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廣東國畫教育成就的集中展示

作者:南方都市報
現代廣東國畫教育成就的集中展示

《蔬果圖冊》,陳樹人繪,26×35.8cm,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南都訊 記者周佩文 19世紀末20世紀初廣東美術教育實得“風先之先”,前有教會學校作為發源、後有早于兩江師範的述善學堂的國畫課程以及市美這所第一所地方公立性質的美術學校,在這段曆史中國畫教育如何從傳統走向現代?近日,《從十香園到春睡畫院——廣東中國畫教育的現代轉型研究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分别展出。展覽首次集中展示百餘幅畫譜、畫稿,佐以多角度還原曆史語境的民國報刊、書籍等材料,結合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中期珍貴的國畫作品,盡力展現此時期國畫教育的狀況。

策展人陳烨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本次展覽是以“文獻展”與“作品展”結合的形式呈現的,分别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和廣州藝術博物院展出,兩個場的展覽構成相同,都分為四個部分。

據她介紹,展覽第一部分“古往今來:十香園與師徒授受”,以近代嶺南國畫教學代表人物居巢、居廉(并稱“二居”)以及居廉設帳授徒的十香園為例,展示了傳統的師徒制教育模式。她認為,師徒授受中“系譜性的師承關系”除了在技藝方面進行傳承之外,還有傳統繪畫理論和文化修養的灌輸。其中,在《今夕庵煙雨詞》、史籍文獻中可見居氏對内在修養的重視;從舊報刊等居氏弟子的回憶中重制十香園的教學方式;從孟麗堂、宋光寶到“二居”,從“二居”到高劍父與陳樹人的早期作品中(尤其是展覽特意挑選呈現的瓜果題材作品),不但展現出繪畫技藝的代代相承,還可比對出創新者對前人的取舍與其内在的傳統底蘊。十香園及居氏設帳授徒,桃李滿門,為嶺南畫壇培養了衆多人才,其弟子中以高劍父、陳樹人等最為影響深遠。

展覽的第二部分“淵渟澤彙:國畫教學的争鳴”着重表現西方文化藝術的進入與本土文化藝術發生的碰撞與交融。在美術及美術教育方面,随着一批譯著、編著出版物的出現,如《今日之藝術》《藝用人體解剖學》《現代名畫集》《北新圖畫》等,打開了近現代美術教育的探索。1922年,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創立,作為近代中國南方第一所官立美術學校,這所學校為廣東美術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廣州市市立美術學校一覽》《廣州市市立美術學校校刊》等一系列文獻材料,我們可以看到在國畫教育上,市美以系統的架構、學制、教學模式、課程設定,走出現代國畫教學的重要一步。

而另一方面,除了像廣州市立美術學校這樣的官立機構外,還有不少适應時局出現的畫室、機構,有留學回來、帶來現代教學理念的,也有秉承傳統結合時下需求的。在《黃幻吾廣告社》《山南畫社征求學員簡章》《麗澤國畫院畫稿》等文獻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育活動以各自的方式進行着。

展覽的第三部分“生生不息:春睡及其傳承”聚焦嶺南畫派創始人“二高一陳”的授徒經曆以及教育理念。高劍父、高奇峰培養了多位美術人才,且其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陳樹人亦曾執教于一些學堂教授美術。展覽中有不少高劍父畫稿并首次集中呈現的“二高一陳”的重要教育材料原件:《劍父畫譜(第一輯、第二輯)》《奇峰畫範(兩輯)》《美感與教化(手稿原件)》《新畫法(繪畫獨習書)》。

抗日戰争爆發後,不少畫家在避居他鄉的時候仍繼續培養藝術人才,如高劍父等避居澳門時,在普濟寺中繼續主持春睡畫院并組織師生舉辦抗戰畫展;20世紀30年代李研山與李鳳廷的鳳研樓畫室在香港招收徒弟;而鮑少遊定居香港後也開創了麗精美術學院,麗精美術學院辦學超半個世紀,被譽為“香港中國畫啟蒙教育的先驅”……展覽的第四部分“大灣視野:香江承餘韻”通過一張張老照片和舊報刊,展示了廣東國畫教育在港澳地區的延續、傳播、影響。

對話

策展人陳烨:瓜果題材畫作是一大亮點

南都:展覽為什麼會取名“從十香園到春睡畫院”,是因為這兩個教育機構是廣東中國畫教育現代化轉型中的典型個案嗎?

陳烨:“從十香園到春睡畫院”隻是一個泛指,實際上,20世紀上半葉廣東大批中國畫教育用不同的方式做出巨大的貢獻,有留學回來後努力建立現代教育機制的教育者,有順應需求開班授課的畫室群體,也有輾轉不同教育機構的教育者等,他們共同促進了傳統教育模式在社會變革語境下的轉型。

南都:本次展覽是以文獻展與作品展結合的形式呈現的,請介紹一下它們各自的亮點。

陳烨:作品展選取了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國畫教育者及其傳人的作品進行呈現。比較有意思的是有意挑選的瓜果類的題材,可以看到不同的藝術家對瓜果題材的不同表現,共計60餘件(套)民國精品繪畫涉及14幅一級藏品、6幅二級藏品、12幅三級藏品,其中陳樹人在居門學藝時的十二瓜果圖冊為首次整體亮相,極具學術價值。文獻展則盡量搜集了與國畫教育相關的百餘件(套)曆史文獻材料,包括民國書籍、報刊、手稿、畫稿等;二十冊畫譜畫稿類珍藏為觀衆打開了全新的對比視角。其中10位畫家的畫稿集中呈現,觀衆可以同場對比感受;比較珍貴的是南洋煙草公司于1928年發行的《名畫月曆》的原件首次整體展示,共計166張,出于潘達微、黃般若、黃少梅等畫家之手,該月曆被譽為學畫者範本。

南都:請談談這次展覽的意義?

陳烨:廣東近現代中國畫教育在實踐之路上勇于革新、相容并包,既具特殊性又具典型性,與同時期其他地區,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中國畫教育轉型之路形成呼應和對比,是了解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轉型的關鍵案例。梳理近現代廣東中國畫教育的發展,通過展覽中的研究梳理、文獻呈現和作品佐證,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過去,重新了解近現代中國畫教育改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