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食】北京最正宗的四川菜店,是1958年、周總理親自拍闆籌建的

【美食】北京最正宗的四川菜店,是1958年、周總理親自拍闆籌建的

四川飯店

在北京西絨線胡同51号,曾經有過一家北京最正宗的川菜飯店,這個飯店是周恩來總理拍闆建起來的。

這裡原是個朱門碧戶的深宅大院,清朝時是康熙皇帝第24子諴親王之後溥霱(yù)的宅邸,光緒年間被封為“勳貝子府”,又被稱為“霱(yù)公府”。到了民國時期,這裡的主人變成了民國大銀行家周作民,一度成為金城銀行的總行。解放後,它曾短暫地成為部委機關的辦公場所。

1958年冬天,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在進午餐時,有川籍參會人員和總理交談時說,已經很久沒有品嘗家鄉風味了。

總理聽說後,提議說是不是要在北京搞個四川飯店?總理此言一出,立即受到大家的鼓掌歡迎。于是總理當場拍闆,決定在北京籌建一家專門經營川菜的飯店,并委托北京市長彭真具體負責。

接下來,北京與四川的有關部門即着手開始組織、調集人力物力,落實這個項目。具體分工:北京方面,負責提供地方和裝置;四川方面,負責貨源、選調廚師和服務人員等。

【美食】北京最正宗的四川菜店,是1958年、周總理親自拍闆籌建的

北京西絨線胡同51号

【美食】北京最正宗的四川菜店,是1958年、周總理親自拍闆籌建的

當時的廚師和服務員都來自四川本地,除了業務水準過硬,政治素質更要可靠;飯店的主副食原料也是從四川采購,以最大程度保證“正宗風味”。經過緊鑼密鼓的前期準備,1959年8月4日,飯店開業試餐。

試餐效果很好,得到周總理、朱德、陳毅、郭沫若等上司的好評。1959年10月1日,飯店正式開張,總理親自确定“四川飯店”的名字,郭沫若先生題了匾額。

後來被評為“國寶級廚師”的陳松如,自1959年四川飯店建立之初便在飯店擔任主廚。他曾回憶說:我一生難忘的是三進中南海為毛主席一個人做菜。第一次是飯店書記鄧芝領我去的,第二三次是我一個人去的,每次做四個菜,數量很小。

第一次中午剛上第一個菜,毛主席就讓警衛員送來了葡萄、說給大師傅嘗嘗,等到吃飯時、毛主席又傳話過來說要撈活魚給大師傅吃。

第一次去時,做了個網油燈籠雞,是辣味的,午飯結束時,毛主席要把沒有吃完的網油燈籠雞留到晚上再接着吃。陳松如和書記鄧芝商議,說要保證這道菜的品質就無法熱,再用油炸的話、雞肉就老了。是以,他最後決定回飯店再做一隻,晚上吃時照中午剩的數量上,問題圓滿解決。

第二次、第三次去為主席做菜,都是陳松如一個人去的,第四次去時,陳松如還與毛主席的廚師李師傅(李錫吾)交流了一天的技術。

和主席不同,總理不嗜辣,他喜歡四川飯店的一道經典名菜,叫做“開水白菜”。開水不是真的開水,而是高湯澄清後清澈如水。

白菜要選黃秧白菜,隻用中間的芯,撕去膜皮,抽掉葉筋,用開水燙熟,再漂冷、擠掉水分。清湯燒開後加鹽、料酒、胡椒粉,注入放了白菜的小碗裡,然後一起上籠蒸透。

【美食】北京最正宗的四川菜店,是1958年、周總理親自拍闆籌建的

陳松如(左一)指導年輕廚師

【美食】北京最正宗的四川菜店,是1958年、周總理親自拍闆籌建的

四川飯店院内布局

起初,四川飯店不對外開放,60年代中期曾一度停止了營業。1973年重新開張後,改名“成都飯莊”,開始對外向散客提供餐飲服務。

早在飯店開張之初,總理就考慮到了為散客服務的問題。開業試餐時,飯店從業人員聽到總理前來視察的消息後,都沉浸在滿心喜悅的氣氛中,但當時總理的一個問題,把陪同視察的飯店負責人問住了。

總理的問題是:“普通人民群衆品嘗川菜的餐廳在哪裡?”根據大家的表情,總理明白了,便接着說道:“在保證宴會舉辦的同時,不要忘記給首都群衆留出品嘗川菜的一席之地呀!”

正因如此,飯店重新開張後,盡管每天的宴會應接不暇,但還是一直給來店品嘗川菜的“零點散客”、普通百姓留下一席之地。改革開放後,四川飯店也融入了市場化大潮,總店從西絨線胡同的老宅裡遷出;1996年起,遷往恭王府,并在北京開設了多家分店,2010年,總店又遷往新街口;但這個傳統一直未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