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夜飯預制菜火爆,宅經濟催生萬億級賽道,外賣會被“擠掉”嗎?

“參考日本60%的滲透率,我國預制菜行業有望實作3萬億元以上規模。”

年夜飯預制菜火爆,宅經濟催生萬億級賽道,外賣會被“擠掉”嗎?

“年夜飯半成品套餐,14道家宴398元”“春節團圓飯私房預制菜,12道家宴298元”“宮保雞丁、咕咾肉、老壇酸菜魚、素什錦……年夜飯半成品8道菜248元”。

12月29日,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在各大電商平台上搜尋“年夜飯半成品”“春節預制菜”等關鍵詞,發現半成品預制菜銷售火爆,一款“15道菜668元全家福半成品套餐”評價達2萬+,好評度為97%。

年夜飯預制菜火爆,宅經濟催生萬億級賽道,外賣會被“擠掉”嗎?

此前在“宅經濟”刺激下,預制菜已站上風口。“消費更新和生活節奏加快,外賣及團餐業務興起,疊加冷鍊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預制菜行業迎來供需雙旺。”有業内人士表示。

資料顯示,我國預制菜行業已經初具規模,市場規模約為2100億元,到2025年行業規模有望增長至6000億元左右。更有企業認為,“随着我國預制菜行業的逐漸成熟,參考日本60%的滲透率,我國預制菜行業規模有望實作3萬億元以上規模。”

15分鐘1桌好菜?“宅經濟”下預制菜直面餐飲行業痛點

“解凍後,放點自己喜愛的蔬菜,下鍋翻炒,商家配好的調味料包倒入,再炒幾下,一道相當美味的洋蔥牛排就出鍋了,新鮮美味!”一位網友分享自己的預制菜心得。

所謂預制菜,是指經過洗、切、搭配、加工完成的菜品,随後采取冷凍或真空等一系列方式進行包裝儲存,消費者購買後隻需通過簡單烹調或直接開封即可食用。有報告稱其“好吃中最便捷”“便捷中最好吃”。

後疫情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悄然生變。相比友善面、友善水餃等,預制菜更加豐富且口味不錯。相比下館子,預制菜又便捷便宜,15分鐘準備四菜一湯不是夢想,且價格不貴。

在餐飲界,受到“宅經濟”的助推,預制菜行業迎來風口。從餐食供應來看,餐飲行業普遍面臨“四高一低”問題:高食材、高人工、高房租、高能耗、低利潤;從需求來看,消費更新生活節奏加快,更快+更好的餐食需求凸顯;預制菜則可解決餐飲行業效率與成本之痛,也為消費者提供便捷餐食。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在一家預制菜品牌珍味小梅園旗艦店看到,其産品包括老上海蔥油餅、經典荷葉雞、童年香酥手工雞柳、小龍蝦微波凍面等等。

以其金湯酸菜魚為例,該産品500g售價39元,消費者的操作步驟為:“從冷凍層取出酸菜魚,常溫下解凍,鍋中倒入500克清水;水沸騰後加入酸湯包,燒開之後加入黑魚片,蓋上鍋蓋;魚片沸騰後加入酸菜包、洋芋粉;燒開裝盤即可。”

消費者小美(化名)表示:“我已經是第二次回購了,好吃,不比外面店裡的差,在家放點配料就能吃啦。” 有消費者分享稱:“可以再加些蔬菜丸子一起煮,全家人一起吃”,也有消費者覺得,“洋芋粉的量有點兒少”“魚可以再多點兒”……

高綱咨詢分析師高海平告訴記者:“很多人居家辦公,半成品和預制菜為這些人提供了友善。預制菜一般來說比在餐飲管道吃到的菜便宜些,對一部人來說,成本效益是個很大的誘惑力。”

據安信證券吳思穎介紹,“相比早期的預制菜行業,目前我國預制菜品的加工程度更高,品種更豐富,且部分規模企業開始入局,已經建構出成熟的銷售管道,并引入電商平台線上上銷售預制菜。”

阿裡美團新戰場,專家稱預制菜與外賣“相輔相成”

安信證券研報顯示,我國預制菜行業已經初具規模,市場規模約為2100億元,到2025年行業規模有望增長至6000億元左右。

風口已現,衆資本聞聲而至。

2020年至今,預制菜領域備受資本青睐,多家企業獲得了融資,入局預制菜行業的投資機構包括青松基金、零一創投、東合資本、元璟資本、創新工場、星陀資本、清科資管、虢盛資本等。

企查查資料顯示,2013年至今,預制菜賽道共發生71起投融資事件,披露融資總金額超10億元,涉及項目42個。從融資時間來看,2015-2016年是融資高峰期,融資事件分别有14起和17起,2020年-2021年是另一個融資高峰期,2020年預制菜賽道共有12起融資,2021年截至目前共有11起。

年夜飯預制菜火爆,宅經濟催生萬億級賽道,外賣會被“擠掉”嗎?

星陀資本創始合夥人劉澤輝認為:随着“懶宅經濟”的盛行以及冷鍊物流的完善,預制菜行業在C端或許會迎來需求的爆發。目前整體格局分散,具備産品研發和管道拓展能力的企業将更具優勢。

峰瑞資本在2020年曾預判,預制菜很有可能變成阿裡和美團的新戰場。“因為,它能夠平衡味道、時間、效率,讓使用者得以告别做飯繁雜的程式——省去洗、切、調味等步驟,簡單加工就能吃上飯菜。”

“至于往長遠看預制菜品類會擠掉誰的市場,這得回到我們解決一日三餐外加宵夜的3個主要場景:在家做飯、餐廳堂食、外賣到家。” 峰瑞資本表示:“假定預制菜品類成為一個啟動與發展都很快速的黑馬,增加了使用者在家做飯的總量和頻次,在吃飯這場存量競争裡,它會擠掉一部分外賣和餐飲店的生意。”

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預制菜和外賣未來将會形成互相配合、互相補短闆的發展格局。”

料理包也是預制菜的一種,料理包品牌當頭菜高管簡敏軍告訴貝殼财經記者:“預制菜和外賣是相輔相成的,不存在打敗的關系。”

吳思穎也認同二者相輔相成的觀點,她對貝殼财經記者解釋道:“外賣行業的爆發一定程度促進了預制菜需求的增長,而預制菜行業的發展和完善也幫助做外賣行業減少成本,提高出菜效率。”

多家上市公司積極布局,有企業去年預制菜收入超7億元

在A股,多家上市公司均在預制菜領域有所布局,比如三全食品、國聯水産、新希望、金龍魚、安井食品、龍大肉食、海欣食品、味知香、天邦股份等。

貝殼财經記者在Choice金融終端看到,上面的預制菜概念指數自今年11月4日開始有資料,目前已經包含了14隻股票。

12月24日,龍大肉食的證券簡稱變更為龍大美食,這背後是公司推進戰略更新,明确了以食品為主體,以養殖和屠宰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總體發展戰略。

在此之前,龍大肉食與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項目投資協定》,項目總投資4.26億元, 項目名稱為進口肉類精深加工及調味品生産項目,主要産品包括冷凍調理食品、預制半成品菜、預制成品菜、調味品等。

龍大肉食曾在11月24日對投資者表示:“現在公司的主要發展方向是食品闆塊,做了以食品預制菜和肉制品加工類的戰略布局。”

在2020年年報中,龍大肉食提到:“随着我國預制菜行業的逐漸成熟,參考日本60%的滲透率,我國預制菜行業有望實作3萬億元以上規模。”

國聯水産則已經在預制菜領域布局多年,2020年國聯水産預制菜品收入約為7.3億元。

在2021年9月披露的一份公告中,國聯水産提到:消費更新和生活節奏加快,外賣及團餐業務興起,疊加冷鍊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預制菜行業迎來供需雙旺。從外出就餐、家庭預制、100%DIY等主要就餐方式來看,預制菜取長補短,屬于“好吃中最便捷、便捷中最好吃”的成本效益之選,2020年新冠疫情讓消費者對預制菜有進一步的認知,疫情過後預制菜市場有望持續快速增長。

2021年11月10日,有投資者對國聯水産提問:“公司已經很早就進入預制菜的賽道,現在市場的其他廠家紛紛入局,是否會加劇行業競争?”

對此,國聯水産回複稱:“預制菜現在還未到拼成本的時候。預制菜賽道具有其特殊性,先行者隻要做到成本最優、生産自動化程度高、管道布局完善,其他的企業将很難跟上。比如,目前的餐飲管道,更看重的是采購、品控、管道和研發等一體化服務,中小企業難以追趕先行者。”

預制菜行業面臨哪些痛點?如何攻破?

吳思穎指出:相較海外發達市場而言,我國預制菜行業整體還較為落後,仍然存在銷售區域小、地域特征明顯、參與者衆多、行業集中度低、規模以上企業較少等特點,衆企業尚處于“跑馬圈地”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認為預制菜企業需要先通過深耕B端市場,在形成規模效應、累積足夠的生産優勢以及一定品牌優勢後,再逐漸走向C端。隻有構築強大的供應鍊體系,才有望幫助企業從衆多競争中脫穎而出,充分享受行業爆發紅利。” 吳思穎表示。

朱丹蓬表示,區域性預制菜要走向全國化,最核心的是要建構全國化供應鍊及強大的冷鍊體系。而當下預制菜行業市場的痛點主要展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沒有國标;另一方面則是消費端對預制菜的認可度、接受度可能還不高,一些消費者會認為預制菜食品的營養有所流失或食材不新鮮,會造成食品安全上的隐患。未來産業端如何比對和滿足消費端的核心需求将是整個預制菜行業亟需解決的課題以及難題。

“近幾年來,預制菜行業有一窩蜂紮堆的傾向,太多的企業紮向自助火鍋這一個産品,而對風格各異、技術含量更高更複雜的各大菜系的炒菜投入不多;這個行業需要專門的行業自律組織,約定行規,避免一些企業為了過分追求低成本和好口味而采用不合适的食材、采用不合适的工藝。”高海平表示。

那麼,預制菜的盛行,會對廚師行業造成沖擊嗎?

簡敏軍認為:“一定會有沖擊,外賣幾乎都沒有廚師了。隻有中大型的酒店才會有廚師。”

“我個人認為預制菜盛行是會對廚師業産生一定沖擊的,因為它的出現的部分原因就是為了解決餐飲業對廚師的高度依賴。” 吳思穎說。

“預制菜是去廚師化最好的一個品類。是以,随着中央工廠的崛起,預制菜的盛行,去廚師化會成為餐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朱丹蓬告訴記者:“但是,也不用擔心廚師會批量失業,對于餐企來說,廚師是最核心的資産之一,雖然中央廚房在去廚師化,但是廚師還可以幹别的,比如配菜、研發新菜等等。而且,餐飲業的生态不可能都是預制菜,很多商務正餐都是需要廚師的,廚師的應用場景不會消失。”

和府撈面負責人告訴貝殼财經記者:我們認為未來的“廚師”的角色會進化和多元化。比如和府的産品研發師,掌勺的不是一個門店的菜,而是負責全國幾百家門店的菜品研發和品質把控。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閻俠 編輯 徐超 校對 郭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