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1.孫子兵法14|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何?孫武3句話說透了!

大家好,“丁與卯”如期相約。

《孫子兵法》第三節“謀攻篇”,剖析了君主決策與将領征戰的互相關系。

上一篇文章,重點講述了将領精忠報國,如何盡心盡力輔佐君主。

而這一篇文章,核心在于君主要善于放權攬責,充分信任部屬,避免橫加幹涉。

【原文】

故君之是以患于軍者三: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釋義】

由于君主并不清楚戰場作戰實際情況,橫加幹預将領指揮,對軍隊造成危害的情況有三個方面:

一是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前進而指令他們前進,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後退而指令他們後退,這叫束縛、羁絆軍隊,導緻将領無法施展才智,士兵無法奮力搏殺。

二是不懂軍隊内部事務卻幹涉軍中行政管理,指手畫腳,品頭論足,這樣就會導緻軍士迷惑不解,無所适從。

三是不知軍中權宜機變而參與軍隊指揮,那麼将士就會疑慮,使得指揮不靈,部隊失控。

如果軍隊處于迷惑不解,無所适從,疑慮重重,指揮失控的境地,其他諸侯就會乘機發難。這就叫自亂其軍,自取敗亡。

【解讀】

大家熟知一句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初看覺得沒有理由,細琢磨還真有道理。

至于道理在哪裡?孫子這段論述可謂透徹至極。

01要放權并信任部屬

作為全國的君主,也要正确處理同将領的關系,不能一味要求其忠誠而不信任。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君主要放手使用将領,賦予他們機斷行事的權力,以争取戰場主動權。

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上司與部屬同樣遵循這一準則。

部屬講忠誠,并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基于判斷的自覺,前提是得到了上司的信任。

試想一下,上司不信任你,你還會無條件服從嗎?就算口頭服從,心裡也不服氣。

權力壓制,或許可以管用一時,因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但是,此舉絕對不是長久之計,反而容易生出無謂的事端。

上司放權攬責,建立起來的信任與支援,才是溝通部屬的最佳橋梁,更有利于激發内生動力。

02讓專業人幹專業事

打仗,将領才是專業的。

如果國君懂得精透,上傳下達迅捷,運籌帷幄之中倒也無妨。

怕就怕在不懂裝懂,一味拿捏着決策權,下達了不合時宜的指令。

如果僅憑主觀臆斷,就對軍事行動橫加幹涉,贻誤戰機還算小事,導緻亡人滅國就悲劇了。

上司就搞好統籌,定好方向,用好人才,當好引領者,少越俎代庖,少摻和具體事。

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誰也不可能成為“萬事通”,更不可能事事做到最好。

幹什麼就吆喝什麼,做飯就讓廚師辦,種地就讓農民來,做工就讓技師上……

将領可能做不出一桌好菜,農民不一定管得好一個企業,經理人也未必能加工出好零件。

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才是各司其職、運作有序的關鍵。

作為上司,前頭思想上引領着,後頭落實中督導着,確定落地足矣。

03别情況不明決心大

大多數情況下,上司慣于一錘定音,顯得很有魄力。也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知根知底,是以幹脆利索,高效決策。

另一種則是糊裡糊塗,情況不明決心大,幹就完了。

不知從何時起,“四拍”人物這類典型代表,成了大家“打口水仗”的笑料。

遇事拍腦門決策,幹前拍胸脯保證,幹着拍大腿後悔,幹完拍屁股走人。

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

為人辦事,搞清情況是第一位的,也能看出個人的段位高低。

牛人能夠見微知著、鞭辟入裡,通過現象看到本質,直本要害而去。

凡人隻能囫囵吞棗、浮于表面,最終往往就事論事、敷衍了事。

歸根結底,做人還是低調一點好,辦事還是謹慎一點好。

歡迎關注@丁與卯(公衆号同名),體悟生活哲理,留存時代印記。感恩一路同行,拙作定期更新,歡迎互動交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