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本老宗譜,二塊老匾額,揭開富春江畔中醫世家的輝煌

作者:心陪伴文化

從一本老宗譜,二塊老匾額,

揭開富春江畔中醫世家的輝煌

葉青青

從一本老宗譜,二塊老匾額,揭開富春江畔中醫世家的輝煌

“天之生藥,凡以濟斯人之疾苦者也。有一病,必有一藥,病千變,藥亦千變,能精悉其氣味,則,千百藥中任舉一二種,用之且通神”《本草從新》吳儀洛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我們的祖先,在和大自然的不斷抗争中求得生存,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醫治自然之身,由此産生了博大而又神奇的中醫文化。

追溯富陽這片土地上的中醫文化,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追溯至明朝。《富陽縣衛生志》記載,明洪武年間,新登縣中醫方哲,被召試為太醫,并出使日本。明萬曆年間,富陽縣名醫沈汝孝,以“非攻非守”見長,與武林(今杭州)錢維邦、盧似立同被時人稱為三鼎足。明萬曆以後,富陽、新登兩縣尚有方模、童傑、王尚等名醫。清乾隆年間,新登縣章逢泰被稱為“今之丹溪”。清末民國初,新登有名醫于世德、吳曉江師徒,以及與吳曉江齊名的袁芹。富陽縣雞籠山朱象淮、朱小東父子的中醫瘡瘍外科已名揚杭州。朱氏的瘡瘍外科在其徒弟葉炳喜居地——洋漲村生發。上圖山張氏中醫骨傷科正在興起。

從這裡我們可以聞到傳統中醫文化的淵源流長與曆久彌香,可以望見醫者們用精湛的醫術救死扶傷,救治萬千蒼生而永載史冊。

在那個時代,富陽這方地域上,有兩個地名即是兩家名中醫的代名字。一是東梓關,東梓關即是人們心中的張氏骨傷。二是洋漲大路村,洋漲大路上即是人們心中的葉氏疖毒。兩個代名字,是廣大群眾對他們高超醫術的充分肯定,同樣也是對他們醫者仁心的高度贊揚。

“洋漲疖毒” 淵遠流長

——儒醫朱象淮先生名師出高徒

富陽中醫瘡瘍科(疖毒科)醫術自清代早期,新民鄉雞籠山貢生(舉人)名儒名醫朱象淮先生(1830~1903)字介東,庠名鳳翔,生于道光十年,書香門第、中醫世家,繼承祖上醫術已名揚杭州,治病救人百無一失,通曉内外科更擅長瘍科。光緒三十一年前富陽知縣陳承澍寫有《朱公介東傳》。宣統二年,同宗舉人朱葆儒先生在《朱公介東墓志銘》贊曰“道積厥躬利及於物,儒家醫家派二而一,周禮之經,岐黃之靈,俾子若孫,紹書香於勿替,溥仁術於無行,遙遙千載兮,視此銘”。民國十五年舉人盛如彭(枚封)先生寫有《朱公介東先生德配鄭孺人傳》。

朱象淮先生兒子朱蘭(1867~1927)譜名維崙号小東,生于同治六年,中醫世家、名醫、著名詩人,宣統三年賜孝廉方正六品舉人。民國初年在杭州太廟巷開診所,專治各種瘡毒、癰疽,手到病除。民國十五年任浙江全省警務處醫官。醫務之暇,以吟詠自娛,有《寄靜堂詩集》行世,常與富陽名士郁華(曼陀)、朱葆儒、朱邦彥、許正衡、盛如彭、何韻松等相唱和(《富陽縣志》《郁曼陀陳碧岑詩抄》均有記載)。

光緒十六年(1890年)葉炳喜拜朱象淮先生為師,與師兄朱蘭關系甚好,兩人生活中像是親兄弟,學醫上則是師兄師弟,朱象淮像帶着兩個兒子一樣,把祖傳醫術毫無保留地給予傳授。光緒十九年,學成傳回故裡王洲鄉(洋漲村)大路上行醫,老師贈送“燮理陰陽”醫匾一塊。

從一本老宗譜,二塊老匾額,揭開富春江畔中醫世家的輝煌

匾額長2.06米*高0. 59米

洋漲大路村

——因“洋漲疖毒”而聲名遠播

葉炳喜(秉熙)先生(1874~1961)譜名漢溶,字小艇,号葉舟,光緒元年生,清國子監生,王洲鄉(洋漲)大路村人。炳喜出生在書香之家,祖父葉承霄字丹亭先生(1802~1861)清嘉慶年間秀才,精岐黃術,家藏醫書頗多。父親葉明皙字義方(1835~1915)幼年私塾讀書,通曉經史大義。

從一本老宗譜,二塊老匾額,揭開富春江畔中醫世家的輝煌

葉家世代崇尚讀書,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家風甚好,是當地望族,與雞籠山朱象淮先生、場口著名詩人潘葆延先生,東梓關“許十房”許秉甘先生、許秉玉先生,同盟會會員金守淦先生,最高法院大法官法學家洪文瀾,法學家大法官著名畫家和詩人郁曼陀、文學大家郁達夫、名醫郁養吾三兄弟關系都很好,祖上是世交,各家有聯姻。

炳喜自幼讀書極聰慧而氣宇軒昂,七歲入私塾讀書,通曉經史大義,獨不喜舉子業,清季授于國子監生,家藏醫書讀之覺而有晤,以“不為良相必為良醫”的志向,專心醫學普濟衆生, 16歲(光緒十六年)師從杭州名醫朱象淮先生之門恭華佗之秘術。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僅十九歲的葉炳喜學成出師,回到故裡洋漲村,開始在傳統中醫文化的海洋裡探索與實踐,他一邊對傳統醫藥典籍進行研讀,一邊接診患者。在行醫實踐中,葉炳喜繼承師傅朱象淮之傳授,并深研《華佗青囊秘授》《青囊經》《黃帝内經》《醫宗金鑒》《傷寒論》等醫典之奧秘,醫術漸長。久之,百治百效,巳無一失,人皆以為藥到病除,扁鵲、華佗在世矣。一傳十,十傳百,從開始的周邊村莊到後來的周邊縣、府,瘡毒、癰疽等疾病患者紛紛慕名而來。

經葉炳喜治愈的人日益增多(每天有二三十人),很多人都是從死亡線上救回來的,是以醫名越來越大,遠近有病者争相請他醫治,必有療效,遇到貧苦之人不收費用,還贈送路費。來洋漲大路上看病的人遍于金華、江山、諸暨、富陽、新登、臨安、分水、桐廬、蘭溪,“洋漲疖毒”逐漸成為王洲“洋漲大路上”這個地方的代名詞而聲名遠播。

富陽名士朱邦彥先生字襄廷(靈橋人),晚清秀才,曾任富陽縣公署第三科科長、縣勸學所長,與郁曼陀是好友,也是炳喜師傅朱象淮先生本家。看過炳喜在師傅家裡學醫的情況,民國五年,經過場口時,聽到路人說“洋漲大路上”葉炳喜的醫術高超,貧苦患者施以援手,治病救人,不計個人得失。就到炳喜家裡看望,遇到好友孫承詩、汪鳌,回想起二十年前炳喜在朱象淮家裡學醫的經過,感歎炳喜的醫術能夠超過師傅,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醫德能與師傅相輝映,感到欣慰,三人逐寫下了《贈葉小艇序文》。

炳喜先生醫務之餘,戮力公益事務,民國五年八月任修譜正總理,建立衆庭,纂修譜牒,平治道路橋梁。洋漲僻處江濱,旱澇皆易成災,饑謹(荒年)艱于得食,小艇創議建立“積儲倉谷”訂立章程,豐收年儲存糧食,災年百姓無糧時放糧,鄉裡皆得食,義聲洋溢遠近。

大醫士葉炳喜

——娴華佗技術,功侔良相

到民國中後期,炳喜先生在民國政府的江蘇、浙江籍政界、軍界、文化教育界、法學界有一定的聲譽。《富春王洲葉氏宗譜》記載,民國十一年正月(1922年)盛兆熊(江蘇吳江人,與胡适系好友)盛兆嶼、盛兆鶴、盛兆璜、邵志慶、邵志芳、袁家桢、袁德美、濮杏初、王永錫、王忠廷、汪金福十二人贈送匾額“功侔良相”, 贊揚小艇先生的醫術堪比華佗,功德如同治國的良相。

民國十二年五十歲做壽時(1923年)法家葉兆松、孫士林、袁俊、孫廷松、袁芳榮、淩雲漢、袁耀、邵祖雍、葉陰青、邵寶深、趙梅芳、袁仲華、楊峻、徐英甫十四人贈送匾額“青囊春暖”,贊揚小艇先生精湛的醫術就像華陀轉世,藥到病除。

從一本老宗譜,二塊老匾額,揭開富春江畔中醫世家的輝煌

匾額長2.10米*高0.81米

民國二十三年(1933年)九月二十六日,是炳喜先生六十歲壽辰,自總統府軍政部、最高法院,浙江省政府黨政軍和各縣行政長官及富陽各界名士為炳喜先生做壽,是王洲鄉從未有之盛況。文學大家郁達夫先生、最高法院大法官庭長法學家洪文瀾先生、同盟會員北平圖書館代理館長金守淦先生、同盟會員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黃人望,陸軍醫院醫務主任院長朱明初(朱象淮孫子)、民國政府軍政部總務廳長主任參事中将潘竟、軍事委員會辦公廳總務少将處長竺鳴濤、陝西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及第七團團長陸軍少将包介山、國民會議代表兼浙江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姜卿芸、财政部皖南緝私局長兩浙緝私統領劉祖漢、特種刑庭庭長錢西樵、訓練總監部參事少将項緻莊,江蘇省軍事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徐普、江蘇省第十一區魚業事務局局長汪紹功、安徽高等分庭檢察官孫秉壽、富陽縣長徐而信、新登縣長沈維屏、江山縣長周心萬、金華縣長李裕光、桐廬救濟院院長胡家駒、富陽縣公署教育科科長著名詩人許正衡、諸暨縣公署教育科科長許而馨、富陽中學校長蔣廷龍、富陽縣參議會議長李寶濂,富陽縣參議會參議員陸崇谔、議員包光城、議員何樹堂、議員裘克謙,富陽春江醫院院長孫承謀、富陽松筠醫院院長名醫郁養吾(郁達夫胞弟)、原江蘇儀征縣知事孫瑞元等,名士學者金守梅、陸衍祥、戴金年、盛如彭、汪紹元、李寶森、何韻松、李秉成、蔣超龍,教育家李望之,教育家陸子松,東梓關“許春和大藥房”,場口“同春堂大藥房”等150多人為小艇先生祝壽,寫有《富春葉小艇先生六秩壽辰征詩文啟》《小艇先生六秩壽序》。

從一本老宗譜,二塊老匾額,揭開富春江畔中醫世家的輝煌
從一本老宗譜,二塊老匾額,揭開富春江畔中醫世家的輝煌
從一本老宗譜,二塊老匾額,揭開富春江畔中醫世家的輝煌

縣長徐而信祝詞:

春滿杏林仁術仁心,畢竟共推仁者壽;

祥征花甲大年大德,依然交譽大方家。

郁達夫祝詞:

教子成名唯仁者壽,與民同樂德氣之先。

金守淦祝詞:

治國治人同此治法,壽民壽世亦複壽身。

中将潘竟祝詞:

膝繞丁男歡騰萊舞,筵開甲子敬祝華封。

孫秉壽祝詞:

娴華佗技術,濟舉國瘡痍,功侔良相。

有靈運兒孫,慶杖鄉壽考,喜值深秋。

許百朋、德伸、士伸祝詞:

天上星辰應作伴,人間松柏不知年。

許正衡率子許而馨祝詞:

洛社耆英同尊齒德,華陽道術并列神僊。

許春和大藥房利号、亨号祝詞:

丹室曉傳青烏子,瑤池時進白雲編。

何錫荛祝詞:

聲名不讓葉天士,福壽應齊郭子儀。

盛如彭(枚封)祝詞:

着手成春名馳天士,澄懷養壽望重石林。

孫瑞桓祝詞:

是天士後人善讀靈樞應許名醫同良相

仰江鄉先進初周花甲侭須造福合延齡

李望之祝詞:

針茅救苦栽杏濟貧繩武堪為天士續

採藥登山扶藜觀水延年定與地仙同

汪紹元先生祝壽詩文:

山水清幽毓異人,扁盧再世征前因,得天獨厚從仁術,接物無私以德鄰,

玉樹翩翩觀彩舞,杏林鬰鬰問仙津,優遊杖履稱梁孟,共赴蟠桃樂歡飲醇。

民國三十一年(1943年)富陽縣長龔鐵浪贈送葉炳喜 “德望邁倫” 匾額一塊,由監察院院史編撰、書法家孫瑞元先生書寫,是對炳喜先生的品德和威望的高度贊譽。

從一本老宗譜,二塊老匾額,揭開富春江畔中醫世家的輝煌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九月二十六日,炳喜先生七十歲壽辰,因抗戰時局緊張,沒有辦壽宴。教育家陸春榮,字華庭先生

(《富陽縣教育志》記載,清宣統三年(1911)在浙江高等學堂英文專科畢業,與陳布雷系同學。汪僞政府中央委員浙江省省長梅思平和國民黨的“領袖文膽”和“總裁智囊” ,素有“國民黨第一支筆”之稱的陳布雷,先後邀請陸春榮出任官職,均遭拒絕,甘心過教書的清苦生活。)

孫增雯先生寫了《葉小艇先生七十歲序》人生七十古來稀,壽至七十亦雲僅矣。然使其立身處世庸庸,無所表見。雖得天獨厚壽至期頤,亦與草木同腐。仲尼稱大舜為大德,以為必德其壽。餘則以為,惟有德斯壽乃可貴耳。夫然而我,小艇先生之修德養壽,固非尋常田舍翁,所可同日語者。請舉一二以效引喤葢…。先生執贅雞籠山朱象淮先生門下,殚精研究,盡得其奧窔。以歸為人治病,應手奏效。嗣象淮先生謝世,先生遂獨張一幟。向之趨雞籠山求治絡繹于道者,今則鹹改趨王洲焉。先生不計診資,罔不悉心療治。良醫之功,足侔良相…。

善德善言善行總以善醫至善

名山明水名勝更因名人而名

“洋漲疖毒”

—— 第二代傳承人葉效良先生

葉效良先生(1897~1977)譜名耀樑又名葉良,生于光緒二十三年,自幼讀私塾,民國五年(1916年6月)畢業于富陽縣立高等國小(校長金守淦)。本應繼續升學,因乃父小艇先生外科名醫馳譽全浙,慕名來求醫者每日數十人,一經治療無不全愈,其父深恐年久失傳,即令随父學醫,親加傳授,熟讀《藥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等中醫入門之書。凡先秦諸子、唐宋詩詞,以及本草脈學、岐黃諸書,無所不讀。上至《黃帝内經》、《難經》、《傷寒論》、《金匮要略》、《本草綱目》、《針灸經》,《外科正宗》《醫宗金鑒》,下至《徐靈胎醫學全書》《張氏醫通》《醫方集解》《本草從新》等各家學說,名家醫著醫案,家中各類藏書幾盡遍覽;名家名篇,信手拈來,背誦如流,且深明其義,融會貫通。不數載學成岐黃之術,懸壺問世。如遇貧苦病人,為其免費看病,并免費給藥。

從一本老宗譜,二塊老匾額,揭開富春江畔中醫世家的輝煌

和父親葉炳喜一樣,葉校良醫務之餘,熱心公益事業,對于國民教育尤為緻力。民國十二年(1923),見鄰近鄉村兒童上學失所,即邀約地方士紳,借用祠堂作校舍,籌設明智國小,并擔任校長。翌年,策劃、醵資建造王洲鄉六、七、八保聯合國民學校校舍,并擔任校長長達二十餘年,對于辦學經費同樣是不遺餘力傾囊相助。民國十九年,富陽縣政府令組織王洲鄉教育款産委員會,葉效良出任常務委員,盡心盡力整理款産。民國二十三年(1934),地方人士公推葉校良為王洲鄉鄉長,連任七年之久,奠定地方自治基礎,厥功至偉。民國二十九年(1940),與地方士紳創立王洲鄉中心國民學校,奔走甚勞,多次受到政府嘉獎。為地方公益事業和教育工作服務三十餘年不遺餘力,可謂既為良醫也為良相啊!

葉柄喜效良父子“專病專方”

——推動了中醫外科學的發展

效良先生認為,在臨診時不能停留于辨識證候,避免本末倒置、以偏概全,務必以辨病為重心。首先辨明疾病,然後辨病的證候屬性,病證既明,再辨古今專方專藥的應用。強調專病用專方治療,并不違背辨證論治精神,二者非但不悖,而且相輔相成。所謂辨證論治,就是根據四診八綱、髒腑經絡辨認病證,再依據病證予以相應的方藥治療。而專病專方的初始階段恰源于辨證論治,一旦形成了“專病專方”,就發展了辨證論治。

是以,“專病專方”是辨證論治的升華,是葉柄喜效良父子經過一百多年治療千萬人的臨床實踐和智慧的總結。中醫治病,必須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現存《以症施藥》《得心應手》《醫方錄》六卷和《雜錄參考》手抄本,這是柄喜、效良先生臨床心得,醫家不傳之秘。

效良先生在繼承和發展其父中醫外科疖毒的基礎上,經過數十年的醫療實踐,效良熟練地掌握了養生、方藥、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精通内、外、婦、兒各科,是中醫全科醫師,醫術上更是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傳統中醫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來判斷疾病然後進行治療。而效良先生隻要察望病人的神态和臉色就能知道病情病因和治療方法,并能預計疾病痊愈的時間,百治百效,達到了《難經》中《六十一難》 “望而知之謂之神”的境界。杭州幾家大醫院常介紹一些絕症病人到王洲醫院來,經過效良醫師的治療(中藥和開刀排膿),無論是頑症、絕症,還是之前被誤診過的患者,經葉校良的診治,治愈率在99%以上。曾經,葉校良中醫外科疖毒醫術享譽整個浙江。是以,富春江的客輪一靠新華埠,常有病人跑步上案,搶着求醫。地因人而有名,人緣醫而至善,醫德和醫術并舉、皆高,方為名醫。

然而,作為一個時代的著名的中醫世家,家産豐厚,四代同堂、人丁興旺,人才輩出,葉柄喜家族遭遇了坎坷和磨難。在土改中,葉柄喜家族被評為地主成份,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階級鬥争運動中,受到侮辱和折磨,葉效良家産被抄沒,郁曼陀、郁達夫、張大千、黃賓虹、洪文瀾、金守淦等名人的書信、書法、字畫被毀之一炬,縣長贈送的匾額被砸,洪文瀾、金守淦等先生贈送的珍貴古籍醫書當廢紙賣給供銷社,1950年被判刑坐牢三年, “文革” 時被經常揪鬥,直到1979年地主成份摘帽。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時間到了1956年3月。葉校良響應政府公私聯營的号召,在大路村創辦了王洲中醫聯合診所,後發展成為王洲醫院。行醫的形式變了,但是行醫的初心沒有變。由葉校良、葉上宣父子倆坐診的王洲醫院,每日裡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效良先生傳業給第三個兒子葉上宣(1927~1999)、大孫子葉企平。

《富陽縣志》第二十三編衛生體育第二章醫療技術第一節中醫,中醫專科專門有“瘡瘍科”記載。《富陽縣衛生志》第七章中醫中藥專門有“疖毒科”一節記載:本縣中醫治療疖毒源于雞籠山朱氏。朱象淮繼承祖業治疖毒之術,并傳業其子朱小東。清末,又收本縣葉炳喜為徒。葉炳喜從師3年後傳回家鄉王洲大路上。鄉間邑人患“牛疔”,經他治愈者日益增多,是以,醫名漸振,求醫者遍于富陽、新登、臨安、分水、桐廬、諸暨等地。葉炳喜授業其子葉校良,葉校良又傳業其子葉上宣,發展至今成為王洲醫院疖毒科。

疖毒科擅治癰、疽、疔、疖見長,内治與外治并舉。内治有消、托、補三則,即消散瘍毒、托毒外出、補正祛邪;外治有藥、刀、線三法。藥法就是瘡瘍初期,予以消散的“金黃散、沖和膏、鐵箍散”外塗藥,瘡瘍已成予以抽膿拔毒、去腐生肌、止血滿盈的“八将散、月拔散、桃花散、平滿散、黑龍丹”。刀法就是用銀刀對已成膿的瘡瘍予以挑刺切排,清創去腐。線法就是用藥線引膿外出。疖毒、癰疽的治療始終為王洲醫院之特色治療。1986年獲得浙江省“文明衛生院”稱号。

葉企平(1949年生),葉效良大兒子上寬的兒子,1965年考進富陽縣城關鎮民辦初級中學(現為富陽郁達夫中學)讀國中,改革開放後畢業于杭州大學。效良每天從醫院回家後教企平醫書醫案直到1977年去世,學習祖父效良寫的醫書醫案,在民間從事中醫活動。

葉青青(1977年生),葉企平大兒子,浙江大學畢業,跟父學醫,鑽研祖傳古籍醫典和經驗方,繼承發揚祖傳中醫,根據四診八綱,把辨症論治作為基本法則,内治方法有消、補、托三則,即消散瘍毒、托毒外出、補正祛邪。運用祖傳“專病專方”治療疖毒瘡瘍,擅長治療乳癰病(乳腺病)。

2016年10月,葉青青被命名為場口鎮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中醫傳統疖毒療法》的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場口鎮政府表彰。

原浙江省政府交際處科長、富陽市文化館館員,富陽縣攝影家協會創始人、主席,杭州市攝影家協會理事,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富陽文化界著名人士、攝影家,共産黨員,90歲高齡葉盛高老先生,見證了“洋漲疖毒”百年中醫世家的五代傳承史,高度評價葉青青的祖傳醫術,在2021年3月3日送其主編的《富陽記憶》一書時,特提筆書寫“贈:同宗後輩“洋漲疖毒”醫師青青傳承人”。

參考文獻:

《民國人物大辭典》《浙江民國人物大辭典》《中華民國政府軍政職官人物志》《金華縣志》《奉化市志》《江山市志》《富陽縣志》《富陽縣衛生志》《儀征市志》《富陽縣教育志》《富春王洲葉氏宗譜》《富春朱氏宗譜》《富春許氏宗譜》《富陽曆代宗譜序記選編》《浙江煙草公賣局彚刊》《富春孫氏宗譜》《富春汪氏宗譜》《郁曼陀陳碧岑詩抄》《富陽曆代宗譜序記選編》《本草從新》

作者簡介:

葉青青:富陽曆史學會會員、《中醫傳統疖毒療法》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