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遷本可避免宮刑,古代官員很普遍的條件,他卻沒有,遺憾錯過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曆史當中,有許多名臣能将,他們或拯救國家于危難之際,力挽狂瀾;或顯迹戰場于頹靡之勢,扭轉乾坤;他們崇高的人格、偉大的精神、傑出的貢獻、動人的故事,在時間的長河裡,猶如璀璨的明星,熠熠生輝,讓無數人銘記。

然而,有一個人,他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屈辱,潛心著書,将這些王侯将相的故事,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太史公書》,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史記》,是否更應該值得我們銘記?

司馬遷本可避免宮刑,古代官員很普遍的條件,他卻沒有,遺憾錯過

著《史記》一書,并不是司馬遷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他畢生的理想,他在《報任安書》中曾提及這個理想:“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有這麼崇高的理想,和他的生活環境不無關系。

司馬遷是西漢龍門人,在漢武帝時期為官,他的父親司馬談便是西漢時的太史令,才多識廣,知天文、曉地理,通古博今,平生以修撰《春秋》之後的曆史為志向,司馬談的才氣和志氣,逐漸的滲透到了司馬遷的心中,生根發芽。

司馬遷本可避免宮刑,古代官員很普遍的條件,他卻沒有,遺憾錯過

司馬遷少時便向西漢大儒董仲舒、孔安國等人學習經書,十年乃大成,而後遊曆天下,考察民俗史料,為寫史書做準備。然古之成大事者,必先曆經險阻磨難,司馬遷似乎也逃不過這個規律,一次正義之舉,使他遭遇了難以忍受的恥辱。

在漢武帝時期,曾多次和匈奴發生戰争,在一次征讨匈奴的過程中,有一位叫做李陵将領,帶着不滿5000千的步卒,深入匈奴地區,并且遭遇了匈奴的主力部隊。李陵率領軍隊和匈奴交戰十幾天,雖然斬首了幾千匈奴,但自身的隊伍也是油盡燈枯,彈盡糧絕,而援軍又遲遲不到。

司馬遷本可避免宮刑,古代官員很普遍的條件,他卻沒有,遺憾錯過

最後的結果,是李陵投降了匈奴,或許是因為手下千餘将士的性命,或者是因為被匈奴俘虜身不由己,無論如何,這個結果都引起了漢武帝的不滿。在之前李陵打勝仗的時候,朝堂文武百官對他皆是一片贊譽之聲,但當李陵兵敗被俘的消息傳來時,百官則落井下石,極盡诋毀之言。

在漢朝,匈奴人和漢人之間的來往并不因為戰争而決裂,雙方貿易、通婚者比比皆是,而互相投降也十分常見,匈奴的王子金日磾後來還成為了漢武帝的顧命大臣,是以,隻要認清李陵兵敗的事實原因,這件事态或許可以大事化小,然而朝堂小人的诋毀,可能會連累李陵的一家老小。

司馬遷本可避免宮刑,古代官員很普遍的條件,他卻沒有,遺憾錯過

是以,司馬遷果斷的站了出來,但是司馬太史公站出來的時機,和說話的方式并不恰當。他對漢武帝說:“李陵以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殺敵過當,揚我國威,可見他不是貪生怕死的小人,他投降,或許有不得已的苦衷。”這番話在震怒的漢武帝看來,司馬遷是在為李陵辯護,并且指責他昏庸,于是漢武帝将李陵全家處死,将司馬遷處以宮刑。

宮刑,一件十分恥辱的刑罰,可并不是死罪,且是因言獲罪,司馬遷完全有活動的空間,因為在漢朝,是可以通過交錢減免罪行的,也就是“贖刑”,這個詞在封建時代經常出現,也就說,隻要司馬遷能夠交些錢,就可減免罪責,即使隻減免一等,也可避免宮刑。

司馬遷本可避免宮刑,古代官員很普遍的條件,他卻沒有,遺憾錯過

在中國古代當官,最不缺的可能就是錢了,但是司馬遷不一樣,他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沒有錢,雖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也沒有錢贖罪,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寫到:“家貧,财産不足以自贖,親朋好友也沒伸出援手……”從他的語氣中,我們可以讀出他對此事的遺憾之意,但是司馬遷并沒有是以沉淪,他并沒放棄自己的志向。

在當時社會看來,宮刑是最下等,最恥辱的一種刑罰,司馬遷也曾想過一想了之,但是古來富貴而名磨滅者不可勝數,《史記》未能表于後世,司馬遷更覺遺憾,他暗暗說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以他發憤著書,忍辱負重,網羅天下舊聞,考察四海行事,總結曆代王朝興衰規律,從軒轅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終于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的《史記》,司馬太史公,不得不讓人敬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