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霜波說測試——優秀的測試用例

測試工程師有一樣很重要的工作就編寫測試用例。 測試用例是對需求的另一種描述,它能引導大家進一步加深對系統的了解和對特性的全面關注,進而幫助産品和開發重新稽核需求的合理性和一緻性,是以應該是測 試工程師最重要的一項産出。一般的測試用例分為輸入,行為,和期望結果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通常的測試用例都能滿足,但是怎樣的測試用例才能算上優秀的測 試用例呢?基于以往之測試經驗,我總結了優秀測試用例的幾個特點。

  1、正确性:毫無疑問,測試用例 必須是需求的正确描述。但是我們往往忘記了多想一步:這是使用者正确需要的嗎?我曾經有個一個失敗的testcase,當一個條件輸入異常的時候系統傳回 -1給前端接口,然後前端傳回錯誤資訊,這是當時對異常的處理需求,可是如果多想一步,當一個條件異常的時候難道我們不能傳回滿足部分條件的結果給使用者 嗎?讓使用者的體驗更加良好嗎?

  2、完整性:就測試用例本身而言,是無窮盡的,隻要是鍵盤的任意組合都可以算作測試用例。而一個優秀的測試工程師就是從無窮中找到最能保證品質,最能發現bug的測試用例出來,發現無窮的最小集,通常功能測試用 例的找尋方法有等價類和邊界值是最簡單的方法,建議結合使用,先劃分等價類,再把等價類中的邊界值找出來。我見過很多在=和>=之間徘徊的bug。 正交法出來的用例一般太多,是以需要測試工程師在正交法的結果中再做組合,建議結合錯誤定位法減少用例的執行。狀态圖在資料統計,結算中的使用機率最高。 每個狀态和流程都需要一一考慮正常和異常的分支,正常的流程一個靠譜的開發能自己保證,但是異常的分支很少有開發考慮清楚,這就是展現測試工程師價值的地 方了。但是完整性絕不僅僅是功能測試,除了功能測試之外,常見的還有性能測試,安全測試,相容性測試,安裝友好測試,地域語言測試和使用者體驗測試(usability)。

  3、輸入具體:對于這三個部分我們都希望它是固定的,具體的,比如輸入框的輸入,我們可以寫成具體“諾基亞”,但是不要寫“正确的輸入”,或者“中文的輸入”,這些都會導緻測試用例的不确定性。模糊的輸入應該在具體輸入的上一級結構,作為測試的思路和分類使用。

  4、用詞無歧義:很多詞在不同場景會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價格一詞在不同的表中就代表不同的價格,甚至在同一表中也有原始價格和賣出價格,是以應該盡量具體的描述關鍵詞的具體資訊,如果能貼上專用的id和原始表中的item會對避免歧義有很大的幫助。

  5、用例細化:輸入的一種組合,或者一條流程線對應一個測試用例,盡量不要在一個用例中融和多種情況,在自動化測試的腳本中為了提高效率我們會在一個自動化腳本中融入各種情況的輸入,然後一個動作,所有的輸出一次生成,針對這種情況,建議在腳本中對各種輸入對應的案例一一備注說明,運作失敗的時候也友善新人定位問題。

  6、判斷點準确無歧義:我經常看到這樣的檢查點:“結果正确”,“速度合理”,這些檢查點對其他人沒有絲毫的幫助。是以應該盡量做出讓機器也能識别的檢查點,比如輸出“8”,或者“rt<30m”。

  7、合理區分優先級:在Bugfree中有4個級别的優先級,從1到4,1表示最重要的測試用例,4表示最不重要的測試用例。不同的缺陷管理平台對優先級的定義會有不同,但是都會有優先級的概念。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優先級的作用會特别大,我們會優先執行比較重要,對系統功能,使用者體驗影響大的測試用例,将級别比較低的測試用例留在後期或者指派給一些新人來執行。

  加分點:

  1、用例自動化:有自動化腳本的位址能夠一一對應,對于淘寶的bugfree就已經和自動化架構mmt打通,通過測試用例可以直接連結到腳本,友善對用例的了解。

  2、記錄每輪的測試結果:對于有些功能的測試用例,結果隻是簡單的pass我們不需要記錄,但是對于性能測試這些結果不确定的測試用例,如果能保留每次測試的結果對于之後的測試是很有幫助的。對于fail的部分用例,如果能和bug産生一一對應關系對之後的回歸也産生很大的便利。

  3、對檢查點進行邏輯說明:很多用例有了結果的檢查點,但是為什麼是這個結果,對于新人來說必須重新翻看需求或者設計文檔才能了解。尤其對于算法的測試,了解需求和邏輯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如果能夠對每個結果進行一些備注和邏輯上的說明,會和友善自己今後以及新人對用例的了解。

   以上是對測試用例特性的一些總結,真正編寫測試用例的時候,mm圖由上到下的樹形結構會對測試用例的結構和思路提供很大的幫助,在測試用例評審的時候也 友善展示和說明,是以強烈推薦作為附件上傳。而且對系統越加深入的了解越能寫出完善的測試用例,很多開發錯誤的了解測試工程師隻需要知道需求就可以了,不 需要對程式有代碼級别的了解,但是無數的實踐證明測試工程師越了解系統的設計,編碼的邏輯越能發現潛在的bug和風險。Unit test通 常由開發完成比較高效,但是Integration Test開始就必須有測試工程師開始真正介入,這期間能發現很多潛在的問題,如果把風險全部留到System Test的階段風險是很大的,大量case的回歸和問題的定位都會變得更加複雜,成本更加的巨大。是以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毫無疑問是前期的測試越完善整體 效率越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