰之力就把那支阿富汗政府軍部隊全部消滅,繳獲了一批裝甲車輛和其他武器彈藥。

倒黴的沃杜德将軍被蘇聯顧問懷疑私通遊擊隊,以“叛徒”罪名于9月29 日遭到處決。

阿富汗遊擊隊還常這樣幹:一些遊擊隊員裝扮成阿富汗政府軍,在公路幹線攔截公共汽車,把乘客統統趕下車,然後宣布要把這些同情“反革命匪幫”的人槍斃。要知道,這是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常幹的事。

車上的許多阿富汗政府軍軍人和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黨員一聽此言,趕緊出示自己藏得很嚴的證件。接下來的事就十分友善了—遊擊隊員們将出示證件的人全部槍斃或關押起來。

當阿富汗全民皆兵反抗入侵時,各種各樣的點子幾乎是層出不窮的

(上圖)阿富汗遊擊隊

這樣的計策簡直是用不完的。一支小規模反蘇遊擊隊的上司人逃到了阿富汗政府一邊。他向阿富汗政府和蘇軍保證,自己一定幡然悔悟,痛心疾首地說自己是上了帝國主義和大封建領主宣傳的當;他還做了一系列事情來表明誠意。于是,阿富汗政府軍給他武器裝備和資金,要将他的部下改編為維持地方治安的民兵武裝。沒想到,一拿到武器裝備和資金,遊擊隊領袖立即就回到山裡,再也沒有露面。原來,他當初來向阿富汗政府和蘇軍投誠,目的不過是搞錢搞槍而已;現在武器裝備和資金都到手了,他便回到山裡繼續打蘇聯人。

殘酷的戰争使阿富汗人發揮了極大的聰明才智。遊擊隊在喀布爾附近的馬伊丹搞到了一顆尚未爆炸的炸彈,他們給炸彈裝上了電控系統,炸毀了蘇軍運輸車隊必經的大橋。他們從蘇軍裝甲運輸車裡搞來的炸彈不久就被派上了用場,經過一番摸索和改裝,遊擊隊用土炮将炸彈全部又送回了蘇軍的營房裡。

在某次交火中,遊擊隊繳獲了蘇軍裝甲車上的一挺重機槍。遊擊隊的機械師立即給它裝配上一個三腳架,變成了一挺輕機槍。在阿富汗北方的遊擊隊裡,有人在城市遊擊戰中發現,近距離發射的蘇制RPG火箭彈能穿透蘇軍裝甲車輛的裝甲,但無法殺傷車内的蘇軍士兵;經過一番思考,遊擊隊員們找到了竅門——把彈頭裡的兩個塑膠墊摘去,問題就全解決了。在同一次城市遊擊戰中,遊擊隊員們發現,在火箭彈的套接管裡加一點汽油,沒有發射筒也能使用。

20世紀80年代中期,對阿富汗戰争負最終責任的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謝爾蓋·索科洛夫元帥變得焦急不安。勃列日涅夫大力提倡的速戰速決沒有達到目的,而且蘇軍對付這些無所不在的遊擊隊開始感到力不從心。多年來,蘇軍的戰術方法與訓練方向一直是,與北約組織在西歐平原展開超大規模機械化作戰。但在遍布山地的阿富汗,這一切根本無從應用。

勃列日涅夫目前的緊迫問題,是如何采取一種最有效的辦法盡快消滅阿富汗境内的反蘇遊擊隊組織。

經過多方讨論,一份決策方案送到了索科洛夫的手中。

1980年下半年,蘇軍改變了“拳頭戰術”,開始推行被稱為“搜尋與殲滅”的新戰術,把打擊重點依次放在阿富汗北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同樣不能放松,必須確定蘇聯與喀布爾之間的聯系,確定喀布爾及其周圍地區的安全,并竭力切斷阿富汗國内反蘇各遊擊隊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往來。

蘇軍開始對遊擊隊活躍的地區進行重點清剿和分區清剿。打擊的方法往往是先派出飛機偵察,确定目标區後再進行反複的轟炸,甚至将目标區的村莊炸平,将林區毀滅,以消除遊擊隊的一切掩護物;為了切斷平民百姓與遊擊隊間的協作,蘇軍還對遊擊隊活躍地區的平民實施了滅絕式的轟炸。而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交界地區,蘇軍則加強了對國界間交通線的封鎖,力圖使遊擊隊從巴基斯坦境内獲得的支援物資無法運送至國内。

為了增強對阿富汗遊擊隊的打擊強度,1980年中期,蘇軍第16摩托化步兵師和第54摩托化步兵師又從蘇聯境内的鐵爾梅茲經阿姆河大橋開進阿富汗,增補到負責整個阿富汗戰區主要作戰任務的第40集團軍。與此同時,蘇軍又将阿富汗全國29個省重劃分為7個戰區,即喀布爾戰區(駐有第105空降師和第360摩托化步兵師)、加茲尼戰區(駐有第8摩托化步兵師)、昆都士戰區(駐有第201摩托化步兵師)、馬紮裡沙裡夫戰區(駐有第16摩托化步兵師)、赫拉特戰區(駐有第66摩托化步兵師)、信丹德戰區(駐有第54摩托化步兵師)、坎大哈戰區(駐有第357摩托化步兵師)。各戰區除了負責協調指揮本作戰區内駐守軍隊的軍事行動外,還掌握一定數量的機動力量,可以獨立進行一些作戰任務。

另外,蘇軍的指揮機構也得以有了進一步的完善,第40集團軍的總部設在喀布爾,并成立了空軍司令部、防空軍司令部、炮兵司令部以及後勤指揮機構。為了便于指揮,蘇軍還分别在喀布爾和信丹德設立了東、西部兩個戰區指揮所。

到1980年底,駐阿富汗蘇軍人數已達8.5萬人,其中75%是作戰部隊,其餘為後勤保障部隊和阿富汗政府軍中的教官與顧問。此外,在土耳其斯坦軍區,還駐有5萬蘇軍,長期處于戰鬥準備狀态。

當阿富汗全民皆兵反抗入侵時,各種各樣的點子幾乎是層出不窮的

(上圖)在喀布爾郊區大量蘇聯入侵時遺留的報廢裝備

與此同時,蘇聯的“同化政策”也在不遺餘力地推行。利用阿富汗人對伊斯蘭教的信仰,蘇聯在阿富汗的每一處占領區全面地收買各個部族,隻要依順卡爾邁勒政府,蘇聯人就将向他們提供最為完備的伊斯蘭信仰保證,同時對各部族首領采用罕見的高薪、誘人的特權來加以拉攏。到1983年,喀布爾市内已經建立了230座清真寺,其餘地方也建了30餘座為了收買各個部族,1981 年,阿富汗政府“邊境和部族事務處”改組為“民族和部族事務部”,并在6 月份建立了由庫納爾、捕格哈爾、帕克提亞、帕克蒂亞、查布爾、坎大哈、赫爾曼德和尼姆魯茲等省組成的“阿富汗部族最高會議”。“邊境和部族事務處”與“阿富汗部族最高會議”專門負責說服、勸導各個部族服從卡爾邁勒政府,其主要對象是廣大的普什圖人,而輔助說服工作的方法則是利誘。蘇聯人通過這兩個機構告訴部族首領們—卡爾邁勒政府的土地改革可以不觸及大地主的利益,并且部族首領和毛拉們還可擁有比法律規定的6公頃還要多的土地。

蘇軍和阿富汗政府還向所有部族和個人保證——隻要服從新政府,曾經同遊擊隊合作過的人可得到赦免,而且被充公的土地将歸還原主,戰争中所受的财産損失将獲得補償。

本文節選自《帝國的墳場:阿富汗戰争全史》

《帝國的墳場:阿富汗戰争全史》 ¥38.39 購買

當阿富汗全民皆兵反抗入侵時,各種各樣的點子幾乎是層出不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