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文解字》505課:細說“戴”字,成語“不共戴天”的戴字何義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異”部的一個漢字“戴”(“異”部也隻有這一個部屬漢字)。“戴”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是以要着重記憶。其詳情如下:

戴。讀dài。《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戴,分物得增益曰戴。從異,(才+戈)(讀zāi)聲。”形聲字。許慎認為本義是“分物得增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訓》曰:‘蓁蓁、孽孽,戴也。’毛傳雲:‘蓁蓁,至盛貌;孽孽,盛飾。’是皆謂加多也。引伸之凡加于上皆曰戴。”其實,“蓁”是草木茂盛的樣子,“孽”指庶子,人丁興旺的意思,都有加多的意思,這就是許慎所說的“分物得增益”。就像植物到了分蘖期,會更加茂盛一樣,是“增益”。

《說文解字》505課:細說“戴”字,成語“不共戴天”的戴字何義

(水稻分蘖形成的增益)

但許慎的說法,後世文字學家們并不認同。林義光《文源》:“此義(指《說文》所說)經傳無用者,戴相承訓為頭載物,當即本義;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異蓋戴之初字,戴從(才+戈)聲,加聲旁耳”;《字源》李守奎先生稱:“‘異’是‘戴’的初文,像雙手舉物于頭的形象,隻是後來詞義起了分化,在表示‘戴’義的‘異’上加了表音偏旁‘弋’。‘異’與‘弋’古音聲、韻并同……清代人已指出是從‘弋’聲。古文字中的‘弋’、‘戈’形近互訛的例子極多。‘戴’後來轉入子‘之’聲,聲旁由‘弋’變成了‘(十+戈)’。”

《說文解字》505課:細說“戴”字,成語“不共戴天”的戴字何義

(雙手戴帽子的小男孩)

也就是說,“異”本是“戴”的初字,本義是頭戴物(帽子、面具、頭飾等)。隻是後來,“異”專用于“分異、歧異”的意義,後人又加了“(十+戈)”形成了“戴”字,專門表示頭戴物的意義。

“戴”字除了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

(1)加于物上。比如:戴眼鏡;戴紅領巾。《小爾雅·廣诂一》:“戴,覆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禮記·喪服大記》:“皆戴圭。”孔穎達疏:“謂諸侯六翣兩角皆戴圭玉也。”《紅樓夢》第三回:“(鳳姐)項上戴着赤金盤螭纓絡圈。”

《說文解字》505課:細說“戴”字,成語“不共戴天”的戴字何義

(戴紅領巾)

(2)頂在頭上。比如:披星戴月。《釋名·釋姿容》:“戴,載也,載之于頭也。”《玉篇·異部》:“戴,在首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後土而戴皇天。”君王踩着後土,而頂着皇天。《紅樓夢》第三回:“(寶玉)頭上戴着束發嵌寶紫金冠。這個例子用法接近本義。《禮記·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對于殺父的仇人,作兒子不跟他在同一個天底下生活,意即的必須與他拚個死活,什麼時候殺了他什麼時候才算罷休。這裡發展出來一個成語“不共戴天”,戴,頂在頭上,直譯就是不把同一個天頂在頭上,形容仇恨很深,誓不兩立。

《說文解字》505課:細說“戴”字,成語“不共戴天”的戴字何義

(寶玉戴着紫金冠)

(3)正對。《爾雅·釋地》:“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鬥極為空桐。”郭璞注:“戴,值。”距離齊州以南正對着日下的地方稱為丹穴,北面正對着北鬥星和北極星的地方稱為空桐。

(4)尊奉;推崇。比如:愛戴;感恩戴德。《玉篇·異部》:“戴,奉也,事也。”《書·大禹谟》:“衆非元後何戴?”群眾沒有大君他們又尊奉誰呢?

(5)捧;舉。《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靈祈禱。

《說文解字》505課:細說“戴”字,成語“不共戴天”的戴字何義

(周公輔政)

(6)豎立。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黥》:“從者驚覺,毛戴。”随從(從惡夢中)驚醒,毛發豎立。毛戴,就是毛發豎立,就是毛骨悚然。“毛戴”這個詞現代漢語中仍有使用,比如茅盾《三人行》七:“笑聲是那樣磔磔地令人毛戴。”

(7)棺飾的一種。《禮記·喪大記》:“君纁戴六,纁披六。”君的柩車,用六條淺绛色的帛帶(纁戴)捆着棺材,綁在車架上,再将六條淺绛色的帛帶(纁披)伸出帷外,讓送葬的人牽引。

(8)通“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異部》:“戴,又與載通用。言其上曰戴,言其下曰載也。”《墨子·修身》:“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孫诒讓《墨子間诂》:“戴、載古通。”君子要用身心載道而行。《史記·淮陰侯列傳》:“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如今您身有威脅君主的威勢,持有不能封賞的功績。

《說文解字》505課:細說“戴”字,成語“不共戴天”的戴字何義

(淮陰侯韓信像)

(9)古國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權縣東。

此外,“戴”還是姓。《通志·氏族略二》有載。

“戴”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505課:細說“戴”字,成語“不共戴天”的戴字何義

(戴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05,部分圖檔源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