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千零一夜》背後的阿拉伯:一個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的社會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故事成書在伊斯蘭——阿拉伯帝國最鼎盛的阿拔斯王朝時期。這一時期,對于阿拉伯人而言,是一個繁榮而自信的盛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貿易發達、商業活躍、社會安甯、人民生活幸福,大量新富裕商人崛起。他們充滿冒險精神,對異域好奇,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

《一千零一夜》背後的阿拉伯:一個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的社會

《一千零一夜》采用架構式故事結構模式,通過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給國王講故事的方式,将大大小小264個故事融于大故事架構當中,用大故事套小故事,使大小故事互相交織,形成龐大的規模與體系,層次分明,雜而不斷,絲絲入扣。

這本故事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有《阿裡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燈的故事》《航海家辛巴達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背後的阿拉伯:一個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的社會

《駝背的故事》

《駝背的故事》其實共有11個故事,分為3個層次:大故事下邊設4個中故事,第四個中故事又内含6個小故事。故事大緻如下:

一對裁縫夫婦在家請一個駝背吃晚飯,駝背是皇帝養的。駝背不慎被魚刺鈎住喉管,導緻窒息死亡。裁縫夫婦為了躲避這說不清道不白的責任,把駝背屍體搬放到一個猶太醫生家門口階梯上,嫁禍于醫生。

《一千零一夜》背後的阿拉伯:一個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的社會

醫生出門不小心踩了一下駝背,駝背滾下樓梯,他一摸對方已經氣絕身亡,以為自己誤殺了駝背,于是又設法把他弄到總管家。

總管誤把駝背當小偷,打了幾下見沒氣了,急忙再把屍體移到街上一家店鋪門前直立靠着,恰逢喝醉酒的商人路過,以為遇上竊賊,就拳打駝背。巡警抓住商人要處死他。

不過最後總管、醫生、裁縫相繼出來承擔罪責,搞得掌刑官一時間不知殺誰。四個人為免一死,先後給皇帝講了四個奇怪的故事。《基督教商人的故事》《總管的故事》《猶太醫生的故事》《裁縫的故事》,而裁縫故事中的主人公理發匠又講了自己弟兄六人的故事,結果是皇帝召見了理發匠,理發匠救活了駝背,每個人都得到賞賜。

《一千零一夜》背後的阿拉伯:一個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的社會

《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

故事主角是辛伯達,他出生于巴格達有數的富商之家,幼年時父親便去世了,給他留下了無數的巨額遺産,是以他從小就過着“揮金如土,浪費無度”的奢華生活,他“結交酒肉朋友、纨绔子弟”,很快就把家業揮霍一空,使自己走投無路。

為了振興家業,恢複昔日的豪華,辛伯達把僅存的家産全部拍賣,決心遠航冒險。他一共進行了七次遠航冒險。每一次都有奇遇,遇到危險,逢兇化吉,死裡逃生。

《一千零一夜》背後的阿拉伯:一個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的社會

第一次航海,船沉海底,船上的人都淹死了,唯有辛伯達抓住了木桶,在海上漂流了一天之久才掙紮上了岸,死裡逃生。

第二次,他隻身流落孤島,憑着機智把身體捆在大鵬鳥的腿上,讓鳥把自己帶出了險境。

第三次,用鐵棍搗瞎了巨人的眼睛,逃了出來。

第四次,被葬入墳墓中,又巧妙地逃出來。

第五次,遇上吃人的怪物海老人,辛伯達用酒灌醉他,并将其砸死,逃出魔爪。

第六次,大家遇難,都餓死了,而隻有他從饑餓中逃出命來。

第七次,差一點被大象摔死,又從危難中逃了出來。

《一千零一夜》背後的阿拉伯:一個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的社會

《國王哈裡爾德和太子瓦爾德·汗的故事》

太子瓦爾德·汗繼承王位後,被寵妃所左右,整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疏遠臣僚,不問民間疾苦,過着荒淫無度的享樂生活。

朝臣們多次求見,欲進谏國王抛棄享樂,擔負起安邦治民的職責,但都被國王身邊的寵妃阻撓。寵妃極盡其能,在國王面前挑撥離間君臣關系,造成國事荒廢,國運日衰,民不聊生。

《一千零一夜》背後的阿拉伯:一個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的社會

國王的堕落,終于激起民憤,朝臣們與群眾攜帶武器,準備圍攻王宮,決心殺死國王,另立他人為王。面對衆怒,寵妃又施詭計,指使國王出面暫時緩住人心,穩定局勢。然後就秋後算賬,宮中以宰相為首的文武朝臣,學者、紳耆和大小官吏統統被問斬,無一幸免。

最終國王猛然醒悟,改邪歸正,重整社稷,并嚴懲那些詭計多端、欺騙成性的寵妃嬖妾。國王在重理朝政後向在場的大臣們表示了自己的忏悔。

《一千零一夜》背後的阿拉伯:一個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的社會

故事背景

公元750年,5年之後唐朝發生安史之亂,阿拔斯王朝建立。這個時間點挺有意思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甚至說中國古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就是說中國由盛轉衰之際,伊斯蘭——阿拉伯帝國迎來鼎盛。

阿拔斯王朝最初的百年間,帝國的對外擴張已達極緻,國内政治穩固,社會安甯,農商發展,文化昌明,聲威遠播,是帝國國勢極盛的“黃金時代”。其中以哈裡發拉希德和哈裡發麥蒙統治時最為繁榮。

《一千零一夜》背後的阿拉伯:一個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的社會

拉希德在位的時代,不到半個世紀的功夫,巴格達就從一個荒村,發展成為一個驚人的财富的中心和具有國際意義的都會。巴格達的發展實際上是伊斯蘭——阿拉伯帝國發展的一個縮影。

随着征戰的結束,社會穩定、生活安逸的環境,商品經濟的發展,導緻财富的迅速積累,海外經商貿易更是促進了城市工商業的發達,但也造成了社會貧富差異的加劇。貴者,驕奢淫逸;貧者,窮泊潦倒。王公貴族揮霍享受,過着紙醉金迷的奢糜生活;富商巨賈财大氣粗,揮金如土;底層的平民生活艱難,常為生計而發愁。

《一千零一夜》背後的阿拉伯:一個對金錢和女人極度渴望的社會

伊斯蘭人生觀要求人們以不斷進取的積極态度對待現世生活,那麼人們就不會滿足于現有狀況和财富,大規模的商貿活動成為人們追逐更多财富的一個主要途徑,甚至不惜铤而走險。

《一千零一夜》中大部分商人外出經商,往往憑着一種強烈的沖動,表現出一種依靠直覺而行動的探險性。正因為追求這種探險性,故事對通過正常的、平淡無奇的途徑得來的财富不感興趣,而津津樂道于偶然地、意外地失去一切,又偶然地、意外地擷取比失去的更多的财富。 這類飛來橫财在現實中未必常有,但卻清楚地表現出阿拉伯人對現世幸福的源泉——金錢——朝思暮想的渴望。

《一千零一夜》幾乎不描寫積少成多、逐漸積累的小本經營,謹小慎微的精打細算,量入為出的節衣縮食。最受贊佩的是那些憑冒險、機遇和偶然性而成暴發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