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濟學人:富士康轉變生産模式 機器不會自殺

工廠中疲憊的勞工(新浪科技配圖)

  導語: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網絡版昨天撰文稱,面臨着成本上漲以及競争壓力的增加,富士康計劃用機器人大量取代人工勞動力。但這一計劃同樣會面臨諸多挑戰。

  以下為文章全文:

  微觀問題

  富士康或許是中國最大的雇主,顯然也是最重要的雇主。這家神秘的電子廠商擁有蘋果等大牌客戶,員工總數超過100萬人,其中有50多萬人位于深圳的一家工廠内。

  過去10年間,富士康的成功成為了中國制造的化身:從國外引進高端設計,并以低成本批量生産。最初,這種模式因為能夠創造大量就業而備受贊譽,但外界對于該公司的态度最近卻越來越挑剔。去年,富士康深圳園區有多名員工自殺。最近的一起事件發生于7月末,一名21歲的員工跳樓自殺。今年5月,富士康在成都建立的工廠發生爆炸,導緻3名員工死亡。外界認為,這一事件導緻蘋果iPad的生産推遲。

  為了安撫越來越不安定的員工,富士康已經多次加薪,并改進設施,為員工提供咨詢服務,甚至在工廠四周安裝了保護網,防止員工跳樓。這些措施都推動了成本的上漲,表明該公司迄今為止極其成功的商業模式正在遭遇挑戰。富士康CEO郭台銘在7月末的一次閉門會議上表示,該公司計劃到2013年用大量的機器人取代人工勞動力。

  富士康在公開聲明中稱,此舉将推動100多萬名員工進入價值鍊的上遊,擺脫基本的制造工作。該公司還談到了将員工從重複而乏味的任務轉向附加價值更高的制造崗位,例如,研發、創新和其他對公司發展同等重要的領域。但大規模的自動化也意味着其中部分員工注定要失去工作。

  宏觀挑戰

  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近些年的經濟發展模式與自動化趨勢背道而馳:在制造行業中用人力代替資本。但由于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增加,以及法定最低工資标準的提升,目前的人力成本正在快速上漲,是以導緻企業調整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比例。

  很多規模較小的中國制造企業已經開始了類似的嘗試,減少成本日益增長的人力需求,同時增加對資本投入更高的裝置。富士康的這一計劃是巨大的跨越,但同樣要面臨巨大的挑戰:它的優勢在于悄悄地組織人力為明星企業生産商品,而非創造高度自動化的生産線。而這一轉型還将導緻該公司與那些高度自動化的企業展開直接競争。

  不過,對于郭台銘而言,這卻是不得已而為之。富士康的客戶都很在乎形象,是以對該公司的員工自殺事件都非常擔憂。如果不轉變生産模式,這些客戶就有可能尋找其他供應商。

  對于中國高漲的勞動力成本以及技能的缺乏是否會意味着廉價中國産品走向盡頭,制造業專家和經濟學家已經展開了讨論。這種趨勢有可能會導緻全球消費産品企業将生産地轉向其他成本低廉的亞洲國家,甚至轉回本土。當然,部分實力最為強大且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西方制造企業已經證明,他們對于廉價中國勞動力具有令人驚訝的适應力。

  但還有人持懷疑态度:他們認為,中國企業已經提升了生産效率,能夠用更少的勞工生産更多的産品,是以仍将成為可怕的競争對手。但無論如何,中國政府都将密切關注這一趨勢。與西方一樣,中國政府同樣擔心全國性的工業進步會導緻大量教育水準相對較好、語言表達能力也相對較強的勞工失業。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