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戶出同門,卻在分家三代後形同敵國——周王室的分裂可悲乎?

作者:欲雲談史論今

周景王,也許是最後一位能對王室事務說上話的周王了。可即便如此,他在位時諸多事務仍然受制于當時的霸主晉國。典型案例,就是周景王立太子之事。在原太子壽不幸去世之後,周景王想改立王子朝為太子,卻遭到了王室大夫單穆公的堅決反對。常理而言,立誰為太子本是天子家事,單穆公就是不贊同也無決定權。

戶出同門,卻在分家三代後形同敵國——周王室的分裂可悲乎?

然而,事情卻不是如此簡單。

因為單氏祖上曾善待過晉悼公,晉人向來就與單氏家族關系密切。單穆公反對王子朝,衆所周知,其背後肯定有晉人支援。

為了確定王子朝能順利被立太子,周景王就謀劃在田獵時殺死單穆公及其黨徒。卻不想,還沒來得及動手,周景王自己就先心髒病發作,不幸去世了。之後,單穆公就悍然擁立王子猛為王,是為周悼王。為此,憤恨不已的王子朝在周景王葬禮時率衆突然發難,趕跑了單穆公及其黨徒。不久後,在混亂的局勢下周悼王不幸早逝,單穆公又改立周悼王同母弟王子匄為王,是為周敬王,号稱“東王”;而王子朝在衆人支援下,占據了王城(今河南洛陽舊城西)稱王,人稱“西王”。

王子朝之亂,是東周史上第一次出現東西分治局面。直到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在晉國支援下将王子朝趕到了楚國,這次王室的分裂才勉強宣告結束。不過,此後王室卻是由單氏主宰了。後人韓非子評價王子朝之亂,就說:“以今時之所聞,田成子取齊,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鄭,單氏取周,易牙之取衛,韓、魏、趙三子分晉,此八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韓非子·說疑》)

戶出同門,卻在分家三代後形同敵國——周王室的分裂可悲乎?

不過,随着晉國衰落,單氏家族在周王室的地位也逐漸衰微。可王室的權力遊戲,卻沒有随之而減弱分毫。周敬王之孫周定王去世後,幾個兒子互相争位,讓王室再度爆發了血腥的權力鬥争。一年内,周哀王、周思王先後被殺後,周考王成了最終的勝利者。因為是非正常繼位,為了安撫其他兄弟,周考王将弟弟王子揭分封在河南(即王城),以續周公之職,是為周桓公。

王子揭的分封,成了周王室再次分裂的源頭。

成為周公後,王子揭家族勢力迅速增長。到了王子揭孫子西周惠公時,他又把自己小兒子班分封在鞏(今河南鞏義東北老城),奉周王以居,号稱東周惠公。從此,周王室分裂成東、西二周。

周王室的這次分裂可不是自願,而是遭受了外來壓力。

戶出同門,卻在分家三代後形同敵國——周王室的分裂可悲乎?

公元前371年,因為與南韓相國韓傀有沖突,嚴遂派出刺客聶政前往行刺。在前往南韓的途中,聶政經過了周王畿。因為過去曾與嚴遂有過節,後來的東周君公子班隆重接待了聶政,為他刺殺韓傀提供友善。公子班想着,隻要刺殺成功,南韓人一定會追捕嚴遂,這樣就變相為自己出了口氣。可不想,聶政戰鬥力極強,不但殺死了韓傀,還一并殺死了韓哀侯等等數十位南韓政要,差點連南韓太子也殺了!

這可闖下了滔天大禍!

事後,南韓立刻派人來到周王室,譴責公子班所作所為。不但如此,三年後,南韓又與趙國一起,強行把周王室一分為二:西周惠公居住在王城,轄王城、缑氏(今河南偃師家東南)、谷城(今河南洛陽西北)三邑;東周惠王奉周顯王居住在鞏,轄成周(今河南洛陽東)、平陰(今河南孟津東北)、偃師(今河南偃師)、鞏四邑。

戶出同門,卻在分家三代後形同敵國——周王室的分裂可悲乎?

王子朝之亂時的王室分裂,是周人内部權力鬥争的結果;可一旦王室統一,分裂狀态随即結束。這一次東、西周分治,卻是外部勢力主導的結果,并非周人自願。可奇怪的是,這次分裂後,周王室就再也沒能統一,直到東西周先後被秦國吞并……。

東、西周都戶出同門,在外部勢力幹涉下被迫分家,為何卻再也無法統一了?

大約在周赧王時,見南方水稻極為高産,東周也想推廣種植水稻。既然要種植水稻,田地自然就需要大量的水。西周位于伊水、洛水等等河流的上遊,東周卻處在下遊。聽聞東周要種植水稻,西周君不願意放水到下遊。為此,東周君整天都愁眉苦臉。

這時,大夫蘇子主動向東周君請纓:“下臣請求出使西周,讓他們放水,可以嗎?”蘇子,不是蘇曆就是蘇代,都出自于蘇家,以能言善道聞名于東周。

東周君聽了,當然求之不得。

見了西周君,蘇子并沒有說什麼要善待兄弟之邦的大道理,卻說出了一番讓人大跌眼鏡的話來:“國君的謀劃大錯特錯!今天不放水,隻會讓東周富裕起來,因為東周群眾都是以而改種麥子,沒有别的東西。如果國君您想害東周,不如先放一陣水來損害他們所種的麥子;放了水後,他們一定會改種稻子,這然後再去搶奪他們的收成。如果這樣,東周百姓就會仰仗西周而聽從您的指令了!”

戶出同門,卻在分家三代後形同敵國——周王室的分裂可悲乎?

西周君聽了,連連稱妙,果然往下放水了。就這樣,蘇子這次出訪不但得到了東國君的賞賜,還獲得了西周君的認同。很顯然,蘇子這是在兩周之間挑撥離間,讓東、西周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了。

蘇秦一家人,再怎麼說都是周人。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蘇子為何不勸和兩周,反倒是在其中煽風點火?

首先,戰國的權變之士,原本就沒有固定的效忠對象,一切都是為了自身利益。其次,蘇氏祖上與東周王室也有過巨大的過節。早年周桓王時,曾強行把蘇國土地轉封給鄭國,引發了蘇氏對王室的高度不滿。是以到周惠王時期,為報複周王室,蘇氏便聯合五大夫支援王子頹作亂,差點将周惠王趕下台。可惜,後來在鄭國和西虢國支援下,周惠王成功複位,不但殺死了王子頹,還順便滅了蘇國。身為蘇氏後裔,蘇子這時是不是還存有替祖先複仇的意思?

且不說其中恩怨,自從蘇國被滅後,蘇氏就淪為了平民。雖然家境依然好過普通家庭,但政治上的地位卻完全消失了。不管蘇子在兩周間上下其手時是什麼心态,這件事情足以證明,不但東、西周上層之間已産生了嫌隙,連普通周人對于周王室都沒什麼歸屬感了。

戶出同門,卻在分家三代後形同敵國——周王室的分裂可悲乎?

普通群眾心态如此,在周王室高層,人心也變得極為微妙。

著名的《過秦論》中有這麼一句話:“于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轸、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這其中提到的“周最”,其實也是周人,他還是西周國君的兒子。

身為西周君之子,能被後人與陳轸、樓緩、樂毅等人放在一起,足證周最才幹極為突出。常人看來,周最會留在周王室,輔助父親治國或是輔佐周王。可實際上,周最卻長期在齊、魏出仕,曾在兩國出任相國!因為這個緣故,齊宣王對周最也十分欣賞。為此,就有人建議齊宣王:“大王何不分封土地給周最,助他成為西周太子。”

戶出同門,卻在分家三代後形同敵國——周王室的分裂可悲乎?

周最能當上太子,政治上對齊國有利。齊宣王聽了,果然派出司馬悍到西周去推薦周最。

然而,事情卻有些意外。

雖然西周君也不反對周最做太子,可周最自己卻死活不同意。無奈之下,西周君就隻能另立太子,并準備回絕齊宣王。

王室司寇布知道此事後,卻前往勸阻:“國君把周最不想做太子的事告訴齊王,下臣以為這樣不妥。如今國君您也想讓周最做太子,但天下隻有您一個人知道這事,天下還沒有其他人相信。我怕齊王會誤以為國君您原本就想立公子果為太子,然後虛讓給周最,以此來糊弄齊國。奉養父王沒有誰比周最更真誠的了,請先讓天下人都看到這一點吧!”

戶出同門,卻在分家三代後形同敵國——周王室的分裂可悲乎?

周最放棄做太子,這話傳出去恐怕沒幾個人會信。是以,司寇布才勸西周君不要輕易回絕齊宣王,以免造成誤會。

作為西周君最有才幹的兒子,為什麼周最不願做太子,卻甯願到他國出仕?如果說周最跟父親有嫌隙,可當王室遭遇困難時,周最又屢次現身,為王室化解危機;如果周最跟父親沒有嫌隙,那為何他又不願留下來輔佐父親呢?

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是周最認為周王室這座小廟,已難以讓他展現自身才華了。到别處出仕,周最可以做到萬乘大國的相國;留在周王室,不過是管理三、四座的小國之君,僅相當于齊、魏郡縣之長,這未免有點太屈才了。是以,周最才會拒絕做太子。

身為西周君兒子,卻不願留在周王室任事,隻是在王室遇到危機時偶爾現身幫忙——對周最來說,周王室對他也許僅剩下了血緣上的羁絆了。

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封弟弟于王城,續周公之職,是為周桓公;公元前367年,周顯王繼位剛兩年,周桓公之孫西周惠公被迫将公子班分封在鞏,東、西周從此分治;到周顯王之孫周赧王之時,東、西二周就勢同水火,俨然成為敵國了。

戶出同門,卻在分家三代後形同敵國——周王室的分裂可悲乎?

從東、西周被迫分治,到形同敵國,不過三代人、數十年的時間。在這數十年裡,戶出同門的東周與西周上層彼此争鬥不休、勢同水火,這讓周王室内人心分崩離析。當以蘇氏家族為代表的平民,以及與周最為代表的上層都不再以周為祖國,東、西二周怎麼可能再度合而為一?這也許是當年周桓公、西周惠公與東周惠公們都不願看到的可悲局面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