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冰之:智慧小鎮,不是智慧城市的“縮影”

9月22-24日,由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智慧城市發展聯盟主辦的“2017第三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在沈陽國家展覽中心圓滿舉行。作為《中國城市治理智慧化水準評估報告》(智博會首發)的合作方之一,國脈集團董事長楊冰之應邀出席“智慧小鎮發展研讨會”,并做主題發言。以下内容通過現場記錄進行整理:

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讓我有這個機會來這裡與大家交流、分享我個人對“智慧小鎮”的一些看法。

一、智慧城市另解

1.新型智慧城市與過去智慧城市的差異

“新型智慧城市”和過去幾年的“智慧城市”有什麼差異?我覺得在于“以人為本”。新型智慧城市的“新”應該是“心”,是貼心和安心的智慧城市,是能激發智慧、和諧發展、更高階高品質的智慧城市。城市是“人”的城市,市民是城市真正的主人,留住人、吸引年輕人,發揮人的智慧、造福人,培育城市和資訊化環境中生存發展的市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任務。沈陽要發展,關鍵要看能不能留住年輕人。

新型智慧城市也是一個多目标、多方向、多重點的聚焦,過去搞智慧城市有不同的想法和路徑,新型智慧城市要統一聚焦,着重解決不适合人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問題--“城市病”。很抱歉剛才我來晚了,晚的原因一方面有我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的确是沒想到會遇到堵車(城市病的一種)。是以,智慧城市要彰顯“人”的智慧,把大家的智慧,尤其是年輕人的智慧充分發揮出來。

2.智慧城市是巨系統工程

智慧城市要為營造更好更美的環境而努力。新型智慧城市是一個不斷引進的過程,是一個城市CPS(資訊實體系統)、物聯網等建設的過程,是技術産業和應用不斷滲透更新的過程,是使環境、産業、管理、服務互相促進的過程,也是城市、政府、企業和市民不斷博弈的過程,“零和博弈”是雙輸,我希望這是一個三赢的博弈過程。

智慧城市是一個巨系統工程,其複雜性、艱巨性、多樣性、多要素、多主體要求給予網絡系統以重新建構,于是,梳理成為關鍵。智慧城市建設不僅是各個系統的建構與營運,也是多系統的融合和創新。國務院辦公廳釋出39号檔案--《政務資訊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提出要對我們的活動進行梳理和整合、消除僵屍系統,現在城市營運的系統有很多,政府的系統和外部的系統不僅多,而且雜,系統之間的交換成本和共享成本也非常高,是以系統的融合創新非常重要。通過智慧城市實作城市多要素綜合優化,不僅是資訊化的簡單過程,還包括跨界融合、資料流動和實體世界感覺與監控等。

3.智慧城市如何建設

再考慮一個問題,沈陽要搞智慧城市,現在到底缺什麼?很多人講缺錢,缺錢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美國也缺錢,但真的是缺錢嗎?我認為不是。缺人嗎?也不是。缺技術嗎?我們看到展館外有很多技術支撐。缺體制機制嗎?好像有一定道理。但我想,建好智慧城市,最重要的還是智慧,而且是上司人的智慧。

智慧城市的建設,要更多地以市民的幸福為切入點,關鍵是讓城市變得更加美好。一是要解決城市現有問題,要人性化、便捷和有獲得感;二是要有智慧性、洞察力和遠見,要能做到資源集聚,不光是項目的集聚,還包括人和資訊的集聚。看剛公布的中國智慧城市排名,我們發現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排名靠前的智慧城市,其資訊集聚能力和年輕人的集聚能力遠比其他城市要高得多,一旦資訊資源和年輕人集聚,包括資本集聚進來後,城市的創新力就會顯示出來,杭州和深圳就是典型。

智慧城市要解決整個城市的服務能力,尤其是公共服務,要高效、低成本,能打動人心和讓人有強烈依賴感的服務才是好服務;要解決城市“繁煩難忙”的問題,實作創新服務,要借助社會力量與市民共建城市的綜合服務能力,而不是簡單的供給服務能力。智慧城市絕不是政府和企業兩方的任務,應該是政府、企業和市民三方共赢合作,其中政府為主刀、市民是主體、企業是助理。政府要從城市規劃、投資的主導者變成投資的引導者,要有群衆心态,看看群衆在做哪些事情,讓群衆從過去的旁觀者變成服務建設的參與者和營運者。

我剛跟送我來會場的司機交流,他說“沈陽什麼都好,但經濟發展存在一些困難”,他一面感到自豪,一面感到擔憂。我們知道,沈陽包括東北,近年來沒有出現一家能在中國排名前十的品牌網際網路平台。一個沒有品牌網際網路平台的大城市,在我看來是較難看到希望的。是以我們要大力發展智慧經濟,讓更多的年輕人在其中找到可以發揮自身能力、潛力和實作夢想的舞台。未來的經濟主流是改造傳統經濟主力,提升城市服務的新力軍,在開發區要大力發展以資料為指導的新經濟,結合本地實際,整合資源、開發資料,發揮優勢、形成特色,提升城市競争力。

二、關于智慧小鎮的“三個問題”

在我看來,中國需要一批各具特色、把人留住、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群、城市和小鎮。

中國的城市已基本從以實體建設為主導步入了軟實力建設的新階段,我們蓋的房子、修的路已基本進入後續,各個城市因為交通和網絡的高速發達,進入了進階階段,一個小時的路程,你甚至可以找到在許多方面近乎雷同的城市,整個中國的城市已趨于競合狀态,但中國城市要快速向高質高階進軍,需要更快地集聚國内外各種資源,我們提出了“把人留住”,要從環境、事業、綜合成本考量;要充滿創新活力,城市要越來越從單科狀元變成全科冠軍。我相信,中國未來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小鎮應該是星羅棋布、彼此聯系。

問題一:特色小鎮為何這麼“熱”?

特色小鎮為何這麼熱?因為智慧城市的挂名已挂得差不多了,小鎮的挂名還比較少,城市隻有幾百個,但是小鎮确有幾萬個;另外,有很多小鎮的總規模、産值和影響力不亞于一般的中小型城市;三是很多小鎮,尤其是以第一産業集聚的小鎮,在目前資訊化環境和國内外經濟環境變動下,也面臨着增長和更新的困難,要尋找發展的新路子,需要以特色小鎮和智慧小鎮的名義、理念來進一步理清新的發展思路、集聚新資源,使小鎮實作二次騰飛。

誰最願意搞特色小鎮和智慧小鎮呢?第一個是政府,因為政府是城市的主導者,一個城市的發展與政府息息相關,每個政府,尤其是鎮長和書記,對智慧城鎮還是非常關注的。我去過很多小鎮,并與當地鎮長和書記交流,沒有一個小鎮的鎮長不願意把小鎮搞好。

與此同時,很多企業想把他們的新産品、新理念、新服務向小鎮延伸,産業也需要轉型更新,需要資訊化加以支撐,另外由于很多地方的房地産已搞得差不多了,也需要新的名片來彰顯城市和小鎮的魅力。是以鎮長、供應商、企業家、老百姓(特色小鎮房地産升值)都願意和熱衷于搞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會熱多久?我沒法判斷。在中國經濟整體向好的情況下,我覺得它會比智慧城市還熱,因為每個小鎮都想有個“特色”标簽,使産業資源和人才能夠集聚;每個小鎮的鎮長都希望借由"XX特色小鎮"去宣傳、招商引資和引進人才,打造小鎮新名片。

特色小鎮持續熱的動力是什麼?還是中國老百姓的期待。

問題二:智慧小鎮是不是智慧城市的縮影版?

智慧小鎮是不是智慧城市的縮影版?我們知道有大黃魚和小黃魚,但小黃魚并不是大黃魚的“小時候”,兩個是不同的品種,智慧小鎮和智慧城市也一樣。

對智慧小鎮的了解要從兩個角度來看:①智慧小鎮是通過智慧産業的集聚起來的,比如烏鎮就是典型的智慧小鎮,其以網際網路為主題;②智慧小鎮在管理營運上比别的城市/小鎮更加正規化。

智慧小鎮與智慧城市發展理念相同,但建設方式存在差異,聚焦發展點上也不一樣,是以,千萬不要用建設智慧城市的方式建設智慧小鎮,這樣相當于浪費了一個工程,除非小鎮的人才、規模和産值跟一個城市差不多。要把小的地方做亮、做出特色,就要把基本服務嫁接好,更多地利用外部資源做事情,要像國辦發39号檔案和最近釋出的政府資訊化發展相關檔案要求的那樣,用“大系統、大平台、大資料”的思路來做。

問題三:特色小鎮因何而“特”?

特色小鎮因何而特?因何而勝?特色小鎮如何搞?要結合地方現有區位、産業、資源、文化優勢,去建立特色和品牌。但是這些還不夠,如何更加特别、更有優勢?我認為,一定要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把資訊化的要素(數字紅利)充分利用上去,用資訊化手段進一步形成新優勢,更好地利用資訊名額。

“智慧化”應該是特色小鎮的基本标配;另外,特色小鎮的關鍵是資源集聚能力,每個特色小鎮都要在資源集聚方面作足功夫,把産業相關的生産企業、要素、資金等彙集起來,資源彙集的程度和專業性、适應能力是衡量特色小鎮的重要名額;對智慧城市的評估我已做了七年,是國内最早做智慧城市評估的,我認為中國的“智慧”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詞彙,“智”就是天天學習,天天有新的知識,“慧”是創新,就是有好的點子和創意,在我們現在看來,智慧就是不犯錯誤、不犯大錯誤、不犯緻命的錯誤。

考察一個城市/小鎮的智慧水準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講,一是管理能力,二是不搞重複建設,三是吸引力,就是吸引和留住年輕人的能力。政府要積極有效與有限作為,要到位不缺位、有為不越位,特别是智慧城市/小鎮的前期和後期,政府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樣。

三、總結

以大資料集合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應用,将更深層次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産業結構,加快産業、應用、服務創新。智慧城市和智慧小鎮建設,一定要抓住這一機會,為特色城市/小鎮賦能指派。

智慧城市和智慧小鎮都是“衆”,不管是衆包、衆籌還是衆志,把資本和技術聚集在一起,為實作我們心目中最美好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小鎮而共同努力。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