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11月國内乘用車市場零售量達到181.6萬輛,同比下降12.7%,還沒有達到去年的水準。細分來看,銷量前幾名的車企基本都是我們熟悉的面孔,接下來就來對它們進行“拆解”,看看是哪一個版塊貢獻最大。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NO.1:上汽集團

上汽集團11月銷量達到60萬輛,但同比去年依舊有6.61%的下滑。其中上汽大衆和上汽通用分别出現了16.46%和17.46%同比下滑,這主要是由于晶片供應問題遲遲沒有得到解決,并且大衆系的燃油車并沒有進行太多的更新或換代,競争力不如前幾年那般給力,而且在釋出了多款電動車之後,整體銷量也沒有得到明顯增長。而通用系産品主要是采取以價換量的方式銷售,如今晶片緊缺,優惠也有所縮減。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不過上汽系乘用車卻做到了同比上漲,這裡面包括名爵和榮威,RX5 MAX、MG ONE等新車集中上市讓産品線陣容變得更加豐富,也讓銷量得到明顯上漲。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上汽通用五菱同比下滑隻有0.87%,這主要是宏光MINI EV強勢發揮,拉回來不少差距。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NO.2:長安汽車集團

長安汽車集團11月銷量為18.8萬輛,同比下滑14.35%。其中長安福特銷量為28943輛,同比上漲0.72%。今年福特陣容基本沒有什麼變化,能維持現狀也算不錯了。接下來就看剛剛上市的跨界SUV EVOS以及明年換代蒙迪歐以及中期改款福克斯的發揮了。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長安馬自達11月銷量為14676輛,同比增長9.07%,這大概是因為其它日系品牌不能及時交車,很多車主轉而選擇稍微冷門一些的馬自達。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長安自主品牌車系銷量為13.5萬輛,今年以來累計銷量已經達到163萬,同比增長達到19.77%,除了我們熟知的CS75系列之外,新推出的CS55 PLUS在11月銷量榜單上成功進入前5名,成為品牌又一爆款産品。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NO.3:廣汽集團

廣汽集團11月銷量為22.4萬輛,同比增長2.98%。其中廣汽本田銷量為7.7萬輛,同比下滑9.97%,來到下半年,“缺芯”一直是廣汽本田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也讓它今年以來的累積銷量出現了3.13%的下滑。

得益于豐田對于供應鍊的掌控,廣汽豐田銷量逐漸回暖,11月銷量達8.5萬輛,同比增長到9.82%。另外,漢蘭達産能從11月開始得到釋放,交出了1.1萬的銷量表現,成為品牌重要支柱。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廣汽埃安的表現無疑是令人感到驚喜的,AION Y的強勢進場,進一步帶動了整個品牌的銷量成績。11月傳遞量15035輛,同比增長達到109.11%。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NO.4:東風汽車集團

由于東風日産、東風本田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銷量同比下滑,也使得東風汽車11月的銷量出現了12.23%的跌幅。雖然神龍汽車和東風乘用車都做到了百分百以上的增幅,但無奈原本基數就小,在怎麼翻倍也很難憑借一己之力來幫助整個集團進行翻盤。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NO.:5:吉利汽車

吉利汽車11月銷量為13.5萬輛,雖然同比下滑10%,但今年以來累計銷量達到116.9萬輛,同比微增0.3%,12月如果正常發揮,那麼超越去年還是很有機會的。此外,領克汽車11月銷量為25003輛,同比增長達到10%,經過4年時間的發展,領克汽車已經逐漸在20萬區間占據了身位,同時今年釋出的領克09可以看作是一次品牌對于30萬以上價位的一次嘗試。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NO.6:長城汽車

長城汽車今年前11個月以來取得了111.8萬的累積銷量,同比上漲了16.34%,多品牌戰略在今年得到展現。其中新加入的坦克品牌憑借着坦克300的熱銷表現出一往無前的沖刺勢頭,廣州車展新公布的坦克500也在極短的時間内獲得了2萬張訂單,未來爆款也隻是時間問題。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不過長城也不是每一個品牌都過得那麼舒坦,比如哈弗和WEY,都出現了同比30%以上的銷量下降。另外最近歐拉好貓也因為虛假宣傳,車機晶片八核變四核而遭到投訴,甚至還上了央視,這絕對會對歐拉乃至整個長城的口碑引起巨大的負面影響。

11月車企銷量榜單出爐:合資齊齊翻車,自主品牌崛起

總結

綜合看下來,即便臨近年關,市場購車欲望得到空前膨脹,但絕大多數車企都是呈現出負增長,尤其是合資品牌,由于市場遍布全球,供應鍊協調難度更大,導緻不能多方面兼顧,均出現一定下滑。相反,自主品牌覆寫範圍隻限于國内,對于供應商把握更加到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