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近臨颍王曲村

作者:江山原創文集

說起臨颍縣王曲村,不得不提到王曲一個人,此人就是退休教師翟繼宗老師,吾與翟老并無門徒之緣,隻是二十多年前與翟老相處共事兩載有餘,翟老今年高壽八十五,腿腳不太靈活,但先生精神隻爍,翟老淵博學智廣,心如紅燭,深受學生愛戴,令人敬仰,翟老收獲桃李滿天下。早有意聆聽翟老說古論今,叙孔孟之道。今日閑瑕,心血來潮,約筆友驅車同行王曲采風掠影,順便也拜訪一下與翟老叙舊長談……

走近臨颍王曲村

王曲,位于臨颍縣縣城西南約十公裡處,村西彼臨老颍河古道,王曲,即現在仍有很多人俗稱王街,王曲村和附近的商橋,繁城,北舞渡一樣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的中原名鎮,起初王曲是叫王曲公社,村裡有供銷社,衛生院,郵電所,食品公司,煙葉收購站,糧所,隻是後來行政區劃中王曲公社,改為台陳公社,昔日的王曲公社所在地,現在歸屬台陳鎮所轄,隻是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裡,王曲漸漸地失去了昔日的燦爛和輝煌。

王曲村,自古就是物資交流的集散地,來往于四方的客商雲集于此,王曲每天都有大集,方圓十裡八村的鄉民彙集在王曲,集市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吵雜的吆喝聲和讨價聲,回蕩在繁華的街道上,這也那個年代獨有的一道風景線……農曆每月逢四還有庚會,王曲的集市貿易更是名揚中。以前老颍河水資源比較充沛,王曲自然是水旱碼頭,來往船隻下至周口,上行通達禹州等地。當地還流行有一句順口溜叫,一杆子倒周口的俗語,形容當時的水上交通有十分便利,時至今日,這句俗語仍在當地和周邊流傳……

王曲,這裡也是英雄葛洪臣的家鄉,村北路東有英雄葛洪臣烈士的故居。抗美援朝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葛洪臣烈士的故居,門楹上有臨颍縣人民政府贈送的 祖國英雄 四個大字。

走近臨颍王曲村

葛洪臣的英雄故事,我們小時候就略知一二,葛洪臣,男,臨颍縣台陳鎮王曲人,1933年出生,1952年犧牲。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為葛洪臣記了特等功,并授予二級英雄稱号。

走近臨颍王曲村

葛洪臣1948年參加革命,他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為了掩護部隊轉入坑道,葛洪臣單身與敵人博鬥,敵人的炮彈把他的腸子炸了打岀來,他把腸子往肚子裡一塞繼續與敵人戰鬥,他把子彈打完了,最後他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

葛洪臣是王曲全體村民的驕傲,也是河南人民的自豪,也是我們臨颍人民學習的榜樣,中共漯河市臨颍縣委、縣政府為葛洪臣的老家送來“祖國英雄”的光榮牌匾,并在王曲村村委會和村國小樹立了葛洪臣烈士紀念碑和烈士雕像,這也王曲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王曲這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早在明朝萬曆年間,王曲村也曾經出過一位娘娘。古颍河流入臨颍境内,河水一路南下蜿蜒曲折、王曲村矗立在颍河故道東岸,因颍河彎曲處而得名。在村西北這一段河道比較直,大約有三裡。民間傳說“河直三裡出娘娘”。當時王曲集上有個姓文的醜閨女,每天早晨在集市上向賣菜的、擺攤的索要東西,誰要是給她一些,東西就賣的快,生意興隆。如果你不給她,保你一個早上不會開,她的嫂子也常常取笑她,說;“看你那醜樣子啊,到時候難尋不到婆家”。文家閨女傻乎乎地回複她嫂子,“我出嫁的時候得踩着您的肩頭上上轎呢,你信不信信?

王曲這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早在明朝萬曆年間,王曲村也曾經出過一位娘娘。古颍河流入臨颍境内,河水一路南下蜿蜒曲折、王曲村矗立在颍河故道東岸,因颍河彎曲處而得名。在村西北這一段河道比較直,大約有三裡。民間傳說“河直三裡出娘娘”。當時王曲集上有個姓文的醜閨女,每天早晨在集市上向賣菜的、擺攤的索要東西,誰要是給她一些,東西就賣的快,生意興隆。如果你不給她,保你一個早上不會開,她的嫂子也常常取笑她,說;“看你那醜樣子啊,到時候難尋不到婆家”。文家閨女傻乎乎地回複她嫂子,“我出嫁的時候得踩着您的肩頭上上轎呢,你信不信?

時過境遷,過了幾年,文姑娘是成年人了,這年京城派欽差大臣到王曲選妃子,條件之一,必須是官宦的女兒。當地有個叫文秀順的在朝中做過官,她是文家的姑娘,因而自然被選為妃子。奉天承運,皇帝擇良辰吉時已到,這天文家吹吹打打,好不熱鬧,臨上轎時,文姑娘噙了一口小米稀飯,低頭向下一吐,瞬間,一口米飯變成許多光燦爛的珍珠,滿地亂滾。她嫂子忙上前彎腰拾珍珠之時,文姑娘她便踩住嫂子的肩膀上了花轎。遺憾的是,文娘娘在回京路途中,不幸遭遇風寒而逝,但朝廷仍然下旨大修娘娘府邸。村外還建有娘娘墳。後來王曲修,寨牆垛下,向外伸一磚,也是因為出過娘娘,表示娘娘的玉帶。關于文娘娘這個美麗的傳說,家鄉一直有其他不同版本,在此不在叙述……

走近臨颍王曲村

隆冬時節,萬物凋零枯萎之季,我與筆友和翟繼宗老師漫步在王曲古老的民街小巷,一路翟老滔滔不絕地講叙着王曲古老的傳說和當地民俗,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王曲學校旁,學校門口有個吉慶禅寺,寺内有一株古銀杏樹,翟老說:“這棵古銀杏樹也是漯河市境内樹齡最高的古樹之一,樹冠無比高大巍峨,曆經千年歲月之滄桑,古樹依舊枝繁葉茂,樹胸約有五六個成年人才能合抱,望着這棵枝葉繁茂的古樹,不禁讓人們感歎和敬畏,大自然是如此的偉大和神奇,千百年來,有多少生命輪回于塵世,又有多少君王朝代的更疊演變。唯有這棵古樹依然屹立不倒,古樹見證着我們華夏民族多少榮辱和塵世間的恩恩怨怨……

走近臨颍王曲村

冬日的天空素靜高遠,湛藍明媚,翟老成了我們的導遊,幾經周折,我們來到王曲村西南的青石古橋旁,颍河古道河水依碧綠,偶爾也能瞧見野鴨和水鳥出沒。

走近臨颍王曲村

王曲古橋,原址在現橋北約五十米處,現有一處石墩為證,曾有橋口村在此挖砂挖出油松木樁數根,原橋修建具體朝代不詳。隻是在王曲吉祥禅寺中有一尊石碑記載“王曲青石橋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十二月重修”碑文雖然年代久遠,但字迹依然清晰。翟老說,有文獻記載“重修王曲橋主要捐資人有三大家族岀資,郾城區商橋南寨x春霖,臨颍縣台陳村陳星聚,郾城區裴城鎮宋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