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絡-沖突域、廣播域

    在以太網中,當兩個節點同時經過同一個媒體傳輸資料時,從兩個裝置發出的幀将會碰撞,在實體媒體上相遇,彼此資料都會被破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沖突,當以太網中接入的終端越多發生的碰撞的機會也就越大。

是以在以太網中我們引入了CSMA/CD(載波偵聽多路通路/沖突檢測)種機制來避免沖突。我們看看CSMA/CD是如何工作的。

    當一個節點想在網絡中發送資料時,它首先檢查線路上是否有其他主機的信号在傳送:如果有,說明其他主機在發送資料,自己則利用退避算法等一會再試圖發送;

如果線路上沒有其他主機的信号,自己就将資料發送出去,同時,不停的監聽線路,以确信其他主機沒有發送資料,如果檢測到有其他信号,這個時候就知道發生了

沖突了,自己就發送一個JAM阻塞信号,通知網段上的其他節點停止發送資料,這時,其他節點也必須采用退避算法等一會再試圖發送。

    沖突域(實體分段):連接配接在同一導線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或者說是同一實體網段上所有節點的集合或以太網上競争同一帶寬的節點集合。這個域代表了沖突在其中發生并傳播的區域,這個區域可以被認為是共享段。在OSI模型中,沖突域被看作是第一層的概念,連接配接同一沖突域的裝置有Hub(集線器),Reperter(中繼器)或者其他進行簡單複制信号的裝置。也就是說,用Hub或者Repeater連接配接的所有節點可以被認為是在同一個沖突域内,它不會劃分沖突域。而第二層裝置(網橋,交換機)第三層裝置(路由器)都可以劃分沖突域的,當然也可以連接配接不同的沖突域。簡單的說,可以将Repeater等看成是一根電纜,而将網橋等看成

是一束電纜。

    廣播域:接收同樣廣播消息的節點的集合。如:在該集合中的任何一個節點傳輸一個廣播幀,則所有其他能收到這個幀的節點都被認為是該廣播域的一部分。由于許多裝置都極易産生廣播,是以如果不維護,就會消耗大量的帶寬,降低網絡的效率。由于廣播域被認為是OSI中的第二層概念,是以象Hub,交換機等第一,第

二層裝置連接配接的節點被認為都是在同一個廣播域。而路由器,第三層交換機則可以劃分廣播域,也可以連接配接不同的廣播域。

    可以在交換機上設定來避免沖突域。

    交換機是工作資料鍊路層的裝置,他能夠識别資料幀和MAC位址,他工作的方式就和集線器有很大的差別。交換機是依靠MAC位址表來轉發資料。對于MAC位址表裡沒有的資料就廣播。是以我們說交換機的每個接口都是一個沖突域,交換機的所有的接口都屬于一個廣播域。

本文轉自: http://www.linux78.com/chong-tu-yu-guang-bo-yu.html

下一篇: php運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