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亂世之中的抉擇:楊盛為何以“護軍制”代替“郡縣制”?

公元383年,影響南北兩個國家命運的“淝水之戰”爆發,戰前苻堅寄希望于一戰滅亡東晉将天下重歸一統,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最終龐大的帝國在刹那間就土崩瓦解。而淝水之戰的慘敗也刺痛了前秦,經此一戰前秦元氣大傷,再也無力控制慕容垂、姚苌等人,這些利益驅使的野心家也在自己的舊地揭竿而起,讓這個“

本不富裕的家庭又蒙上了一層霜

”。

而在遠離中原的河西一帶,在前秦衰落後,戰火也蔓延到了這裡,後涼呂光、西秦乞伏乾歸、後秦姚氏為了争奪前秦的那一畝三分地的“家産”而打的不可開交,而在這些勢力之中,苻堅的“鐵杆小弟”仇池楊定在苻堅被姚苌所殺之後也心灰意冷,在逃離了西秦的掌控之後不久回到了自己原來的故土也當起了“

山大王

”,後仇池國由此建立。

亂世之中的抉擇:楊盛為何以“護軍制”代替“郡縣制”?

坦白說,作為“小弟”楊定真的可以說是“杠杠的”,在自己的“大哥”落魄了之後,楊定并沒有和慕容垂等人一樣抛棄他,反而繼續挺他,老大死了之後則繼續挺他的侄子。

《晉書.符登載記》:登率衆從新平迳據新豐之千戶固。使定率隴上諸軍為其後繼,璧留守仇池。

然而作為“大哥”,楊定是非常不合格的,他“

不抛棄不放棄

”的做法為前秦滅亡争取了一點點生機,卻把仇池亡國置于一個相對危險的環境之中,而他自己本人也在和西秦的戰鬥中戰死。

《資治通鑒》:冬,十月,秦主崇為梁王乾歸所逐,奔隴西王楊定。定留司馬邵強守秦州,帥衆二萬與崇共攻乞伏乾歸……乃帥騎進戰,益州、诘歸亦勒兵繼之,大敗定兵,殺定乃崇,斬首萬七千級。乾歸于是盡有隴西之地。

楊定死後,由于本身無子,就由他叔父的兒子楊盛繼承仇池,而作為仇池新“

龍頭老大

”的楊盛則一改楊定時期的方針:

首先就是認慫,當時的河西政局之中,仇池也屬于一方諸侯,可是在那個環境之中他就是個“

小幫派

”,是以他隻有采取哪個都不得罪的方針挨個服軟來換取一線生機。

其次廢除在楊定時期仇池國所推行的郡縣制的制度,以五胡十六國時期常用的“護軍制”來代替郡縣制,并在仇池國内推行。

亂世之中的抉擇:楊盛為何以“護軍制”代替“郡縣制”?

那麼楊盛的廢除郡縣制推行護軍制的意義何在呢?在當時局面之下護軍制比之郡縣制有哪些好處呢?

啥是“護軍制”?

護軍制是盛行于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種軍鎮管理制度,護軍在當時可以作為軍事職官率軍出征,在地方上又有一定的行政權,有實際的管轄區域,是一種軍政合一的地方管理制度,換種方式來看的話也可以看做是“都督制”的縮小版。

《三國志.趙俨傳》:太祖征荊州,以俨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在十六國時期由于民族成分異常複雜,無論是東晉還是十六國,其境内都有大量的少數民族混居在一起,為了友善管理,各大政權采取以軍統民的方式來管理,以護軍一職來代替郡縣的行政機構。

亂世之中的抉擇:楊盛為何以“護軍制”代替“郡縣制”?

比如當時的荊州、揚州境内有大量的少數民族居住在廬江、晉熙等地,東晉朝廷專門在這些地方設定了鎮蠻護軍等。

《宋書·百官志》:魏、晉有雜号護軍,如将軍,今又有鎮蠻、安遠等護軍。鎮蠻護軍以加廬江、晉熙、西陽太守。安遠以加武陵内史。

而在十六國的曆史上護軍制也為當時的少數民族政權所大量的推行,前秦在馮翊郡設立撫夷護軍,在北地郡設立三原護軍等等,後秦後來繼承了前秦的大部分國土,在前秦原有的基礎上又設立了安定護軍。

而河西一帶的五涼也有樣學樣的開始學習前秦那一套,西涼設定敦煌護軍、撫夷護軍,北涼有中田護軍等等。

而仇池楊盛推行護軍制則推行的最為徹底,别的政權都是郡縣制和護軍制互相交替使用,而楊盛則是全面廢除了郡縣制,在仇池國内設立二十部護軍。

亂世之中的抉擇:楊盛為何以“護軍制”代替“郡縣制”?

為什麼說護軍制更适合于仇池國?

在簡要概括了一下護軍制搞懂了護軍制的實際作用之後,我們在回歸正題,那就是楊盛為什麼要推行護軍制度,換句話說為什麼護軍制真的比郡縣制更合适嗎?

境内人口複雜、各個民族形成了一鍋“大雜燴”,為友善管理推行護軍制

仇池國位于天水和隴西一帶,熟悉地理和曆史的人都知道,這塊地方自古以來就是羌人和氐人等少數民族群居的區域,再加上仇池國周邊群山環繞,地勢險要,如無必要很少有人會去這“犄角旮旯”,是以仇池楊氏的先祖楊騰到前仇池國時期這裡一直以“部落制”的方式來管理仇池國居民。

亂世之中的抉擇:楊盛為何以“護軍制”代替“郡縣制”?

可是到了天下大亂的東晉十六國,這種制度已然不适用于仇池國了,大量的百姓逃入了仇池國導緻這裡的人口不再是單純的以羌人和氐人為主了:

永嘉之亂之後,有大量關中而來的百姓大量的逃到了仇池;前秦滅亡之後,楊定又吸收了晉人、胡人千餘戶人家跟随其回到仇池充實了仇池的國力。

《宋書.氐胡傳》:招合夷、晉,得千餘家,自号龍骧将軍、平羌校尉、仇池公。

亂世之中的抉擇:楊盛為何以“護軍制”代替“郡縣制”?

這些人口的遷入對于仇池國的建設和發展是很有幫助的,畢竟在社會生産力以及生育率低下的古代,人口是衡量一個國家的标準,人口越多也就意味着你的這個國家越強大。

可是大量人口的遷入也讓仇池楊氏政權開始“

腦闊痛

”,逃入仇池國的百姓良莠不一,有晉人、也有羌人、氐人、鮮卑人,彼此之間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無論是運作郡縣制還是部落制必然會有一方會感到不适應,在這種情況下這兩種制度是明顯不合适的。

而在這種情況之下,護軍制就是一個較為不錯的選擇,因為他本身就是專門為管理少數民族而設立的,同時以軍統民的管理方式也便于他們用各種手段來化解當時各個民族之間的沖突,是以綜合情況來看,護軍制比起郡縣制和部落制更适合當時仇池國内動蕩不安的人口因素。

亂世之中的抉擇:楊盛為何以“護軍制”代替“郡縣制”?

軍事上的需要

上文說道,楊定作為一個“小弟”是很合格的,可是作為一個“大哥”他無疑是将仇池擺在了一個相對危險的位置,周邊大大小小的勢力他全都得罪了,而他自己也因為決策問題而戰死,其弟楊盛繼位。

楊盛剛剛繼位之初,仇池雖然立國已有九年,可是形勢依然不樂觀,仇池本身就屬于戰略要地,處于南北之間,控制了隴右通往四川、關中、河西的戰略要道,同時仇池國内又有相當豐富的的戰略資源,自然會引起其他國家的觊觎。

此時後秦姚興處于建國初期階段,内部壓力較大,為了轉移内部帶來的壓力,他必然會選擇對外征伐,而仇池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漩渦之中:

公元400年,姚興率軍進攻仇池,雖然戰端初期後秦處于不利地位,可是仇池地小國弱怎麼可能和後秦相提并論,被奪取一些戰略要地之後,仇池遣使投降。

公元405年,姚興指令後秦名将姚碩德等人再一次領兵攻打仇池,楊盛再一次被後秦打敗,之後隔三差五後秦就會興兵進攻仇池,搞得仇池國好不熱鬧。

《晉書·載記第十七》:姚碩德等頻敗楊盛,盛懼,請降,遣子難當及僚佐子弟數十人為質,碩德等引還。

而除了要面對後秦的進攻,仇池也要面對老對手西秦的騷擾:

公元402年,西秦乞伏乾歸率軍進攻仇池,楊盛指令手下大将苻帛出戰,卻在皮氐堡被乞伏乾歸擊敗,不久之後在西陽堡又擊敗楊盛手下将領。

公元405年,西秦乞伏乾歸再一次興兵進攻仇池,這一次楊盛率軍擊敗了乞伏乾歸,落個不輸不赢。

亂世之中的抉擇:楊盛為何以“護軍制”代替“郡縣制”?

是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楊盛則必須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除了上述所說的吸收人口增強國力以及向後秦納貢稱臣之外必須得有一套可以迅速反應的機制來應對這些勢力的進攻,而護軍制這個時候明顯比之郡縣制更合适。

這套制度本身就是以軍統民的行政制度,平時仇池國百姓就在家種種地,一到有戰事發生則立馬上馬打仗,這種閑時種田戰時全民皆兵的制度可以說是很适合當時的仇池的,既然在國力上無法支撐仇池,那麼就從制度上稍稍變化,而護軍制在軍事上的動員能力則明顯高于郡縣制,是以這對于當時的仇池來說是極為需要的。

結尾

楊盛的出現帶領仇池走向了興盛,可是在當時的河西政局之中,仇池實在是太過于渺小,他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便在于他這種“兩面三刀”的政策,可是一旦南北雙方各自出現了一個龐然大物,他的這種做法無異于激怒一隻沉睡的獅子,最終仇池楊難當在左右逢源的政策之中激怒了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後仇池國滅亡。

亂世之中的抉擇:楊盛為何以“護軍制”代替“郡縣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