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陶器、住豎穴、吃熊肉,你見過這樣的日本人嗎?

想必大家對日本的近代或現代曆史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但若提到日本古代的曆史,甚至史前人類時代的曆史呢?很多朋友就要大皺眉頭了。對這段曆史感興趣嗎?快跟着瓷兒瞧一瞧吧。

一、風韻獨特的日本文明

提到日本,人們腦海中總會出現不同的景像。“無論是富士山還是浮世繪。是令人稱羨的日本藝妓,或是讓人神往的動漫造型。”這些都可作為日本文化的代表。正是這些别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演繹出了日本文明的獨特風情。

做陶器、住豎穴、吃熊肉,你見過這樣的日本人嗎?

風景旖旎的日本富士山

在對日本文化充分感興趣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懂得學習日本的曆史。不過瓷兒相信,各位對于日本曆史都是具有一定了解的。但提起日本,我們最先想到的定是抗日戰争的連天炮火,或者是唐風東漸的博大宏偉。

其實,日本在很早就有人類居住了。古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古代的中國人類似,他們同樣經曆過石器時代,擁有着屬于他們自己的燦爛文化。

做陶器、住豎穴、吃熊肉,你見過這樣的日本人嗎?

鑒真東渡圖

二、繩紋時代的考古證據

日本人起初進入的文明時代,被稱為繩紋時代,有時又被稱作繩文時代。這個時代所包含時段,大概是從日本舊石器時代後期開始,直到新石器時代為止。換算成公元紀年,大概在一萬四千多年前,到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

為什麼史學家們會把這段時期命名為繩紋時代呢?諸位一定猜到了,因為在日本出土的這段時間内的古物,大多在器身上面有着繩子樣式的紋路,這種狀況相當常見。

做陶器、住豎穴、吃熊肉,你見過這樣的日本人嗎?

美國科學家愛德華·莫斯像

在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逐漸在采集食物的過程當中發現,除了對自然界天然的果蔬和海洋裡細小的遊魚、貝類進行收集和捕撈外,人類還有其他的力量去做其他的事。比如利用空閑時間去磨制石器、抟造陶器。

當人們開始聚居在一起的時候,文化就這樣産生了。古代的日本人分成幾家幾家人團聚在一起,在據點的周圍因為常有食物殘骸堆積在一起,是以而形成了貝冢。這個時代的人們還沒有形成統治階級和祭祀階級,是以貝冢的大小和據點的規模大體上沒有十分的差別。

做陶器、住豎穴、吃熊肉,你見過這樣的日本人嗎?

日本東京:大森貝冢遺迹

三、繩紋時代的建築樣式

在繩紋時代,人們常常以坑居為常事。這個時代的日本本土,還到處覆寫着茂密的山丘地帶密生針葉林。因為日本的地勢起伏較大,丘陵台地相當多。是以繩紋時代的人們主要聚集在丘陵的邊緣和台地的平展處。

友善人們利用的岩洞在日本本土較為缺失,天然的幹燥、蟲害較少的平原地帶幾乎是難覓蹤迹。根據考古挖掘發現,繩紋時代的原始日本人多采用“豎穴坑居”的方式維生。

做陶器、住豎穴、吃熊肉,你見過這樣的日本人嗎?

穴居的演化圖

所謂豎穴,就是在地面上挖出一個凹于地表的洞穴,并且将周圍的坑土碚平,作出垂直的土壁和平坦的地面。原始的豎穴隻設有簡單的窗蓋,材質多用天然的木頭和葉子搭襯。在繩紋文化中後期,豎穴之上多被架設了成型的房屋,屋子的規模和形狀因地而異。

四、繩紋時代的采集狩獵方式

繩紋時代的人們還習慣于采集和狩獵。在日本的青森縣青森市三内丸山的遺迹中,考古學家大量發現了繩紋時代人們所使用的弓箭遺骸,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俑。由此可佐證,繩紋文化中後期,當時的人類已經開始獨立制作弓箭和各種狩獵工具,他們成功的依靠着自己的力量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繩紋人常常拿着箭簇、背着弓箭,一面吸引獵物一面設定陷阱。在日本本土生長的野獸較多數量的是野豬和熊。繩紋人有很多種捕獵的方式,他們善于利用織網和布設陷阱等方法獵殺大型獸類。

做陶器、住豎穴、吃熊肉,你見過這樣的日本人嗎?

新石器時代的石形箭簇

根據資料記載,他們還似乎同北部的阿伊努人學習了使用毒箭的捕獵方法。(後者至今仍然采用相同的方法捕獵)由于出土考古資料中屢現犬骨,是以我們猜測在這個時候繩紋人已經能夠獨立訓化犬隻,獵犬可能是為繩紋人看家或輔助他們打獵用。

魚類也是繩紋人必須依賴的食物資源。在當時的條件下,繩紋人多食用河魚和淺海生物,暫時還沒有能力在深海捕撈。繩紋人用的釣具也有出土,多是吊鈎、紮鈎、魚叉等。除了刺傷和鈎釣之外,繩紋人很可能也利用撒網捕獲魚類。

做陶器、住豎穴、吃熊肉,你見過這樣的日本人嗎?

現代日本阿伊努人合照

當然,進入到了狩獵時代的繩紋人同樣還依靠着采集果蔬來維持生命。從考古發掘來看,能夠确認的植物有核桃、栗子、葡萄等,多是樹生果實。繩紋人常使用石斧砍砸樹木,使得樹木搖動果實掉落,這種方法他們屢試不爽。

五、繩紋時代的陶作器皿

繩紋時代的作陶方式一直延續了數千年,直到彌生時代開始才逐漸消退。考古學家将繩紋時代的陶器分為“前、中、後、晚”四大類目。

從器形上看,前期繩紋時代的陶器多為尖底,燒制時用火還不是特别熟練,陶器容易因高低溫不均勻而出現縫隙;中期以後,器形多呈現出平底狀,缽體變寬變大。這個時期的陶藝有所進步,繩紋紋飾開始使用提前雕刻成型而并非泥條搓制而成。

做陶器、住豎穴、吃熊肉,你見過這樣的日本人嗎?

繩紋時代的陶罐

後期和晚期的繩紋器多呈現出“百花齊放、巧奪天工”的色彩。這個時期出現了多種器型,陶器并不局限于盛水用而是更多樣化起來。土瓶、土碗甚至是土甕之類的餐廚器多了起來,陶器色彩變得更為精美。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東北地方還出現了黑陶。這個時代的日本黑陶,同中國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陶器陶胎薄而輕盈,表面經過研磨呈現甑黑色,造型清秀俊美。這些繩紋陶和黑陶在此時除了作為飲食器具和貯藏食物的器具之外,還被用來做陪葬用品。

文史君說:

本篇是通過考古認識日本古代史的第一個序列。考古學在日本被翻譯作古物學,從其字面意義上來看,就可以看出日本學者是極為重視原始資料的。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終于借助現代技術追溯到了他們渴慕已久的先祖。日本人也終于可以驕傲的挺着胸脯說,他們的文明同樣是自成體系、值得驕傲的了!繩紋時代是日本文明的肇始時代,在這短時間内,世界上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類似的,隻有人類的“手作物”有一定的不同。下一講,瓷兒将會帶領大家瞧一瞧“彌生時代”的日本人是如何生活的。敬請期待吧!

參考文獻:

S.N.艾森斯塔特:《日本文明》,商務印書館,2008年5月版

袁靖:《從貝丘遺址看繩紋人與環境的互相關系》,《考古》,1995年第8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