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2歲老人一諾千金,為抗戰無名英雄守墓74年,終等來了其親人

1941年,山東臨沂的牛餘慶在家中地窖裡,掩護了十幾位受傷的八路軍戰士。後來,其中一位戰士不治犧牲。

援軍到達的時候,

有一位“張同志”告訴牛餘慶,死者是自己的弟弟,請牛餘慶幫忙安葬,

并對他說:

等到趕走日本人,中國勝利的那一天,隻要他還有一口氣,一定會來接弟弟“回鄉”。

92歲老人一諾千金,為抗戰無名英雄守墓74年,終等來了其親人

牛餘慶答應了對方的請求,

一直守着墳墓等候“張同志”歸來。他等啊等,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從一個18歲的放牛郎,一直等成了92歲的耄耋老人,可是“張同志”一直沒有回來。

牛餘慶曾經找過相關部門,想給死去的戰士立一塊碑。可是由于不清楚姓名和籍貫,身份無法核實被拒絕了。難道就這樣讓戰士做“無名英雄”,死後有家不得歸嗎?牛餘慶有些不甘心。

于是,在家人的幫助下,上網尋求幫助。

終于2014年找到了戰士的家鄉,同時得知“張同志”早已經犧牲。“張同志”名叫張維信,他和二弟張維順、三弟張維吉于1940年一起參軍加入了八路軍的抗日部隊,三弟張維吉就是1941年犧牲在桃花村的無名英雄。

一、臨沂桃花村的往事

1941年的某一天,牛餘慶的家鄉沂南桃花村裡,忽然來了十幾名受傷的八路軍戰士。

牛餘慶聽父親說:他們是八路軍,是打日本人的。

因為作戰時受了傷,不能跟随部隊轉移,想請老鄉們幫忙掩護。

92歲老人一諾千金,為抗戰無名英雄守墓74年,終等來了其親人

于是,

牛餘慶和父親就幫着戰士挖了兩個大地窖,把傷兵都送進去,一個地窖藏了9個人。

當時傷員們沒有吃食,牛餘慶父子每天煮一大鍋蕃薯,再帶上一桶水,趁夜色抹黑送到地窯中,離開的時候再用玉米稈小心把入口封好。

一周之後,有一位腿傷嚴重的戰士,傷口開始發炎。

牛餘慶家中沒有消炎藥,

他想到村西頭的山上去采草藥,可是因為鬼子巡邏,隻能放棄,沒想到戰士就這樣犧牲了。

後來援軍趕到時,牛餘慶對此非常自責。一位幹部模樣的“張同志”拍着他的肩膀安慰他說:死者是自己的弟弟。

現在戰事吃緊,

希望牛餘慶找個地方把他安葬一下。等到勝利的那一天,隻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就會回來接弟弟回鄉。

因為害怕日本人沒有走完,牛餘慶不敢多做耽擱,就在父親和村民幫助下把戰士埋在門前一條水溝裡。“張同志”随手在那墳頭上插了一個木牌,上面字迹潦草。

92歲老人一諾千金,為抗戰無名英雄守墓74年,終等來了其親人

後來幾次搬遷後,木牌早已損壞。

牛餘慶隻記得他姓張,家住臨朐,年齡大約20左右,剛結婚十天就上了戰場,但更多的細節卻記不清了。

牛餘慶的家鄉在抗日戰争時期曾經是一個大戰場,在那裡有許多抗日英雄犧牲。解放後,有名有姓的都被遷回了自己的家鄉,

并且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承認。

隻有“張同志”的弟弟,一直沒有得到落實,

牛餘慶非常不甘心。

二、為抗日英雄立碑

最初,牛餘慶和父親一起照料戰士的墳墓,每年清明節去墳上添新土。牛餘慶父親去世後,牛餘慶就自己一個人獨自上墳。十幾年過去了,“張同志”還是沒有來。

又過了十幾年,牛餘慶預感到“張同志”可能也已經犧牲了,是以心中十分難過。但是他想,再等幾年,“張同志”的家人也許會找過來。

因為牛餘慶的堅持,當地人都知道那裡埋着一位八路軍戰士。

92歲老人一諾千金,為抗戰無名英雄守墓74年,終等來了其親人

有國小老師,經常讓學生帶着鮮花來祭拜。他們給牛餘慶出主意,讓他找到相關部門,幫忙給戰士立一塊紀念碑。立碑需要了解戰士的詳細資料,可是這些牛餘慶都不清楚。

戰士的姓名不知道,戰士的親人也找不到。難道就這樣讓戰士做了野鬼孤魂嗎?92歲的老人越想越難過。

他已經風燭殘年,沒有多少日子了。

後來,有人勸他在網上釋出求助資訊。

2014年,在網友和相關部門的幫助下,他們查到了戰士的一些消息。在山東臨朐縣冶源鎮有一個叫赤良峪的村莊,戰士可能是這個村裡走出去的人。

村子裡超過40%的人家都姓張,他到底是哪家人呢?

八十八歲的張玉信老人告訴記者,他的哥哥是1940年參軍抗日的。當時和他哥哥一起報名參軍的有一家三兄弟,他們的名字分别是:張維信、張維順和張維吉。

前兩年大哥張維信的墓剛剛被找到,已經遷進了烈士陵園。

92歲老人一諾千金,為抗戰無名英雄守墓74年,終等來了其親人

牛餘慶與張玉信核對資訊後,終于确認當年死在桃花村的戰士,就是張家的老三張維吉。

相關部門聯絡到了張維吉的遠房後代張紀永,來到桃花村探望牛餘慶。

老人看了看張紀永的模樣,似乎感覺和之前村民給他看的張家兄弟不像。一問才發現,果然不是張家的直系親屬。他遲疑了一下,又扭頭回望着家門前的那一條水溝說:“起初我們就把他(張維吉)埋在那條水溝裡。頭朝東,腳朝西。”

“張同志”當初拍着他肩膀安慰他的情形,至今還曆曆在目。他說,等到“中國勝利的那一天,一定回來”。沒想到一等就是74年。直到這時他才得知,張氏三兄弟已經全都犧牲在戰場上了,并且沒有直系後人。

張紀永急忙安慰老人說:張維吉和我爺爺是同一個爺爺,張維吉三兄弟為抗日走得太早,沒有直系親屬,我也是張維吉的親孫子。

張紀永還承諾會把牛慶餘也當成自己的親爺爺,逢年過節一定去看望他。臨朐縣民政局在核實了張維吉身份後,終于同意把他的墳墓遷進烈士陵園。

92歲老人一諾千金,為抗戰無名英雄守墓74年,終等來了其親人

離開臨朐的時候,牛餘慶老人依依不舍。

他守護張維吉的墳墓已經74年,早就把烈士的英靈當成了自己的老友。現在他已年過九旬,行動不便,視物不清,不太可能每年再過來祭拜他了,

心中多多少少有點遺憾。

結語

電影《八佰》上映的時候,導演通過藝術語言向觀衆說:當時的中國人十分“麻木”。很多觀衆對此表示反對。因為根據史料的顯示,當時絕大多數人表現出極度的團結,并且非常支援抗日英雄。

偉人說:抗日戰争,讓中華民族的覺醒與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整個抗日戰争時期,除了正面戰場上英勇作戰的英雄們,在我們民間,也有很多善良、識大體的老百姓。他們也曾經像牛慶餘老人一樣,掩護過我們的戰士。他們和我們那些為國家流血犧牲的忠良一樣,也值得頌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