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美國:當“洋教授”的甜酸苦辣(三)

“萬事開頭難”,在從開始申請到找到我第一份教書工作為止的四個多月中,我總共發出了二百多封申請信。其中有一百多封惋言謝絕,另有一半則泥牛入海,接到過二十多次電話(其中錄音的有十幾次)。電話面談近十次。來電詢問了解情況有六次。開車或坐飛機到聘人學校面談五次,最後終于在明尼蘇達州的一所社群學院找到了我第一份“洋教書匠”的工作。

雖說這是隻有一年合同,臨時代替一位帶職進修教授上課的工作,但從美國各地寄到這個一年有一半都是凍天雪地的寒冬,周圍數十裡渺無人煙,人稱“鳥不下蛋”的邊遠鄉村社群學院的申請信竟達一百二十多份。據說這在經濟蕭條的年月并不足為奇。有些大學的一份教學工作,竟有兩百多人申請。有些學科,例如數、理、化以及文科專業,申請的人可能更多。

“你們怎樣在這一百二十多人中選中了我呢?”工作穩定下來後,一天在系主任若夫·傑森先生家做客時,我好奇地問他。傑森先生當時負責招聘工作。

“我們百裡挑一,打着燈籠到處找的人就是你哩!”他開玩笑地對我說。

“你知道,不管招聘什麼人,學校都要成立一個五人招聘委員會。按照規定,這五人中三人是本專業的,一個是相關專業的,另一個是無關專業的,比如說文科的。”若夫接着說。

“人事部門接受申請函件,直到規定的最後期限,他們首先篩除材料不全的申請者,這叫第一篩。然後按照招聘廣告中說明的各項條件和要求,例如學位、教學經驗、相關工作領域經驗,專業水準再提高經驗,課程發展及開拓,學術活動和科研成就(社群學院無此項要求)等諸項,一一核實,再篩選出合格者,這叫第二篩。這時人事部門才把所有合格者的材料送交招聘委員會。這不,在招聘你時,人事部門給我們送來了近六十份合格的申請材料。”

“我們招聘委員會的五人又奮鬥了三、四天,按照事先讨論好的更詳細的衡量條件,例如學位是否是計算機學科,教過的課是否與将要教的課一緻或接近,經驗的長短,以及推薦信中的措詞和評價,又篩選出近二十名佼佼者。這叫第三篩。你看,申請人到這一步沒漏網已很不容易了。”若夫又開玩笑地跟我說。

“學院規定,一個教學職位必須邀請五至八位申請人前來面談。我們五人又天開了一上午會,從這二十多份申請材料中選中了八人前來面談。這叫第四篩,這不,你不就是其中之一呀!”

聽完若夫這段以前聞所未聞的“四篩”之說,感慨萬分,一方面感到當上這個“洋教書匠”來這不易,必須兢兢業業,珍惜它才是。另一方面感到在這個自由競争,市場經濟的社會裡,幾乎任何東西,都标有它的市場價值,都遵守公開,公平競争的原則。就拿這個普通的,臨時的教書職務來說,亦是如此。你所面臨的是全美各地、四面八方的競争對手,不會因你的特殊處境而刻意修正公平競争的法則。(待續)

本文轉自高永強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yqgao/171098 ,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