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匈奴人是中國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為這一說法增添文物證據

提示:匈奴人是華夏民族,不僅在史籍裡、文物裡,我們還希望這一點能更加有力地出現在地圖裡。可以看到,高勒毛都的“匈奴龍”與“中國龍”已經沒有什麼差别了。

匈奴人是中國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為這一說法增添文物證據

近日,美國考古雜志《Archaeology》公布了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與我國相關的,除了在甘肅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中發現古人類丹尼索瓦人化石這一成果入選外,中蒙聯合考古隊在蒙古國後杭愛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發現名列其中。

2017年7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國烏蘭巴托大學考古學系組成的中蒙聯合考古隊開始在蒙古國後杭愛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開展工作。據中方考古隊執行領隊周立剛說:“這一墓地上以往曾經出土有漢王朝贈與的馬車,玉璧和銅鏡也是典型的中原物品;玻璃器顯然是通過絲綢之路傳過去的羅馬器物;陶器和金銀裝飾品則是草原文化産物。在這裡我們能看到西方文化、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2000年前的交彙,這也是我們選擇在此開展聯合考古工作的原因。”

匈奴人是中國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為這一說法增添文物證據

《蘭州晨報》綜合了這次考古的相關報道,截至2019年8月,聯合考古隊完成了編号M189和M10的兩座匈奴貴族墓葬的清理工作。其中,M189出土的一對鎏金銀龍、玉帶鈎,M10出土的玉劍彘、金冠形飾等器物均為同類墓葬中首次發現。尤其是單體龍形器物,在中國同時期遺存中也十分罕見,這些銀龍可能是某種容器的把手。另外,墓葬中還随葬有馬車、15個馬頭和19件銀色馬飾,每一件馬飾上都雕刻有一隻似馬似羊的神獸。

匈奴這個民族在曆史上扮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即是傳承與連接配接東西方文化,不僅有着樞紐的意義,也起了讓東西方文化在其控制區域内交彙融合的作用。我們格外留意此次出土的龍形器和似馬似羊的神獸,這不僅說明匈奴人上崇拜龍的,而且也證明了龍在匈奴境内的形成過程。如果龍形器是成型的龍,那麼,似馬似羊的神獸或盛載着龍在匈奴人那裡逐漸形成的過程。這一點,也恰恰佐證了東漢思想家王符的說法——龍有“九似”的說法: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也說明,我們這個民族以及文化是多元共融的。

匈奴人是中國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為這一說法增添文物證據

其實,在匈奴人墓地出土龍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早在1924年,考古學家就在烏蘭巴托北約100公裡處的諾顔山匈奴墓葬,發現了“龍”,用絲線繡成,被稱為“西龍騰飛繡”。不過,那是一條西方式的“龍”,首伸向後,揚尾向前飛翔。“龍”的四爪造型奇特,其雙肩繪有一對奇特的短翅,與中原的蛇身龍很不相同。龍四周為角形圖案,畫面四周為三角形、圓形圖案(見林幹《匈奴通史》,如上圖)。

如果說,諾顔山匈奴墓葬的“龍”是西方龍,那麼,高勒毛都匈奴墓葬的“龍”更接近于中國龍。而這與我國古籍中記載的匈奴人崇拜龍(比如,他們把自己的王庭叫“龍城”,傳說是在修建王庭時,兩條龍從天而降),一起證明了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的第一句話: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也就是說,匈奴人是華夏民族,至少其統治階層是華夏民族,和漢族人是同一祖先。

匈奴人是中國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為這一說法增添文物證據

再來說似馬似羊的神獸。和這件文物一樣,有着多種動物圖案的文物還有一件,很有名,被專家稱為匈奴王冠或者胡冠。它于1972年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分為冠頂和冠帶。冠飾呈半球體,其上浮雕四隻狼和四隻盤角羊組成的咬鬥圖案。在半球體的冠頂上立一展翅欲飛的雄鷹,做俯視狀。整個冠飾構成了雄鷹俯視狼羊咬鬥的畫面。冠帶由黃金鑄成,左右兩邊靠近人耳部分,兩端分别做成卧虎、盤角羊和卧馬的浮雕圖案。既能反應匈奴人的生産生活,也有圖騰崇拜的影子。胡冠中的動物圖案和高勒毛都似馬似羊的神獸一起,有力地說明了“匈奴龍”形成的漫長且複雜的過程,也在龍有九似的說法證明了它與“中國龍”的“血緣關系”。

匈奴人是中國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為這一說法增添文物證據

匈奴人是中華民族,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曆史課題,通過上述這些文物,人們有理由相信,2000多年前,司馬遷寫《史記·匈奴列傳》不是靠着個人的想象胡說的。作為史太公,司馬遷對匈奴人的記述是客觀真實的,且是有格局和高度的,倒是我們今天一些人有意識地将匈奴人劃分入“異族”的序列了。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不想講得過多,就拿兩張台灣省版的地圖來說說。

匈奴人是中國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為這一說法增添文物證據

這兩張地圖分别是西漢與唐朝的版圖,人們不難發現有個現象很奇怪,即是唐朝的疆域囊括了突厥,但漢代的疆域卻沒能把匈奴包括進來。這裡面雖然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唐朝當時在突厥的區域裡有駐軍,确實形成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漢朝也不差,西漢讓南匈奴投降了,東漢又讓北匈奴滅國西遷,那麼,為什麼就不能把匈奴的區域也劃入漢代的疆域呢?

匈奴人是中國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為這一說法增添文物證據

其實,這種做法不僅僅是台灣省,大陸的地圖大約也都是這樣的。我們分析,這不可能是“心理作怪”那麼簡單,可能還有一個對于“中國”一詞的了解問題。“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中國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在古代地理範圍意義上的中國,是指古代的中原地區,它的意思是京師、首都。就是說,古人認為,當時世界隻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中國,中心之國,其他的都被稱為“五服”,即是以天子為核心根據距離和親疏畫五個同心圓,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成為甸服(帝都),環繞天子建立起來的列國為侯服,侯服之外是被征服的中國人的國家為綏服或賓服,其外是要服和荒服。

匈奴人是中國人?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為這一說法增添文物證據

與五服論相比對的制度為朝貢,其頻率根據親密程度而大有差別,甸服每日朝貢,侯服按月,綏服按季度,要服按年,而荒服則隻朝貢一次(劉德斌《國際關系史(第二版)》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3月)。還有就是古人認為甸服(帝都,即中國)是最先進和文明的,因而把離中國較遠的、相對落後的地方稱為蠻夷之地。匈奴人雖然也在蠻夷的序列裡,但古人沒有說過他們是“外國人”,面對曆史、面對兩千多年的《史記》,人們都應該好好學學司馬遷對于這個問題的認知。

匈奴人是華夏民族,不僅在史籍裡、文物裡,我們還希望這一點能更加有力地出現在地圖裡。可以看到,高勒毛都的“匈奴龍”與“中國龍”已經沒有什麼差别了。(文|路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