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總理一生22次遇險,光西安事變時就發生了3次,也是最危險的3次

根據周總理身邊的從業人員回憶,周總理一生遇險二十二次,其中絕大多數發生的遇險事件,都是他在擔任我黨重要的上司職務之後發生。

而高達二十二次的遇險經曆,在我黨和國家的領袖當中,也是最多。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夥說說,發生在西安事變之後的三次遇險。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

1931年日本人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我們中國的東北三省全境被日本人所占領。

就這還不算,日本人為了日後能在法理上實作将東北三省從中國身上割裂的企圖,又在東北扶持起一個所謂的滿洲國。

其實這個滿洲國也就是說笑了,啥事情都得經過日本人的同意才成,皇帝出個門沒日本人答應都邁不出門檻。

是以說在這個點上,我們中國已經進入了抗戰階段,隻不過眼前還處于局部戰争。

而蔣介石呢?還奉行着自己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還在連續不斷地對根據地發動襲擊,進行圍剿。從1930年的十二月開始,經過五次的反圍剿,最終紅軍被迫轉入了長征。

到了1936年的十月份,中國工農紅軍抵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進而結束了萬裡長征。時間跨度長達六年,而這期間,日本人對中國的蠶食他就一直沒有停下來過。

從1931年到1936年中國經曆了太多的不幸,面對日本人的步步蠶食,全國都掀起了停止内戰,一緻對外的運動。

而在另一面呢?面對丢失家園的東北軍,蔣介石依然逼着他們對紅軍發起圍剿。

從1935年開始蔣介石在西安設立了西北剿總司令部,順道就把東北軍調入了陝甘地區。

在一連串對紅軍的作戰中,東北軍連連失利。

是以東北軍他們越來越不希望和紅軍再打下去,他們更加想幹的一件事就是打回去,把從他們手上丢掉的東北,再拿回來,哪怕死在這條路上都成。

于是在1936年的四月九号,張學良坐着飛機去了延安會見了周總理。

而蔣介石呢?他還在一意孤行地推行着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壓根就不看中國深處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之中。

時間走到十月二十二号的時候,蔣介石坐着飛機從南京飛到西安,他要親自督促東北軍下一次對紅軍的圍攻。

憤怒的張學良當場就表示反對,并提出了要停止内戰,一緻對外的要求。

顯然這條建議對于蔣介石來說是不存在的,是以雙方大吵一架,不歡而散。

在其後的幾個月時間裡,張學良一直試圖說服蔣介石北上抗日,作為曆史的看客,我們都知道,張學良所說的一切都是白搭。

于是我們在曆史上就看到這樣的一幕,1936年的十二月四号,蔣介石再一次抵達西安。

這一次是張學良要求蔣介石來想給部下進行訓話,原因是他感覺:

部下不穩,勢難支撐。

周總理一生22次遇險,光西安事變時就發生了3次,也是最危險的3次

顯然蔣介石,不僅是帶着張學良的要求來的,他還帶着自己的目的來了,他想要發起第六次對紅軍的圍剿。

是以在抵達西安之後,為了加緊對紅軍的圍剿,蔣介石一住進臨潼的華清池,就立馬召集了他的得力幹将,陳誠,朱紹良,蔣鼎文等人到西安進行所謂的督戰。

之後,蔣介石的中央軍開始陸陸續續的開赴到了陝甘兩省,而且新購買的新式戰鬥機,也開始不斷的在西安降落。

内戰的陰霾又一次壓了下來,而蔣介石為了做好地方軍的工作,甚至是直接找來了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各個師長進行了談話。

談話的主要議題就是,讓他們服從指令,繼續蔣介石布置的“剿共”任務。

在十二月七号的時候,張學良和楊虎城已經知道蔣介石給他們兩條路,讓他們選。

第一條,服從蔣介石的指令,把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全部壓上,開到陝北去進攻紅軍。

第二條,如果不執行蔣介石的指令,那就把東北軍調到福建,十七路軍調到安徽,而這一次的“剿共”,就由新開赴過來的中央軍全權負責。

其實蔣介石已經内定了西北總司令為蔣鼎文,衛立煌為晉,陝,綏,甯四個縣的邊區總指揮。

在這種情況之下,下午的時候,張學良抱着最後的一絲僥幸,對蔣介石進行了最後一次勸說,顯然這次勸說依然沒有效果。

周總理一生22次遇險,光西安事變時就發生了3次,也是最危險的3次

兩個人争執了很久,最終暴怒的蔣介石說:

“現在你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能改變。”

到了八号的上午,楊虎城面見蔣介石,還要進行最後的勸說,但毫無結果。

十二月九号的時候,西安一萬多名大中國小生舉行了示威遊行,并召開了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紀念大會,還通過了《為督促政府動員全國兵力抗日停止内戰的宣言》。

但學生們的要求,沒有得到當地政府的回答,是以學生打算去臨潼面見蔣介石,當面請願。

十二月十号,蔣介石召開會議,正式通過了第六次圍剿計劃,準備在十二月十二号釋出動員令。而這次會議,蔣介石壓根就沒有把張學良和楊虎城召集過來,一塊開會。

這個時候,張學良和楊虎城已經沒有了回旋餘地了,要麼聽命蔣介石參加這第六次圍剿,要麼就要面對被調離的境地。

于是在十一号的晚上,張學良和楊虎城決定了在十二号清晨發動兵谏。

最終在十二月十二号,東北軍從臨潼骊山的一個山洞中抓到了蔣介石。

周總理在西安遇險。

我們都知道,在西安事變中,周總理被中央指派去西安工作。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顯然時間是最寶貴的。但當時黨中央還在陝北保安,距離西安還是很遠的,大約有四百公裡。

是以當時張學良就派了自己的專機,去膚施也就是後來的延安,接周總理一行人。

但就算是這樣,從保安去膚施也得走八十多公裡的路,您也知道陝北的路也不好走,山也高,路也險,十二月還是大冬天,黑夜比白天還長,這一路過去,要抓緊時間,能不停就不停的。

其實這還不算啥,最麻煩的是,這次要進入膚施才能坐上張學良派過來的專機,而在膚施國民黨就有三個民團,共一千五百多人的武裝。

您也知道國民黨之前的态度,如今雖然有點混亂,但局勢還是不明朗的。

而在當地,我黨也僅僅隻有小股的遊擊隊活動,如果真要是遇到了什麼危險,遠水可解不了近渴的。

雖然有困難,但這個事情,還是要辦的。

是以這次去西安,中央警衛團派出了一小隊騎兵作為護衛。

一切準備妥當了,十二月十四号的時候,周總理就從保安出發了。

而這一天僅僅走了四十公裡,這也是沒有法子的事情,周總理走半道上,天就飄起了雪花。

就這天氣,大雪滿天飛,遮擋視野就不說了,地上還滑溜溜的,到了天黑的時候,這絕對不能走了,是以當天晚上就在安寨附近的一個小村子裡住了一夜的窯洞。

十五号吃了點早飯,這就開始趕路,一直到下午的時候,周總理一行,這才趕到了膚施外的藍家坪。

“進入膚施嗎?”

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題,一面要争取時間,但另一面進入到膚施可不安全。

就在這個時候,周總理還接到一個消息說,在這一天的中午,有一架飛機在東郊機場降落了,但因為沒有接到要接的人就飛走了。

很明顯這架飛機是來接周總理的,既然已經飛走了,什麼時候回來,這都是一個未知數。

是以周總理當時決定,在藍家坪先休息一晚,第二天幹脆繞開膚施,直接奔甘泉,因為那裡有東北軍,到哪裡安全可以得到保證,而且還可以從哪裡借用汽車,坐汽車也可以過去,隻是時間上會晚一些的。

到了這天晚上,雪總算是停了,視野很好。

十六号一大早,周總理一行,就開始趕路,他們打算繞過膚施。

周總理一生22次遇險,光西安事變時就發生了3次,也是最危險的3次

老話說得好,下雪不冷化雪冷,天氣更加的寒冷不說,地面也被這寒冷的天氣凍得死硬死硬的,走了一上午,隊伍到達杜甫川的時候,周總理就聽到天上有飛機的轟鳴聲。

擡頭看去,飛機是朝着膚施方向飛去的。

“這一定是張學良的飛機!”

有了這個答案,周總理也不做他想,為了盡快趕到西安,如果繼續這麼走下去,太耽誤時間了,是以他們決定回頭。

調轉馬頭,一行人就直奔膚施,結果來到城郊,和預想中的一樣,周總理一行就被那些個民團給攔了下來。

就算是周總理讓張子華拿出“南京派來的與中共談判的代表”的這個身份,對于民團來說都不好使。

最終沒法子,周總理寫了一張紙條,讓副官先進膚施,去找這裡的縣長。

縣長比民團見識多,知道周總理一行不能攔着,他們這次放了行。

一放行,為了趕時間,一行人快馬狂奔,結果膚施城内的民團到是急眼了,大喊大叫地喊:“紅軍沖過來了!”

這一嗓子下去,膚施城内城外可就亂了套了。

您要知道,這些家夥手裡可都拿着家夥呢?這一慌亂啥事都能幹得出來的。

這個時間上,坐着飛機來接周總理的劉鼎(秘密共産黨員),就對膚施縣長說:“不準開槍,出了事你自己挑着!”

一聽這話,原本還像沒事人似的縣長,立馬出去阻止民團。

周總理一行人這才安全地到達了機場。

咋說呢?這位縣長從放行到民團大喊大叫以緻慌亂的要開槍,總有那麼不對勁的地方。

但不管怎麼說了,終于順利地搭上了飛機。

而飛機還能坐下七個人,在征求了飛行員的意見之後,還能坐進去兩個人,但為了保持飛機的平衡性,這兩個人必須躺進機頭的行李艙裡頭才成。

最終兩位警衛人員進入了行李艙。

等到了地警衛員龍飛虎還笑着說:

“這次可開了洋葷,在黑洞裡糊裡糊塗地坐了一次飛機。”

周總理一生22次遇險,光西安事變時就發生了3次,也是最危險的3次

事情結束了嗎?并沒有,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其實能說明一些問題。

當時這架飛機還有一批張學良送給紅軍的槍支彈藥,周總理走了之後,就留下一隊人看管這批彈藥,并且一再叮囑要那個縣長保證人員的安全。

可沒人想到的是,就這個信誓旦旦要保證留下人員安全的縣長,在看到周總理走了之後,就對民團下令将這些看管人員給抓起來。

所幸這個時候,民團的人已經回過味了,他們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就沒有聽從這位縣長的指令,這些看管人員這才逃過一劫。

而這個時間點上,膚施城内也亂糟糟的,一幫子當官的也開始外逃了。

第二天的時候,在附近打遊擊的王春圃帶着一支紅軍隊伍,就進入了膚施。

第二次遇險

您應該知道,在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算是負荊請罪吧。但剛一到南京,蔣介石就扣押了張學良,以至于東北軍群龍無首,陷入了混亂之中。

最終釀成少壯派槍殺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的事情。

那麼這件事在有心人的鼓動下說,這件事是共産黨在背後訓示下發生的。

受到鼓動的王以哲的小舅子,還真就當真了。

而王以哲被害一個小時之後,周總理就帶着李克農和劉鼎一行人,不顧危險就來吊唁王以哲。

王以哲的小舅子,這個十八歲的小夥子,藏在幔帳後邊,就打算動手。

當看到周總理之後,他就拔出來手槍,大喊:

“就讓共産黨人活祭我姐夫!”

這一嗓子把旁邊的王以哲夫人給吓了一跳,連忙拉住了弟弟的手:

“千萬不能,人家共産黨的周恩來是鼎芳真正的朋友。”

而周總理在看到王以哲身中九彈的屍體,失聲痛哭起來:“鼎芳!”

看到這一幕,王以哲的小舅子,也跪坐在地上失聲痛苦起來。

第三次周總理遇險

四月二号早晨,西安的天氣陰沉沉的,雨水淅淅瀝瀝的落的滿街滿世界到處都是,吹過的小風還有那麼一點涼意。

而國民黨航空委員會第七大隊第六中隊的全體飛行員,趁着這個壞天氣,坐在機棚裡頭休息,他們在等天氣放晴之後,繼續投入訓練。

至于外面,不僅有雨,還有緊張的戰前空氣,讓人心頭緊巴巴的。

七點鐘的時候,一輛小轎車穩穩的停在了機場大門口,跟着就從車上下來三個人。

這個時候,機場屬于禁區,是以三個人下車的位置離哨兵的位置還有個三百米左右的樣子。

而哨兵按照慣例,示意三個人不準向前。

在看到這個手勢之後,其中的兩個人停了下來,而另一個還是徑直的走了過來。

“你們誰是上司?”來人先開了口。

哨兵遲疑的看了看對面的人,感覺有點眼熟,但想不起來是誰,但還是把來人帶到機棚值班室,找副中隊長陳又超。

在這裡,咱們必須說明一點,之前我們都知道,蔣介石要發動第六次圍剿,為了這次圍剿他也是煞費苦心,把很多新式飛機都集中了過來。

這些飛機,一部分在西安,另一部分在銀川。

那麼在西安事變之後,西安這部分飛機就歸張學良和楊虎城指揮了,當然這僅僅是名義上的,實際的控制權其實還是在蔣介石的手裡。

咱接着說,當來人看到了陳又超之後,就把楊虎城的手谕交給了對方。

哨兵這才知道,來人是周恩來,因為有緊急事務要回一趟延安,需要他們六中隊調一架飛機,執行這次任務。

一聽這個任務,其他飛行員,也不在機棚裡頭坐着,趕緊離開,生怕這任務落到自己的身上。

畢竟六中隊來這裡的目的,他們這些飛行員都是知道的,結果遇到了西安事變,現在他們自己腦袋都嗡嗡的,不知道該怎麼做。再加上他們的實際掌控者還是蔣介石,這要送一位紅軍大首長回去,有些事就說不明白了。

于是陳又超借口天氣啥的,也在推脫這件事。

但是哨兵和周恩來說過幾句話,一路走過來,感覺周恩來沒那些所謂的上司氣勢壓人,挺親切的,而且之前他就挺崇拜周恩來的。

是以哨兵看着陳又超在推脫,就插了一句嘴說:“副中隊長,要不讓我上去看看?”

那麼事情走到這一步,陳又超也隻好同意了。

周總理一生22次遇險,光西安事變時就發生了3次,也是最危險的3次

而這位哨兵的名字叫祝葆卿。

為了保險起見,祝葆卿家駕駛飛機進行了一次試飛,但在看到北邊飄來一片烏雲,黑沉沉的壓下來,航道都被淹沒了。

祝葆卿沒法子被迫降落了。

周總理看到這些,到是沒有害怕而是說:

“小夥子,為了團結抗日,一緻對外,為了祖國不受外人侵獨,為了祖國的和平,我不怕有危險了。”

這句話到是給了祝葆卿很大的鼓勵,最終祝葆卿向陳又超再次申請起飛。

而陳又超最終同意了,叮囑他一定小心,烏雲是不能穿過的。

上級同意了,祝葆卿到是挺開心,拉着周總理的手,來到了自己可賽飛機旁。

這是一款單發活塞式雙翼觀察機,隻能坐兩個人,一個是飛行員,另一個是投彈手。

1929年的時候,國民黨從錢斯.沃特公司訂購了十二架(也有說是二十架),而祝葆卿所架勢的這一架,屬于新型号O2U-3,很顯然,這并不是一架适合乘坐的飛機。

但也沒法子,周總理有事情必須盡快回到延安,也隻能這樣了。

上了飛機之後,兩個人中間就擱着一層玻璃,很快飛機就起飛了。

但飛機進入西安北郊的時候,風雨變的更加大了,坐在駕駛艙裡頭,你壓根就看不到外面是一個什麼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祝葆卿詢問周總理是否繼續,但周總理還是打了手勢繼續前進。

很快雨下的更大了,當飛到同官縣上空的時候,祝葆卿感覺周圍都變黑了,至于方向,壓根就瞅不出來,全憑之前的經驗在飛行。

但這種飛行還是沒能維持多久,飛機就失去了平衡,機身就開始劇烈的抖動起來,這還不算,沒多久飛機開始發出了奇怪的嗷嗷叫聲,随即飛機就開始失速。

飛機失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速度低于一定程度,飛機就會從天生掉下來,是以沒有多就,飛機就開始下墜了。

祝葆卿這個時候,頭上也開始冒汗了。

當一股子更加強大的氣流開始對着飛機沖擊的時候,飛機第二次發出了嗷嗷的叫聲,這一次飛機下墜的速度更快了。

“不好,快跳傘!” 祝葆卿感覺飛機已經不再他的掌控之下了,他連忙向坐在後邊的周總理打手勢。

而周總理搖了搖頭,給出的答案是,他不會跳傘。

面對這種情況,祝葆卿到是想要跳傘,但回頭一想,自己要是跳了,周總理怎麼辦?他是相當佩服周總理的,如果這次沒有什麼緊急的事情,周總理是不會這麼着急的回延安。

“算了,周總理都不怕,我怕什麼?大不了一起走!” 祝葆卿心一橫,又開始專心緻志的駕駛他的飛機。

期間周總理感覺到這次飛行的危險程度實在是太大了,于是用鉛筆寫了一張紙條,從玻璃縫隙中塞給祝葆卿,紙條上寫着:

“祝飛行師,不要勉強!不要勉強!不要勉強!!!”

而這架飛機,在祝葆卿手中終于穩當一點了,但在幾分鐘後,還是如同脫缰的野馬,又遭遇了一次下墜,這次下墜相當嚴重,祝葆卿眼瞅着飛機從雲層中砸了下來,墜進了一座峽谷,映入眼簾的是,兩邊都是峭壁。

祝葆卿努力的控制着操作杆,最終把飛機給擺正能平飛了,接着飛機就順着下邊的溪流平穩飛出了險地。

等飛到了洛川縣,這天上的雲層這才開始變的稀薄起來,但看向延安方向的雲層,可以看到依然被雲霧遮蔽着,顯然繼續下去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最終飛機隻能繞道,重新降落到了西安機場。

周總理一生22次遇險,光西安事變時就發生了3次,也是最危險的3次

任務沒有完成,但一下飛機,周總理到是向開口了:“叫你受驚了!”随後還邀請祝葆卿一起吃個飯。

兩個人吃了一頓午飯。

在晚上的時候,周總理坐着汽車回到了延安。

第二天早上的時候,西安這邊又有事情要和周總理商量,而祝葆卿再次從西安機場出發去往延安,把周總理接回了西安,這一次路上很平靜。

而這一次祝葆卿到延安的時候,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還拍了一張照片。

照片中中間穿飛行服的是周恩來,其左彭德懷、 林伯渠、 肖勁光其右依次為毛澤東、 張聞天、 秦邦憲稍遠一點穿飛行服的便是祝葆卿。

如今這張照片,您在周恩來同志紀念畫冊中就能看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