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七事變前日本關東軍編制及作戰序列—1905-1937年

七七事變前日本關東軍編制及作戰序列—1905-1937年

關東軍被學界稱為日本侵華戰争的“先急鋒”,九一八事變的“主謀”,侵略華北的“前鋒”。對東北長達14年的野蠻統治,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從1905年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到1919年升格為關東軍,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日本關東軍的創立,發展和作戰編制,經曆了哪些延革史?

本文将基于李惠,李昌華,嶽思平編《侵華日軍序列沿革》和栗原健《對滿蒙古政策史的一個方面》,東京原書房1966年版,介紹這段曆史。《侵華日軍序列沿革》史料來源于日本防衛廳《日本大學營陸軍部》《日本陸海軍年鑒》《日本的戰争》《大東亞戰争全史》《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等及《日本陸海軍首腦在職推移表》,非常全面翔實的介紹了侵華日軍不同階段,戰役的作戰序列沿革,部分序列甚至到小隊級。

其中李惠少将為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曆史研究部副部長,著名的軍史權威,中央軍委全軍史料叢書審查小組成員。嶽思平老師為軍事科學院軍事曆史研究所抗日戰争研究組組長、研究員,著名軍史專家。李昌華疑似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5軍副軍長,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一旅參謀。

歡迎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抗戰史記

七七事變前日本關東軍編制及作戰序列—1905-1937年

一.關東都督府成立及曆任總督

1905年,日本赢得了日俄戰争勝利。獨占中國東北權益。根據雙方締結之“樸茨茅斯條約”有關條款規定,俄國将旅順,大連灣及附近領土租借權,與關聯租借權的一切特權以及長春,旅順間之鐵路及一切支線均無條件地讓與日本。

為鞏固其在東北南滿地區的殖民統治,同年10月18日,日本在遼陽成立了關東都督府,由陸軍大将大島義昌任總督。都督府内設陸軍部。駐軍中國東北金縣,大連地區關東州。日本關東軍也是以而得名。

補充史料:早在1904年9月,日本就在金州設立關東守備軍司令部及軍政署。這開啟了日本軍國主義對“南滿”的殖民統治。

1905年5月,日本把我國遼東半島改稱“關東州”,并廢關東守備軍及軍政署,在大連新設關東州民政署。1906年6月,日本在奉天設立駐東北的總外交機構—奉天總領事館。是年底,又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在“南滿”推行“三頭政治”,進行殖民統治。來源栗原健:《對滿蒙古政策史的一個方面》,東京原書房1966年版第282頁

曆任都督及參謀長為:

關東都督府(遼陽)

總督 大島義昌大将(1905年10月18日任職)

參謀長 落合豐三郎少将

關東都督府(遷旅順)(1906年8月1日)

都督 大島義昌大将

參謀長 神尾光臣少将 星野金吾少将

都督 福島安正(1913年4月26日任職)

參謀長 柴勝三郎少将 福田雅太郎少将 西川虎次郎少将

都督 中村覺中将(1916年9月15日任職)

參謀長 高山公通少将

都督 中村雄次郎(1920年7月31日任職)

參謀長 浜面又助少将

七七事變前日本關東軍編制及作戰序列—1905-1937年

二.關東軍成立及曆任司令官

從1907年起,日本在關東州駐紮1個師團和6個鐵道守備大隊的兵力。1919年4月12日,日本改關東都督為關東廳。為加強上司,日本以原都督之陸軍部為基礎,另組成關東軍司令部,實行軍政分治。日本關東軍正式命名。

關東軍曆任司令官,參謀長(司令部設旅順)

司令官 立花小一郎大将 1919年任職

參謀長 濱面又助少将

司令官 河合操中将 1921年任職

參謀長 福原佳哉少将

司令官 尾野實信中将 1922年任職

參謀長 川田明治少将

司令官白川義則中将 1923年任職(指揮一二八淞滬抗戰,後被北韓義士尹奉吉刺殺)

司令官 武藤從義中将 1926年任職

司令官 村岡長太郎中将 1927年任職

參謀長 三宅光治少将

司令官 畑英太郎中将 1929年任職

司令官 菱刈隆中将 1930年任職

司令官 本莊繁中将 1931年任職

參謀長 橋本虎之助少将

七七事變前日本關東軍編制及作戰序列—1905-1937年

三.九一八事變前關東軍的任務及駐紮師團變更情況(1909-1931年)

第16師團 從日俄戰争後至1909年

第14師團 1909年

此階段日本關東軍的任務是:統帥關東州及南滿陸軍各部隊,保衛關東州及在南滿之鐵路。關東軍師團分駐于寬城子(即現長春),公主嶺,奉天,遼陽,海城,旅順等地。駐軍采取輪換制,基本上兩年一換防:

第10師團 1909-1911年

1925-1927掉

第11師團 1911-1912年

第5師團 1912-1913年

第2師團 1913-1915年

第17師團 1915-1917年

第7師團 1917-1919年

第16師團 1911-1921年

1929-1931年

第15師團 1921-1923年

第6師團 1923-1925年

第14師團 1927-1929年

第2師團 1931年-

補充史料:各師團由于在國内留有留守部隊,故編制比日本國内常設師團略小,每師團編步兵旅團2個,騎兵聯隊,野炮兵聯隊,工兵聯隊,通信隊,辎重隊各1個,定額為10583人。

據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條例》規定:“關東軍司令官比陸軍大将或陸軍中将任之,直隸于天皇,統帥關東州及南滿洲陸軍諸部,擔任關東州之防務及南滿洲鐵路線路之保護事宜”。從條文上看,關東軍的使命僅限于“防務”“保護”。來源栗原健:《對滿蒙古政策史的一個方面》,東京原書房1966年版第282頁

七七事變前日本關東軍編制及作戰序列—1905-1937年

三.九一八事變時關東軍

按照1927年7月日本東方會議所确定的侵略方針和步驟,關東軍成為侵略中國東北的急先鋒。九一八事變時,關東軍兵力為1萬餘人(隻含第2師團兵力),編制序列:

關東軍

司令官 本莊繁大将

第2師團 師團長多門二郎中将

轄步兵第3旅團(駐長春) 旅團長長谷部俉少将

步兵第4聯隊 聯隊長大島陸太郎大佐

步兵第29聯隊 聯隊長平田幸弘大佐

步兵第15旅團(駐遼陽) 旅團長天野六郎少将

步兵第36聯隊 聯隊長坪井善明大佐

步兵第16聯隊 聯隊長浜本善三郎大佐

騎兵第2聯隊 聯隊長若松晴司中佐

野炮兵第2聯隊 聯隊長河村圭三大佐

工兵第2大隊第2中隊 中隊長花井京之助大尉

獨立守備隊 隊長森連中将

獨立步兵第1大隊 大隊長小河原浦治中佐

獨立步兵第2大隊 大隊長島本正一中佐

獨立步兵第3大隊 大隊長岩田文男中佐

獨立步兵第4大隊 大隊長闆津直純中佐

獨立步兵第5大隊 大隊長田所定右衛門中佐

獨立步兵第6大隊 上田利二郎中佐

旅順重炮兵大隊,關東軍憲兵隊等。

特别注意,本節關東軍1萬餘人。指第2師團兵力,不含第1至第6獨立守備大隊及旅順重炮兵大隊,關東軍憲兵隊等。實際兵力,應在1.5-2萬人之間。但即便如此,關内東北軍超過十萬(事變前,張學良将主力調入平津地區),兵力仍占據絕對優勢。

七七事變前日本關東軍編制及作戰序列—1905-1937年

劉義軍稱轉其博友張彥夫史料,稱“日本陸軍大臣荒木貞夫和内閣總理大臣犬養毅準許追授為陸軍騎兵大佐”

四.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

九一八事變後,由于日本關東軍兵力不足。故從北韓調兵進入東北。

調入東北日軍部隊作戰序列:

混成第39旅團(1931年9月19日由北韓侵入中國東北) 旅團長嘉村達次郎少将

轄步兵第77聯隊 聯隊長中島鐵藏大佐

步兵第78聯隊 聯隊長山縣樂水大佐

騎兵第28聯隊第2中隊 中隊長谷順造大尉

野炮兵第26聯隊 聯隊長池野松二大佐

工兵第20大隊第1中隊 中隊長石桁和郎大尉

混成第4旅團(同年11月16日派遣) 旅團長鈴木美通少将

轄步兵第5聯隊第2大隊 大隊長嵯峨亮吉少佐

步兵第31聯隊第2大隊 大隊長田邊助友少佐

步兵第17隊聯第3大隊 大隊長田上八郎少佐

步兵第32聯隊第2大隊 大隊長橫澤榮次郎少佐

騎兵第8聯隊第2大隊 大隊長戒田達一大尉

野炮兵第8聯隊第1大隊 大隊長小嶼好信少佐

第20師團司令部(北韓軍,同年12月27日派遣)

師團長 室兼次中将

參謀長 森五六大佐

飛行隊長 長嶺龜助大佐

轄混成第8旅團(同年12月17日派遣) 旅團長村井清規少将

步兵第39聯隊第3大隊 大隊長小林操少佐

步兵第40聯隊第1大隊 大隊長富崎富雄少佐

步兵第10聯隊第2大隊 大隊長山本準一少佐

步兵第63聯隊第3大隊 大隊長船津萬六少佐

騎兵第63聯隊第2中隊 中隊長不破直治大尉

野炮兵第10聯隊第1中隊 中隊長門司藏六大尉

工兵小隊 小隊長小杉義藏少尉

混成第38旅團(同年12月27日派遣) 旅團長依田四郎少将

步兵第73聯隊 聯隊長鶴見俊太郎大佐

步兵第76聯隊 聯隊長戶波辯次大佐

騎兵第27聯隊 聯隊長古賀傳太郎大佐(1932年在錦西被東北義勇軍擊斃,隸屬于第20師團混成第38旅團。但不是國内網絡上傳說中佐軍銜,追晉大佐。在1932年進入東北前,就已是大佐)

野炮兵第25隊長第2大隊 大隊長中林袈裟吉少佐

工兵第19大隊 大隊長佐藤高安大佐

據本節史料,第20師團轄1個飛行隊。2個混成旅團,但混成第8旅團實為4個步兵大隊+1個騎兵中隊+1個野炮兵中隊+1個工兵小隊編制。而同隸屬于第20師團的混成第38旅團,則是滿編2個步兵聯隊+1個騎兵聯隊,但隻有1個野炮兵大隊,1個工兵大隊。而九一八事變後,第一支從北韓調入東北的混成第39旅團,則是2個步兵聯隊+1個騎兵中隊+1個野炮兵聯隊+1個工兵中隊編制。這顯示,當時日軍編制并不固定。筆者認為在調入時,就是非滿編(欠),部分部隊留駐原地。

值得注意的是混成第38旅團騎兵第27聯隊,古賀傳太郎為大佐軍銜;并非“國内網絡上傳說軍銜為中佐,追晉大佐”。

七七事變前日本關東軍編制及作戰序列—1905-1937年

武藤信義大将

五.1932年日本關東軍作戰序列

進入1932年,日本關東軍完全占領了東北。為鞏固其殖民統治,開始全面擴軍。

司令官 武藤信義大将(第二年晉元帥,不久病逝—筆者注)

參謀長 小矶國昭少将

第2師團

第1至第5獨立守備隊

第20師團司令部及混成第39旅團

混成第4,第8,第38旅團(編制同上,略)

第8師團(1932年4月5日派遣)

師團長 西義一中将

參謀長 鈴木美通少将

轄步兵第4旅團

旅團長 鈴木美通少将

步兵第5聯隊 聯隊長谷儀一大佐

步兵第31聯隊 聯隊長安川三郎大佐

步兵第16旅團

旅團長 林茂清少将

轄步兵第17聯隊 聯隊長佐藤文二大佐

步兵第32聯隊 聯隊長佐藤正三郎大佐

騎兵第8聯隊 聯隊長三宅忠強中佐

野炮兵第8聯隊 聯隊長廣野太吉大佐

工兵第8大隊第1中隊 小泉於蒐彌大尉

第10師團

師團長 廣濑壽助中将

參謀長 平野博大佐

轄步兵第8旅團

旅團長 村井吝規少将

步兵第39聯隊 聯隊長舟橋茂大佐

步兵第40聯隊 聯隊長岡村元大佐

步兵第33旅團

旅團長 中村清少将

步兵第10聯隊 聯隊長人見順士大佐

步兵第63聯隊 聯隊長中村音吉大佐

騎兵第10聯隊 聯隊長松田仁三郎大佐

野炮兵第10聯隊 聯隊長谷口元治郎大佐

工兵第10大隊第1中隊 中隊長小室鐘太郎大尉

第14師團(同年4月30日派遣)

師團長 松不直亮中将

參謀長 大串敬吉大佐

轄步兵第27旅團

旅團長 平松英雄少将

步兵第2聯隊 聯隊長田中靜一大佐

步兵第59聯隊 聯隊長宮村俊雄大佐

步兵第28旅團 旅團長平賀貞藏少将

步兵第15聯隊 聯隊長甘舶重太郎大佐

步兵第50聯隊 聯隊長岡原寬大佐

野炮兵第20聯隊第1大隊 大隊長平山興示郎少佐

工兵第14大隊第2中隊 中隊長熊澤忠喜大尉

辎重兵第14大隊第4中隊 中隊長江田直文大尉

第1騎兵旅團,第4騎兵旅團

關東軍飛行隊等。

從上述史料可見,1932年日本關東軍補充第8,第10,第14師團。除第14師團為4個步兵聯隊+1個野炮兵大隊+1個工兵中隊+1個辎重兵中隊編制外。第8,第10師團均為4個步兵聯隊+1個騎兵聯隊+1個野炮兵聯隊+1個工兵中隊編制,這顯示此時日本陸軍編制開始成形。但仍有部分部隊不同。另外還編入2個騎兵旅團和1個關東軍飛行隊等。

補充史料:1932年6月16日,日本軍部指令:關東軍司令官除執行《關東軍司令部條例》所規定的任務外,還要負責防衛滿洲各要地及保護“帝國臣民”。從此,關東軍的統治勢力由南滿擴張到整個滿洲。8月,武藤信義接任關東軍司令官後,兼任“駐滿全權大使”和關東廳長官。後來,它又取得對滿鐵的監督權。

七七事變前日本關東軍編制及作戰序列—1905-1937年

中央軍第17軍馳援長城抗戰

六.1933年日本關東軍作戰序列

1933年初,日本關東軍攻破山海關。熱河事變和長城抗戰爆發。日本關東軍為此編成“熱河作戰參謀序列”,同時從本土調兵增援。。

司令官 武藤信義大将

參謀長 小矶國昭中将

熱河作戰參謀序列(同年2月編成,即熱河事變)

轄第6師團 師團長坂本政右衛門中将

參謀長 佐佐木吉良大佐

轄步兵第11旅團 旅團長松田國三少将

步兵第13聯隊 聯隊長鹫津鈆平大佐

步兵第47聯隊 聯隊長常岡寬治大佐

步兵第36旅團 旅團長高田美明少将

步兵第23聯隊 聯隊長志道保亮大佐

步兵第45聯隊 聯隊長迎專八大佐

騎兵第6聯隊 聯隊長神代菊雄中佐

野炮兵第6聯隊 聯隊長城島榮興大佐

工兵第6大隊第1中隊 中隊長高島直一大尉

騎兵第4旅團(配屬第6師團) 旅團長茂木謙之助少将

轄騎兵第25聯隊 聯隊長山岡潔大佐

騎兵第26聯隊 聯隊長黑谷正忠大佐

第8師團 師團長西義一中将

參謀長 小林角太郎大佐

轄步兵第4旅團 旅團長鈴木美通少将

步兵第31聯隊 聯隊長早川止大佐

步兵第16旅團 旅團長川原侃少将

步兵第17聯隊 聯隊長長濑武平大佐

步兵第32聯隊 聯隊長田中清一大佐

工兵第8大隊第1中隊 中隊長小泉於蒐彌大尉

臨時派遣第1戰車隊 隊長百武俊吉大尉(應為1個戰車中隊編制—筆者注)

臨時重炮兵中隊 隊長山村新中佐

列車重炮兵隊

關東軍自動車隊(應為辎重車隊—筆者注)

混成第14旅團 旅團長服部兵次郎少将

轄步兵第25聯隊第2大隊 大隊長鲶江正太郎少佐

步兵第26聯隊第2大隊 大隊長宮本德一少佐

步兵第27聯隊第1大隊 大隊長松野尾勝明少佐

步兵第28聯隊第2大隊 大隊長米山米鹿少佐

騎兵第7聯隊第2中隊 中隊長高椋佐太郎大尉

野炮兵第7聯隊第2大隊 大隊長高森孝平少佐

混成第33旅團 旅團長中村馨少将

轄步兵第10聯隊 聯隊長人見順士大佐

步兵第63聯隊 聯隊長飯塚朝吉大佐

步兵第39聯隊混成大隊 大隊長北澤貞治郎中佐

飛行隊 隊長牧野正迪大佐

僞滿軍,洮遼軍,暫編第2軍,獨立第1旅團,護國遊擊軍

第14師團 師團長畑俊六中将

第7師團一部

騎兵集團

轄騎兵第1旅團

獨立守備隊

總兵力約4萬人。年初,第6,第8師團入侵熱河等地,以武力脅迫南京國民政府簽訂《塘沽協定》後,第6,第8師團于6月中旬相繼退回東北地區。

從本節史料可知,日本為發動熱河事變及長城抗戰。從國内抽調第6師團,第7師團一部。其中第6師團在原4個步兵聯隊+1個騎兵聯隊+1個野炮兵聯隊+1個工兵中隊基礎上,增派騎兵第4旅團,為2個騎兵聯隊編制;實為加強師團。特别注意的是,還有僞軍部隊編制,“滿軍,洮遼軍,暫編第2軍,護國遊擊軍”。另外還編成有1個騎兵集團,不過隻配屬第1騎兵旅團,應是原騎兵第4旅團調入第6師團所緻。

1934年關東廳廢止,其權力由關東軍司令部行使。關東軍司令部由此成為日本統治東北的最高權力機構。關東軍司令官成為日本在東北進行殖民統治的總代表,是僞滿洲國的太上皇。

關東軍還以東北為戰争基地,企圖進攻蘇聯和防禦蘇軍的南進。日俄戰争後,日本為防止俄國進行報複,一直以俄國為假想敵國,采取攻勢作戰方針。關東軍就是日本對付蘇聯而設定的一支“邊防軍”。

七.1934年關東軍作戰序列

司令官 南次郎大将

這一年,其部隊大規模輪換,第6,第8,第14師團均奉令回國,新調入東北的部隊為:

第3師團 師團長稔彥王中将

第7師團 師團長佐藤子之助中将(繼任杉原美太郎中将)

第16師團 師團長浦穆中将

獨立混成旅團

轄騎兵第1旅團,第4旅團

第1,2,3獨立守備隊

1935年,編制同上,另飛機約80架,總兵力近五萬人。但未含第1-3獨立守備隊,其兵力應超過5萬。

八.1936年日本關東軍作戰序列

這一年,關東軍司令官換人,部隊也輪換,第3,第7,第16師團傳回日本。其部隊編制序列如下:

關東軍司令官 植田謙吉大将

參謀長 闆垣征四郎少将

轄第1師團 師團長河村恭輔中将

第9師團 師團長山岡重厚中将

第12師團 師團長清水喜重中将

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

轄騎兵第1,第4旅團

1937年2月10日,按日本大學營關于部隊交替和派遣的指令。4月,由日本國内派來第2,第4師團。5月,第9師團傳回日本。此時,在東北日軍為4個師團。

這些師團由于在日本國内留下一部分留守部隊,故縮小編制(即非滿編師團—筆者注)。此時師團編制定員為10583萬名。比其國内師團少1275人(即當時滿編師團為11858人—筆者注)。

據本節史料顯示,在1937年5月前,日本關東軍維持4個師團維制,另有2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和3支獨立守備隊。但由于輪替師團,均未滿編。故總兵力應與1934-1935年相同,超過5萬人。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日軍滿編師團為11858人。關東軍參謀長為闆垣征四郎少将。

七七事變前日本關東軍編制及作戰序列—1905-1937年

九.1937年7月日本關東軍編制(即七七事變前)

為應對七七事變引發的華北抗戰和蘇聯可能的軍事威脅。日本關東軍除進行輪替外,還從本土增派部隊。并進行大規模擴充。

司令官 植田謙吉大将

參謀長 東條英機中将

第2師團 師團長岡村甯次中将

第4師團 師團長松井命中将

第12師團 師團長山田乙三中将(最後一任日本關東軍司令—筆者注)

獨立混成第1旅團 旅團長酒井鎬次少将

獨立混成第11旅團 旅團長鈴木重康少将

第1-5獨立守備隊

轄第1,第4騎兵旅團

騎兵第3旅團

關東軍飛行集團

鐵道線區司令部

旅順要塞司令部

關東軍憲兵隊

從本節史料看,關東軍第9師團調出,應派往華北戰場。但補充第2,第4師團,獨立守備隊擴充第4,第5兩支。同時在原騎兵集團 基礎上,另增設騎兵第3旅團。并将飛行隊擴編為飛行集團,筆者判斷應為2個飛行隊編制。為加強東北地區治安和鐵道線,旅順要塞守備,設定鐵道線區司令部,旅順要塞司令部和關東軍憲兵隊。其總兵力應超過8萬,這為1938年開始全面大擴軍,打下基礎(1942年達到70餘萬)。

當時關東軍參謀長為東條英機中将,曆任關東軍參謀長,日後均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