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作者: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川美眉

《入殓師》是日本導演泷田洋二郎在2008年拍攝的作品,由著名的綜藝節目編排人小山熏堂撰寫劇本。豆瓣評分8.8,該片獲得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并在當年的日本電影學院獎上面大獲豐收。同時也在當年香港金像獎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日前,國内上映,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在大螢幕上觀摩的機會。必須說,《入殓師》是一部值得看、值得細品的佳作。

泷田善于處理瑰麗詭異的奇幻素材,同時也擁有打造平實正劇的高妙手腕,而後者正是此片票房大獲全勝的保證。《入殓師》也可以說是一個傳統家庭劇情片,它展示了不同家庭關系中的親情,散發着親切的人情味。在本土日本首映當日即收獲票房2億3176萬日元。上映25周後累計觀看人數達334萬8千人,票房突破38億4千萬日元。尤其受到中老年觀衆的喜愛。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影名,“往生者”或許意味着入殓師陪伴死者走向下一段生命的旅程。注意“下一段生命旅程“。那個NK會社的老闆佐佐木生榮(山崎努飾)很會用詞,他在報紙上發的廣告,“年齡不限,高薪保證,誠聘旅程助理”給人的感覺就是在招聘旅遊團的導遊。

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本來有一份很體面的工作,某樂團大提琴手。開影那一段氣勢磅礴的的交響樂合奏場景,指揮忘我的雄渾的棒舞,音樂此起彼伏排山倒海般的喧嚣,你會以為,接下來發生的,一定是關于那個大提琴手的關于音樂的故事。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鏡頭一轉“請老闆講話”——“樂團解散!”這四個字,如雷霆萬鈞驚到了所有合奏演員們,當然,包括我等看電影的觀衆。這個黑色幽默拉開了《入殓師》的電影大幕。不知道你怎樣,反正我是目瞪口呆,不亞于男主大提琴手小林大悟那雙空洞的眼睛。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都說人生最大的事莫過于生死,當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為人父母及其親族家人們有多麼喜悅和喜慶;而生的背面隔着長長的流年,卻終究逃不過去的是死,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小林大悟陰差陽錯就做了渡“往生者”走向下一段生命旅程的使者Nou Kan(入殓)工作。

他六歲就被父親逼着練琴,後來做了大提琴師,在弦樂團拉琴,他很喜歡這份工作,甚至瞞着妻子買了一把好琴,東京家裡的房子還貸着款。然而樂團解散破滅了他的音樂夢,他和妻子回了山形老家,住進了當年父親開的咖啡屋。小時候的小夥伴看見他回來,聽聞他做了入殓師都不願搭理他。可是開澡堂的奶奶吉行和子(山下豔子飾)很接納他,告訴他的妻子美香,說大悟他很懂事呢,小時候爸媽離婚,他一滴眼淚也沒掉。但來澡堂泡澡時,躲在牆角哭得好傷心。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他一直記恨父親,有了外遇,抛妻别子去了漁鄉 ,他發誓一輩子不見他。他來到東京,做了樂團的大提琴手,老家的鄉親們都在誇他,瞧人家大悟多體面在東京做了大提琴師。他對未來充滿了期許,在大城市貸款買了房,身邊有嬌妻設計師陪伴,美好的生活正待起航。

然而,樂團解散了,他愁眉苦臉,妻子安慰他或許你換一家藝術團,或者找其他工作。他說我的拉琴水準也不拔尖,很難再找到音樂工作,也沒其他特長,捱在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很艱難,不如回老家吧。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妻子善解人意,他們回到山形老家,鄉鄰們和他打招呼,啊回來啦,并跟周圍的人介紹,嗯大悟在東京拉琴呢。他自慚形愧,一個大男人不能在家吃閑飯,他看見報紙上那則廣告“高薪、旅遊”他沒多考慮,就去NK公司面試了。社長看了他幾秒鐘,立馬拍闆就你了,明天來上班,緊接着塞給他幾張日币,哩,預付薪金。

大悟疑惑了,這麼好?具體什麼工作?老闆支支吾吾,說明天來吧。大悟一定要問清楚,老闆明說了,幫助喪家整理往生者送他們上路。大悟呆住了,想想先試試吧,回家也不敢跟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明說。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他上班第一天就是幫禮儀組拍一個宣傳片《入殓師的操作規程》,他躺在那兒老闆操作具體步驟。他閉上眼睛,突然臉頰一陣刺痛,原來老闆在示範給死去的人剃須刮臉,他看見了血,跳将起來…

回到家裡妻子問他臉上怎麼了,他謊稱刮胡子不慎被老闆碰了一下。他心事重重,妻子夠賢惠也不追問。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第二天上班慘了,客戶是一位過世了好幾天的老太太,進房間那股惡臭,熏得他睜不開眼睛,他嚴重嘔吐不止,在社長幾次訓斥下才搭把手把老太太入殓了。下班了他直接進了奶奶的澡堂子,肥皂洗了無數遍,還覺得身上手上哪哪都不幹淨。他回家了抱着妻子撫摩妻子光滑的肌膚,他快要崩潰了…

妻子終于發現了那盤《操作規程》質問他怎麼能做這種肮髒的令人不齒的工作,并下了最後通牒:去辭職,我回娘家了,什麼時候不做了我才回家。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他郁悶了,去找老闆辭職,老闆卧室就在公司的樓上,那是一間向陽地種滿了綠色植物的一房間,也許老闆的工作整日和死亡打交道,需要呈現綠色的充溢着生命氣息的原色調。老闆不急不忙讓他坐下,來先吃飯。

老入殓師指着身後的一張女人肖像告訴他,那是我妻子,她離開9年了,我第一次做這個,就是将她收拾得風風光光送她去到下一段旅程。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影片有幾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不由得淚目了。

那天小林大悟決定辭職去見老闆,老闆跟他說,夫妻兩個,總有一個人會先離開,誰能想到你最親近的人突然就走了,你有責任讓她體面的心安的去到下一段旅程,說着用手抹去眼角的一滴淚。他環顧了一下滿屋的綠色植物慘淡地笑着。

他拿起桌上燒烤熟了的魚籽塊說,這個也是屍體,你吃嗎?活着就好好活,吃吧。生死誰也避不開,我們做這個給往生者最大的尊重,給他的親人帶來慰籍,讓他安心地走上旅程,賦予他們永恒的美麗,平靜祥和,這很有意義。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小林拿起那塊魚籽也吃起來,邊聽着社長的喃喃自語,心裡有些平靜了。社長又說,你就是幹這個的,命中注定的,他若有所思。

也許一開始,小林是被迫的,懵懂地上了這條軌道,但幹着幹着,他有些喜歡這份工作了,讓死者安息平和地上路,給家屬帶來莫大的安慰,有好幾次客戶在他們完事後送出好遠,連連鞠躬緻謝。

那個年輕的男孩,家長要求打扮成女孩送他走,可以想見他生前對自己性别的困惑,他的父母也很無奈,他是自殺走了的。當老入殓師認真的輕柔的把他打扮成女孩模樣,放進棺材時,母親嗚嗚的哭了。父親追出門外對他和社長說“這是他最美麗的一天,你們讓他心滿意足地遠行去,謝謝你們”。他突然感覺到了這個工作的莊嚴與神聖。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在初始妻子離開他時,他彷徨着感到深深的迷茫,他走過家鄉的那座橋,望着湍急的水流中成群結隊的蛙魚,似乎約好了似的向着一個方向奮力遊去。突然他發現了一條翻白肚皮的蛙魚,那個老者告訴他,“它們這是趕着回家呢“。“真可悲,遊上來就是為了去死”。他似乎明白了什麼---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但生命的意義就是用力活着呀。

那個開澡堂的山下豔子(吉行和子飾),大悟叫她澡堂奶奶,她整天樂呵呵地忙乎着,她一個人經營着澡堂,兒子讓她别幹了,她說那哪兒成啊,鄉裡鄉親的習慣了來泡個澡,說個體己話,我要一直開下去,大家也都喜歡呢。她每天把山上流下來的水加柴禾燒熱,鄉親們都喜歡這裡熱乎乎的氛圍。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沒想到熱情能幹的奶奶突然在搬柴的時候倒下了,她的兒子先前對大悟還有偏見,這會兒親眼看着大悟幫自己的母親舉行往生的儀式,用消毒過的棉布擦拭身體,又抹上口紅,母親的遺容安詳平和,他淚流滿面,面帶羞愧,他終于了解了兒時的夥伴大悟這份工作的莊嚴與美好。

小林大悟的妻子也從娘家回來了,她懷孕了,她幫着丈夫操持奶奶的身後事,似乎也體會了丈夫的工作意義。他們一起把奶奶擦拭得幹幹淨淨的,在場者無不為大悟嚴謹莊重的的手勢,對死者溫柔細膩的修飾稱道,一起向可敬的奶奶道别。

緊接着他們送奶奶最後一程,才發現那個火化師也在澡堂工作過,他說去年和奶奶一起度過了平安夜,奶奶問他能不能一起把澡堂辦下去。他說“死亡,就是一扇門啊,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階段。我呢作為守門人送很多人穿過那扇門,我對他們說聲路上小心,我們後會有期。”大悟和妻子對望了一下,也有了感悟。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莊子說“生死亦大矣”,是的,送别死者是一件非常莊嚴的事,就像一個正式的不可或缺的儀式。妻子美香後來親自參與了丈夫送别澡堂奶奶和小林生父的過程,看着丈夫細膩溫柔完美地侍弄逝去的熟人,尤其看着丈夫最後和早年離家的父親和解了,無比欣慰,也徹底了解和支援丈夫的這份工作了。

觀《入殓師》似乎能窺見日本這個民族的某些性格特質,比如日本人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他們癡迷于任何事物的秩序。你看,在日本的各大旅遊景點,導遊們拿着小旗子帶路,而一群人默默排隊跟着向前走的,肯定是日本本地人。有聽說過嗎,他們對完美主義最典型的追求,莫過于對衛生間幹淨程度的苛求,馬桶潔淨得能照見人的影子甚至聽說過馬桶洗幹淨放滿水,可以舀了喝。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引申到《入殓師》對往生者的儀式,非常的細膩溫柔。從擦拭屍體的消毒棉布要求到擦拭角度的講究,不能讓觀者看到逝者的身體,換上遠行的新衣服,從頭到腳,兩臂、雙腿、身段,最後一步将逝者的雙手握拳作揖狀在胸前,極其完美的操作,有如完成一幅人體藝術品。你看不見死者的一丁點肌膚,那個過程蘊含的尊嚴和體面讓你不得不感動。當蒼白無神的逝去者面容在入殓者的手中重新變得容光煥發時,不僅告慰了逝者的親人,也撥動了我們觀影者脆弱敏感的心弦。

那一整套莊嚴的入殓儀式完美無瑕一氣呵成,真的歎為觀止。最後呈現在親人面前的就是安詳的甚至是美麗地睡着了的親人,真的佩服的五體投地。我觀影時就這樣想,這麼完美地告别人世,那也死而無憾了。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比如“職人”在日本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稱呼。“勞工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堅韌不拔和守護傳統的精神。聯想到“入殓師”它的專業規範與品牌意識,也不是一般人就随随便便可以從事的職業,應該也是有學曆要求和經過教育訓練才能上崗的吧。

比如日本人的思想情緒化、化武。正面的發揮,日本人做事情傾情投入做到極緻,一定要求自己做到完美,入殓師把逝者妝扮得極其安詳平和撫慰了親人們的悲傷;相反的話,在侵華戰争中,日本人将侵略勢力步步擴大不知收斂,更是制造了聳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慘劇。随後又頭腦發熱偷襲美國珍珠港,造成美國反擊的兩枚原子彈在廣島、長崎爆炸,讓自己國家的平民深受苦難,便是明證。啊,跑題了,打住。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最後說說這部電影的音樂制作非常精良唯美。由配樂大師久石讓譜寫的背景音樂,利用大提琴為主的渾厚音律,打破了死亡帶來的沉重,流淌着生命生生不息的律動。樂曲仿如主人公内心的洪流,影片設定男主自幼練習大提琴,安排他在藍天雪山下獨奏,在草原拉琴的意識流,以及那場聖誕夜吃雞肉的橋段,老社長感歎“還從沒有這麼近距離的聽過獨家演奏”的場面,強調出唯有擺脫死亡的陰影,方能享受人生的美好境界。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當我們跟着男主一家家地去入殓死者,不可規避喪家悲痛的送别親人時,時而又穿插了男主拉琴來調節悲傷的氣氛,恰到好處的讓你忘掉悲傷,沉湎音樂,去展望活着的美好與希望時,這樣的音樂元素着實升華了電影的主題:活着雖然艱難,逃避不了死亡的造訪,但終究生是我們的主旋律。其間織入的夫妻愛、生死觀等一系列隽永的主題,深深地打動了中外所有的觀衆。

電影的結尾和演職員表一起流動在螢幕上的畫面,是小林大悟又接手了一家入殓儀式,他娴熟的操作莊嚴的儀式過程,仿佛在制作一件人體藝術品。在悠揚的大提琴音樂伴奏下,那個場景已經沒有了悲傷,有的隻是藝術化了的逝者的完美再現。入殓師不再是一份冰冷的不需要情感的工作,他與逝者之間建立了藝術處理的關系。我仿佛忘記了電影的名字了,音樂的力量太強大也太完美了。

《入殓師》這麼精緻的佳作,過了13年依舊被打動

(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