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商鞅方升,何以一升量天下時隔123年始皇帝诏書又有何深意

現存于上海博物館的商鞅方升,上面銘刻着兩千多年前的銘文。方升側面的銘文,好似是商鞅方升的出生證明,包含了商鞅方升出現的時間、體格的大小以及設計者姓名-大良造鞅,即我們熟知的商鞅。底部文字又是始皇帝四十字诏書,時隔123年,秦國最終認可了商鞅方升所代表的深刻含義。

戰國商鞅方升,何以一升量天下時隔123年始皇帝诏書又有何深意

商鞅是戰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是中國曆史上一位相當重要的人物。他受韓非子的影響頗深,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雖有一番大志向,胸中亦有丘壑,但在最初的很多年裡也隻是魏國國相公叔座的門客,尚沒有在國君面前露臉。不過,公叔座在臨終之際倒舉薦了商鞅,他對魏國國君說商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但這樣的舉薦畢竟是在公叔座臨死的時候舉薦的,魏國國君自然不可能真的重用商鞅,也沒有将其殺死,而是壓根沒有重視商鞅這号人物。

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聽說了秦孝公的求賢令之後,果斷入秦,幫助秦孝公,最終使得秦國從一個落後而又不發達的邊陲小國成功的過度到大秦帝國,秦國能夠在戰國時期笑到最後與商鞅脫不了幹系。

在商鞅到秦國之後,他主張變法圖強,使得秦國在戰國七雄之中脫穎而出。春秋時期,秦國因為偏據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非常落後,又因其地理位置沒有占據優勢地位,秦國發展很是受限。數代秦國國君都注意到了這一點,一直在試圖發展自己,并東進,多年來的努力收效甚微,商鞅自然也注意到了秦國的被動局面。

戰國商鞅方升,何以一升量天下時隔123年始皇帝诏書又有何深意

首先,當時秦國因為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得秦人不能快速地覺察到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生産力的進步,他們一次次的對此沒有了敏感性,不能認識到變革思想的重要性,慢慢的就落後于其他各國了。其次就是秦國經濟很是不發達,他們認識不到先進生産力的重要作用,覺知不到經濟發展滞後的根本原因。再者,秦國當時的政治制度也很是落後,并不能作為經濟發展強有力支撐,甚至還可能拉低當時經濟發展水準。最後,秦國思想文化先前雖能很好的傳承周朝多年的先進文化,但是後來受其封閉地形的影響,秦國文化日漸落後。

商鞅在和秦孝公交談之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主張變法改革。商鞅變法可謂是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首先,在經濟制度方面,商鞅“廢井田開阡陌”,十分重視群眾需求。“重農抑商”也是其變法的顯著特征,為了激起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他把土地有公有變為了私有,并且破壞了原來落後不堪的奴隸生産關系,促進了封建關系的發展。其次,在中央,商鞅提倡君主集權,地方在全國各地設立郡縣以便國家管理。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君主的權威。最後,獎勵軍工,實行軍功授爵制,這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改革,目的就是富國強兵。

戰國商鞅方升,何以一升量天下時隔123年始皇帝诏書又有何深意

不得不說,商鞅是一個很有謀略和大智慧的人,變法的内容都敲定之後,為了讓變法能夠順利推行,為了取信于人,商鞅還做了一番安排。

他命人在都城市場南門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頭,然後他就告知百姓,在百姓之中招募有能力搬動那根高三丈的木頭并将其立到北門的人,如果誰有能力做到這一事,商鞅就會給予他十金。指令初下時,百姓看到後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就這樣随意地搬動木頭。商鞅見此情況,就又說:“誰若有能力把木頭搬到北門并将其立起的人賞五十金。”這時,就出現了一個人願意把木頭搬到北門,為了彰顯自己的誠信,商鞅就立即給了他五十金。

最終,商鞅用這件事向百姓表明了自己的可信任性,百姓就此相信了商鞅,最終頒布了法令,法令在秦國的施行是很順利的。商鞅在其變法主張中提到的統一度量衡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不由得就讓我想起了留存在上海博物館的商鞅方升了。

戰國商鞅方升,何以一升量天下時隔123年始皇帝诏書又有何深意

戰國商鞅方升既是容量的機關又是測量糧食的器具。商鞅方升隻有一升,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為了統一度量衡所做。它全長18.7厘米,縱7厘米,橫12.5厘米,深2.3厘米,容積202.15立方厘米,重0.69千克,是長方體似的容器,在該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銘文。商鞅方升雖然顔值不太高,體格較小,但它卻是一個标準的量器,在當時象征着統一的标準及規範。

與後母戊鼎相比,商鞅方升在體格上顯得很是小巧,遠沒有後母戊鼎那樣厚重,透過其上面所刻銘文,我們也可以直覺而清晰地看到銘文數量之少,當然就比不過毛公鼎上刻寫的銘文了,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商鞅方升的重要性比不過以上二者。此外,商鞅方升還沒有像古代衆多青銅器上紛繁華麗的紋飾,但是它仍然是國寶級文物。

戰國商鞅方升,何以一升量天下時隔123年始皇帝诏書又有何深意

從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統一度量衡一直到始皇帝統一六國,商鞅方升經曆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實際使用時間。從中不難發現商鞅變法中統一度量衡的舉措對于當時秦國而言,可謂是起到了強有力的助推作用。有了全國統一度量衡這一法令,一切的一切都有了一定的标準,都要遵從一系列的規範要求。商鞅方升又何嘗不是秦國度量衡統一的象征之一,那麼商鞅方升自然就開始了度量天下之旅了。由此便衍生出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的結果了。

商鞅方升上面刻有的銘文最能引人注意的應該就是時隔123年後始皇帝的诏書了。诏書上寫:“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号為皇帝,乃诏丞相狀、绾,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這又何嘗不是始皇帝對于商鞅統一度量衡的一種認可呢?秦國統一六國之後仍然沒有廢除商鞅統一度量衡的法令并繼續沿用讓我們明白了統一的重要性。因為它得到了一個國家的認可和看重,那它的地位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