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之于食品工業--是機會而非威脅

人工智能可以挽救我們現有的食品體系嗎?從精準耕作到個性化營養,在農業、食品生産與食品消費等領域都存在許多潛在的技術應用。然而,技術效能、使用者接受度以及該技術的實際應用仍然面臨許多挑戰。本篇文章分為三個系列部分,Chiara Cecchini調查了這一領域所面臨的主要挑戰與機遇,探索了我們應該如何應用一個個“人造大腦”以確定健康生活并提高幸福指數。

人工智能之于食品工業--是機會而非威脅

如前所述,人工智能(AI)是一種非人類大腦,可用于收集、分析與闡釋大量資料,而如此體量的資料是人類窮極一生都無法完成處理的。AI的概念于1950年出現,彼時的計算機科學先驅Alan Turing将AI描述為:“未來終将有那麼一個時刻,人類能夠與機器進行無障礙的交流。”

許多人表示Alan Turing所言的“那個時刻”即是現在。而對此,Klaus Schwab 教授則作出了如下宣言:“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技術成本正在下降,IT與營運技術日益融合,大資料與雲端現已成為民主化現實; 除此之外,裝置與投資也處于飙升階段。

然而,消費者對于AI仍抱有一定的懷疑态度,其中主要的憂慮來自于群眾擔心其将失去工作、丢失控制權并被AI所取代。但我們也可以從其他視角看待該技術——事實上,食品工業中的多數企業正在盡全力利用此次機會。

作為食客,我們依據個人的知識與以往的經驗選擇日常食物。然而,人造大腦可以精準的建立大量的食物資料庫,進而對其進行分析、提問并擷取答案。對此,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認知機器人學科教授 Murray Shanahan解釋稱:“我們才剛處于此段程序的初期,最終的選擇權仍在人類手上。”換而言之,目前該領域的情況即是機器提出建議,食客們選擇是否采納——人類選擇采用AI,而一切都還在我們的控制範圍之内。

目前已經有一些公司開始為確定健康生活與提高幸福指數而研發人造大腦。例如,位于舊金山的初創企業Wellio即是應用機器學習與行為科學以建構并向食客推薦個性化食譜,而該公司推出的産品隻是提出建議而非為消費者做出選擇,并且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Tjarko Leifer表示:“此類産品的職責在于闡述如何在家中準備并享受食物。”

Zipongo公司也在努力嘗試通過應用AI以建立食物與健康之間的關系。Zipongo公司提供了一個數字化營養平台,該平台“可以通過使用生物識别技術并結合使用者的食物偏好以提供健康的個性化膳食建議。”

Habit公司的首席執行官Neil Grimmer解釋稱:“我們都應該知道什麼食物對我們而言是最好的——而這通常意味着需要從細胞層面了解我們的身體與我們自身。”對此,Neil Grimmer設想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超越食物金字塔理論、普拉提與正常建議的世界。這個全新的世界整合了DNA分析、人工智能與食物資料,并借此以達成可定制的營養模式。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 IC-FOODS主任Matthew Lange教授表示,這将形成一個市場力量與積極的社會成果相統一的世界。未來,公司在市場中将會為追求更加透明、可溯源并值得信賴而互相競争,同時也将競相提供更健康、更可持續以及更美味的食品。

最後,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 Klaus Schwab表示,AI将消除市場中不合理的繁榮,鞏固科學、合理決策與能源自給的市場地位。此外,人工智能還可助力實作“7項可持續發展目标” ——《2030年議程》中主要的關鍵業績名額。《2030年議程》是聯合國所有成員國于2015年通過的一項計劃,該項計劃的目标在于可持續發展與落實在應對現代社會主要政治、環境與社會挑戰等方面的問責制度。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年11月12日

本文作者:foodtank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