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閱讀書籍的一點點感悟

大學開始就一直都有讀書的習慣,書的類型主要是技術,心理學,職業規劃,雞湯書等,可是讀書的“曆程”卻經曆了很多,

大學時候:

沒有真正認真去看完過一本經典的技術書,看一本書靠的是一點點毅力加興趣,最後往往淺嘗辄止,非技術類的一本書也往往隻看一半多就沒繼續了。

工作至今兩年了,經曆了三個階段:

倒是能堅持看完,但是不做筆記,往往結果就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看完一本書,寫讀書筆記,并用豆瓣記錄下自己的書單,記錄的好處就在于你可以很快回憶起這本書的内容和量化你讀的東西。

功利性的閱讀,這裡的功利包含三方面:

按需求選擇書籍 。

按需要選擇内容。3.把學到的東西盡量用起來。

目前在第三個階段裡面,自從開始功利性的閱讀方法,我的閱讀效率大大提高,特别是在閱讀非技術書籍的方面,我感覺,不僅我讀了這本書,同時,也真的實踐檢驗過,這樣的回報,讓我堅定不移:

《自控力》是一位心理咨詢師朋友推薦的,我真的每周看一章,并不斷實踐其中的理論和方法,這類書和别的心理學書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中的結論來源于實驗的結果和分析,比較讓人真實可信,同時,我真的通過閱讀這本書,改掉了很多拖延的習慣,比如賴床,同時,我也了解到自己很多時候真實的心理狀态,比如:虛假希望綜合症;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了解如何養大一個興趣的方法,知道了功不唐捐;

《愛的五種語言》,正好幫朋友解決了戀愛中雙方相處的問題;

《斷舍離》,懂得一種高品質的生活哲學和生活方式,通過斷舍離,我自己内心也慢慢由浮躁變的平靜;

以上隻是幾個例子,這一切似乎都很好,但是,這些絕大多是是非技術書籍,對于這樣類型的書,隻要不涉及很高深的理論,我基本都可以在一到兩個晚上看完,包括整理筆記,但是還有另外一類書籍:技術類(這裡指的是計算機專業方面的書),這類更需要“功利”閱讀的書籍,我想我還做的不夠“功利”。

對于技術書籍的閱讀,其中一種是大部頭的文法細節參考書,這樣的書,我之前的讀法是一頁一頁讀,而且很容易陷入細節的泥潭裡面去,實際這樣的方式不是很好,這樣的大部頭,最好是用做參考書,用到哪裡,看哪裡,這樣記得牢也學的紮實,可是我總是有這樣的心理:一本書的上冊沒有學好,覺着下冊心裡也沒底兒,甚至非要把上冊複習一遍才敢繼續學習。學一門技術的過程中涉及到另外一門技術的時候,本來可以隻把另外那門技術的必要的一點點了解就好了,可是我就想把它的細節弄的很清楚,結果,就很容易導緻,學習效率極度的低下,學習興趣大大降低,經常導緻不了了之。同時,盲目的選購不适合自己的技術書籍,很容易“傷了”自己,這裡,豆瓣的書評和亞馬遜的星級算一個很直覺的判斷标準,同時要了解一些前輩的建議,選擇合适自己的技術書,很重要。

對于技術書的閱讀方法,我自己的一點點總結:

《編碼》,《世界是數字的》這樣的經典“科普”讀物。對于這類,我想我更多的時候是用放松的心态去探究裡面的一個個問題。

《算法》等這樣的基礎理論類型的書,思想第一,實作第二(I am trying now)。

文法書,我想我應該不會再買了,特别是大部頭。

企業級開發用到的相關流行技術的書, 按需來學,同時,這個媒介也不限于書本,更多的是Google,Baidu,并定時把自己的知識整理一下。

關于以上四點,我想說:

讀書很重要,思考同樣很重要。

如果沒有一直堅持,也不會有質的飛躍。

很喜歡《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裡面這句話:

當生命有了限度,每個人的價值就會浮現。

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小的目标,輔助于《自控力》等心理調養類書籍,我開始感受到了deadline的威力,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内,要做到盡可能多的事情來達到自己的目标,很多閱讀的東西都會變的特别特别的“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