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非遺“潮”起來,愛了愛了

當非遺“潮”起來,愛了愛了

廣彩配茶點

當非遺“潮”起來,愛了愛了

印有廣繡圖案的盒子(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提供)

當非遺“潮”起來,愛了愛了

“傳統”與“新潮”結合。(鄧老金方提供)

從廣州塔到工美港,從天河到南沙,“文創新勢力”似乎正成為熱潮。行走在這些文創新品間,“非遺”的元素時時撲面而來。古老傳統的手工技藝、表演形式、民間習俗,在現代科技、美學等的結合下,衍生出衆多新的産品形态。

抖音近日釋出的非遺戲劇資料報告顯示,在90後、00後逐漸成為“聽戲”主力的背景下,大量戲劇類視訊呈現出強烈的“跨界”“混搭”特征,戲劇與國風歌曲、漫畫、說唱、書法的混搭愈加頻繁。在年輕人中大受歡迎的國風音樂也使用了許多非遺相關元素,近3年來在酷狗平台上入駐的國風音樂人便有1.1萬。

非遺“潮”化,将怎樣重新塑造它們未來的發展圖景?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蔔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維宣(除署名外)

廣式涼茶+EDG+薄荷糖

廣式涼茶企業“花式圈粉”Z世代

2006年5月25日,涼茶正式被宣布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涼茶秘方和術語的企業有21家,共擁有涼茶配秘方54個,分别對應54種術語。廣式涼茶企業鄧老涼茶是“涼茶”1号—9号秘方保護的擁有者。

在EDG世界賽的奪冠熱潮之下,12月12日,鄧老金方推出了“鄧老金方&EDG限定款薄荷糖”,以更靈動、更創新的方式與年輕一代消費者互動溝通。鄧老金方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意在用創意和新潮賦予國潮品牌青春活力的形象,瞄準的正是喜歡嘗鮮的年輕消費者。EDG限定款薄荷糖将果味和薄荷糖相結合,包含有檸檬、水蜜桃、葡萄、百香果、荔枝、草莓6種口味,充分滿足了Z代年輕群體時尚化、多元化的口味。他指出,“傳統”與“新潮”的融合創新,是在保持品牌特性的同時,不斷适應市場消費新需求,做到推陳出新。

廣繡産品矩陣

傳統圖案應用于當代各種場景

日前,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在官方微信公衆号上公布,中心聯合博物館、高校、傳承人、設計師等多方資源共同開展的《廣繡傳統圖案研究與轉化》項目課題即将結項。

項目由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統籌;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提供展品支援;廣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許熾光擔任整體顧問;廣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陸柳卿,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梁雪珍、梁秀玲等組成複繡團隊;廣州美術學院丁敏副教授及其學生團隊、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屈汀南等擔任研究與設計轉化。項目從廣繡傳統圖案中提煉精華,共計采集了200份廣繡經典圖案,形成廣繡基礎資源,在原樣複繡、數字資源采集等基礎上,将廣繡傳統圖案融彙傳統意蘊與當代表達進行創作。

項目不但初步建立起廣繡代表性傳統圖案的圖樣及織繡工藝資料資料庫,高校師生、設計師也将傳統圖案應用于多種場景,形成裝飾畫、服裝、手包、絲巾、套杯、盲盒、書簽、冰箱貼等多元産品,并借助新媒體手段進行傳播。傳統廣繡的多元化“産品矩陣”的面貌初現。

美術學院師生跨界非遺領域不是第一回。今年的嶺南之窗潮墟非遺活化創新沙龍上啟動的“潮墟x廣美文創”藝術創意市集,就集結了廣美學生所創作的IP作品、文創産品以及廣佛地區的潮牌。

在采訪中,多位受訪者表示,非遺項目的“潮”化,一方面要重視對代表性的“符号”進行提煉、整理,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符号”的IP化再造。如廣州的醒獅傳承人趙偉斌在“趙家獅”非遺生活館裡就展示了自主設計、獨立版權的100多個醒獅文創産品,包括與廣州美院以及動漫科技公司聯合開發的VR醒獅和AR醒獅,還有全球首款擁有人機一體操作技術的醒獅機器人。他還自主創編了劇場版兒童醒獅劇;将醒獅與舞蹈相結合。這些文創産品不斷放大着“醒獅”的新價值。

把廣彩融入茶室 讓器物擴充到空間

“90後”廣彩傳承人陳韻詩與不少年輕的非遺傳承人熟識,發現很多人都在認真學習傳統的基礎上,嘗試将更多新的觀念、手法、應用場景融入非遺作品創作當中。“跨界”的做法已經成為普遍現象,越來越多的作品在重新回歸生活,非遺在今天有着更趨廣闊的新表達。

在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的一處三層小樓中,陳韻詩開了一家“廣彩茶室”。在這裡,傳統廣彩的圖樣、器型等元素被重新演繹成多種多樣的形态,成為牆上的裝飾紋樣、空間的光影氛圍,一些器物也結合茶室的特點,被賦予了新的功用。店裡的茶點都是她自己一種種試吃定下來的,空間布局許多也出自自己的勾畫。在這裡,廣彩由單純的瓷器變成了一種“體驗式空間”。

陳韻詩的父親是廣彩國家級傳承人。而她在境外求學的經曆、與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朋友們的交流與互動,讓自己對“傳統”的當代意義有着一些和父輩們不同的了解。她覺得年輕人做非遺傳承,應該要在保持非遺核心文化要素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無論廣彩的表達方式如何變化,其最根本的審美内涵和技術呈現是不會動搖的。

來源:廣州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