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省藥監局局長于濤談服務

作者:九派觀察

在許多人看來,藥監局是一個監管部門,以監督檢查、執法辦案為主責主業。這是事實。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一直緻力于建設服務型機關,希望用藥監局的工作為山東醫藥産業發展打造最優營商環境。

首先,嚴格的監管也是最好的服務

有的企業對監管不了解、有抵觸,覺得藥監局處罰嚴格,不近人情。但是我覺得,嚴管才是真正的厚愛。

業内都知道,一瓶藥連着兩條命,一頭是患者的生命,一頭是企業的生命。一旦産品出現問題,首先危及的是患者,但對企業同樣是緻命的。是以,藥監局對企業嚴格管理,和紀委對幹部嚴格管理是一樣的,對問題早發現、早提醒、早糾正、早查處,防止小毛病演變成大問題、小錯不改釀成大錯,正是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

有人可能說,一瓶藥裝量不合格,一個化妝品沒有中文标簽,這又不影響使用,有必要處罰嗎?其實,對這些不合格的處罰,都是法律法規明确規定的。之是以制定嚴格的處罰規定,就是要確定100%安全。我們知道著名的“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個事故隐患。把前面999個小隐患都放過了,那大事故肯定就出來了。隻有每個小漏洞都堵上、每個隐患都消除了,才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前一陣讀過一本書《仿制藥的真相》,裡面有句話讓人印象十分深刻:“當我登上一架飛機,發現小餐桌闆上有咖啡漬,我就會懷疑他們沒有保養過引擎。”作為藥品監管部門,就要時刻樹立藥品安全100%的理念,99.9%都不行,那樣就給風險隐患留了口子。隻有随時“取乎其上”,朝着100%的目标去努力,才能“得乎其中”。如果我們的标準就降到99%,那麼遲早會出大問題,并給産業發展造成嚴重打擊。

第二,服務企業發展也是藥監局的責任

監管部門和企業絕對不是貓鼠關系。我們對待企業的态度,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關愛但絕不溺愛,犯了錯肯定要批評教育,但打罵懲罰不是根本目的,目的是給他講清道理,以更好更健康地成長成材。是以,對于企業來說,同樣決不允許其放任自流、野蠻生長,但出了問題也不能一罰了之、一關了之。我們隻希望幫助企業堵塞風險漏洞,完善管理體系,提高産品品質,打造百年老店。

我們實施了“罰幫并重”的機制。就像中醫不僅治已病還要治未病,出台主體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告訴企業“什麼應該幹、什麼不能幹”。在檢查中,将首次會開成政策法規宣貫會,将檢查過程做成教育訓練會,将末次會當成教育約談會,對發現的風險隐患詳細回報,督促馬上改正,舉一反三,防患于未然。對相似企業易發生的問題,及時釋出警示、下發“明白紙”,提前打預防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主觀故意、惡意造假、毫無底線的嚴重違法企業,堅決予以嚴懲重處、處罰到人、行業禁入。對非主觀故意而犯錯的企業,在嚴查的同時,選派監管處室和專家靠上幫扶,主動上門服務,對企業品質管理體系和生産經營發展把脈會診開藥方,督促規範提升。暢通溝通交流管道,制定藥品上市後風險管理指南等規範,指導企業“幹什麼、怎麼幹”,督促企業恪守藥品品質安全底線,不碰觸法律紅線。

第三,造福群衆是監管部門和企業的交彙點

我們之是以要服務企業,支援醫藥産業發展,說到底是支援藥企為群衆造好藥、管用的藥、能解除痛苦的藥,是支援藥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單純支援藥企創收。雖然醫藥産業發展能帶來稅收和GDP,這很重要,但不能把這作為唯一的和最終的目的。

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走高品質發展之路,堅決不要帶血的GDP。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幸福、更安心的日子,而不是為發展而發展。

對群衆急需的、等着救命的好藥、新藥,早一天上市,群衆就能早一天受益,少受一天的痛苦。比如,紅斑狼瘡在過去幾乎可以算是絕症,無特效藥可醫。而榮昌制藥研發的“全球新”一類新藥注射用泰它西普,恰好可以攻克這個頑疾,讓患者有了重生的希望。有的仿制藥早上市一天,就能大大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比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吉非替尼,以前進口的每瓶5000元,齊魯制藥的國産藥上市後,将這種藥的醫保采購價格拉低到500多元;貝伐珠單抗僅臨床一期試驗完成之後,就促使進口藥在國家醫保談判中降價63%。對這類群衆急需的藥,我們就要打破正常、全程指導、靠上幫扶,促其盡快研發上市。

在服務企業上,隻要是外省有的好舉措,我們就借鑒學習,想方設法做到更好;對于外省沒有但企業強烈盼望、熱切需求的,隻要不違反法律法規,我們就積極探索,大膽嘗試,盡量滿足企業需求。比如,派諾生物自主研發的新冠疫苗是最有潛力阻斷Delta病毒的疫苗之一。為了加速上市戰勝疫情,我們推行零距離、零返工、零等待的“三零模式”,主動服務研發,可以說企業研發到哪,服務和監管就跟進到哪。

總之,我們的基本态度和原則就是,藥企為人民負責,我們就旗幟鮮明地支援、幫助;對人民不負責,我們就毫不客氣地處罰、制裁。

文/山東省藥監局黨組書記、局長于濤

新媒體編輯:李易真

統籌策劃:何璇

【來源:中國醫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