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簡單梳理web盲區(-)OSI和TCP/IP模型

OSI模型

資料單元

層(layer)

功能及常見的協定

主機層

Data

資料

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

網絡程序到應用程式,針對特定應用環境。

HTTP,HTTPS,FTP,SSH,SMTP,

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層

資料表示層,用于資料的加密或者解密

Session  layer

會話層

主機之間通信,管理應用程式通信

Segments

資料段

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

在網絡節點發送資料包

TPC   UDP

媒介層

網絡分組/資料封包

Network  layer

網絡層

在網絡各個節點間配置設定,路由和IP。發送封包(ip尋址),阻塞控制。  IP ,ICMP

Bit/Frame

資料幀

Data  Link layer

資料鍊路層

一個可靠的點對點資料直鍊多路通路尋址

Ethernet,Token Ring ,PPP, Frame Relay

Bit

(比特)

Physical  layer

實體層

一個不可靠的點對點資料直鍊。

定義電氣,機械特征。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le)開放式系統互聯通信參考模型。簡稱:OSI模型。是由國際标準化組織(ISO)提出的使計算機互聯的網絡标準架構。分為7層:從下向上依次:實體層,資料鍊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簡單來說:就是一台計算機上的資料在網絡上通過附加協定的包裹傳送到另一台網絡上的計算機的過程;另一台計算機包括到達它的各個網絡裝置利用發送方的各種協定(結合支援協定的平台)拆解包裹的過程。

         人們在OSI 模型的基礎上開發了實用的IPS(internetprotocol Suite 網際網路協定族)。

         IPS是一個網際網路通信模型,是網際網路的基礎架構,一般我們都稱為TCP/IP協定。因為。網際網路協定族,最核心的兩個協定TCP(傳輸控制協定)和IP(網際協定)

         TCP/IP協定提供:點對點的連結傳輸機制,将資料如何封裝,指定位址,傳輸,路由及在目的位址如何接收加以标準化。支援底層協定例如:ethernet(以太網)ppp(點對點協定)frame relay (幀中繼)(token ring)令牌環。整個TCP/IP協定負責解決資料如何通過許多點對點通路(一個點對點的通路,俗稱一跳。1 hop )由此不同網絡成員能夠在許多跳的基礎上建立互相的資料通路。

TCP/IP模型被抽象成4個層次,通常被視為簡化的OSI7層模型。

TCP/IP模型層數簡述及運作協定

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相當于OSI的5-7)

HTTP ,FTP,DNS,https

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相當于OSI的4)

TCP   UDP

Internet layer 網際網路層(相當于OSI的3)

IP

Link layer 網絡接口層(相當于 OSI的1-2)

Ethernet,token Ring ,

此模型的基礎是在ip的基礎上承載TCP/UDP 方式的傳輸;TCP/UDP上面運作應用程式。

可以運作在(面向連接配接的)TCP(傳輸控制協定)的協定:http, https ,dns ,smtp ,telent……

可以運作在(無連接配接的包傳輸的)UDP(使用者資料封包協定)的協定:ntp ,dhcp,bootp….

我們來看一下 他的封裝情況

以一個UDP 傳輸的封裝為例

UDP header

UDP data

IP header

IP  data

Frame header

Frame  data

Frame footer

本文轉自 swallow_zys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12042068/1894334,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