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鏡”益求精,消化内鏡在IBD疾病評估和管理中的價值知多少?

一文讀懂消化内鏡在IBD疾病評估和管理中的價值

發炎性腸病(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是一種主要累及消化道的慢性、非特異性、發炎性疾病,具有複發性、進展性及緻殘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1]。

IBD缺乏診斷的金标準,需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内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群組織病理學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并密切随訪[2]。此外,IBD的治療也較為複雜,診斷後需全面評估病情和預後,以制定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還需定期随訪以評估療效,指導後續治療[1-2]。僅根據臨床症狀,難以反映真實的疾病活動情況[3-4],也就無法準确地根據病情制定和調整治療方案。是以,使用經驗證的工具,如内鏡檢查确認病情是否緩解非常重要[4]。

消化内鏡不僅在上述提到的診斷/鑒别診斷、病情及預後評估、療效評估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還有癌變監測及并發症治療作用[1,2],是IBD不可或缺的基本診療方法和技術[1],受到了國内外權威指南共識的一緻肯定[2,4,5]。本期内容将重點介紹内鏡在IBD療效評估和病情管理中的價值。

新時代,

實作黏膜愈合新目标需看“鏡”

國際IBD研究組織(IOIBD)在IBD治療靶點選擇(STRIDE)共識中提出了“達标治療”臨床管理政策(圖1),表示僅解決症狀并不是一個充分的治療目标,推薦黏膜愈合作為臨床實踐中的治療目标,由此,IBD的治療目标從單純臨床緩解轉變為臨床/患者報告結局(PRO)緩解+内鏡緩解(STRIDE-I共識将内鏡緩解定義為黏膜愈合)的複合治療目标[6]。STRIDE-II共識則進一步将IBD治療目标細化,分為短期、中期及長期目标,其中内鏡愈合(黏膜愈合)是關鍵的長期目标[7]。

“鏡”益求精,消化内鏡在IBD疾病評估和管理中的價值知多少?

圖1.IBD診療思路的變化[6,7]

黏膜愈合對IBD的臨床意義也經多項臨床研究證明,實作黏膜愈合與長期預後改善相關,并可降低手術、住院及腸損傷的風險[7-10]。一項納入了13項研究共2073例UC患者的荟萃分析顯示,與黏膜未愈合患者相比,黏膜愈合患者更多達到長期(至少52周)臨床緩解、長期無激素臨床緩解、長期黏膜愈合、避免結腸切除術[9]。另外一項納入了12項研究共673例CD患者的荟萃分析也顯示,與黏膜未愈合患者相比,黏膜愈合患者更多達到長期臨床緩解、長期黏膜愈合[10]。

而對于黏膜愈合的評估,已有研究表明基于症狀的克羅恩病活動指數與黏膜愈合的相關性差,無臨床症狀的患者于内鏡下仍然可見明顯的黏膜病變,無法準确地反映患者是否達到黏膜愈合[8,11]。内鏡檢查不受患者的臨床表現及主觀感受影響,是目前臨床最為認可的評價黏膜愈合的方式[11],STRIDE共識也指出,相比影像學,内鏡檢查是界定黏膜愈合更成熟的工具,推薦其用于黏膜愈合的評估[6,7]。

在臨床試驗和實踐中,主要通過評估疾病活動度的内鏡評分對黏膜愈合進行标準、客觀的定義[12,13]。目前常用于評估黏膜愈合的UC内鏡評分系統包括Mayo評分和UC内鏡下嚴重程度指數(UCEIS);CD内鏡評分系統包括CD内鏡嚴重程度指數(CDEIS)和CD簡化内鏡評分(SES-CD)[6-8,13,14]。但目前對于黏膜愈合的具體定義尚未達成共識[2,13]。STRIDE-II共識将Mayo=0分或UCEIS≤1分定義為UC黏膜愈合,SES-CD<3分或無潰瘍(如SES-CD潰瘍分項評分=0)定義為CD黏膜愈合(圖2)[7]。大多數臨床研究将Mayo=0或1分定義為UC黏膜愈合[9],CD黏膜愈合的定義則形式多樣(如SES-CD 0、SES-CD 0-2、SES-CD 0-3)[10,12]。

“鏡”益求精,消化内鏡在IBD疾病評估和管理中的價值知多少?

圖2.STRIDE共識對黏膜愈合的定義[6,7]

疾病評估、治療管理需“求精”,

精準實作黏膜愈合

“達标治療”意味着确定預定目标後,需要進行定期監測和治療優化,直至達到該目标[8]。也就是說,若要實作黏膜愈合,需定期、反複對疾病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治療方案直至達到黏膜愈合(圖3)[7,8,15]。一項CD患者的内鏡研究發現,及時評估内鏡下疾病活動度(半年左右)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能夠增加黏膜愈合的機率[16]。另—項納入27000餘例IBD患者的真實世界研究顯示,與未進行任何早期監測相比,早期(生物制劑治療6個月内)主動内鏡評估黏膜發炎情況可降低疾病相關并發症風險[17]。

“鏡”益求精,消化内鏡在IBD疾病評估和管理中的價值知多少?

圖3.IBD患者達标治療的動态疾病監控[7,15]

▌評估疾病活動度

疾病活動程度和随後的變化需要通過内鏡評分系統精确評估[1,2,8]。常用的評分系統除上述提到的Mayo評分、UCEIS評分、CDEIS評分、SES-CD評分,還有Rutgeert評分[8,13]。這些内鏡評分系統已被多項研究證明能可靠反映IBD的疾病活動度。

一項系統評估表示,Mayo評分的可靠性估計值( )介于0.45-0.75,表明内鏡醫師使用此評分的一緻性在中等一緻到基本一緻範圍内[18]。雖然STRIDE-I共識更傾向使用Mayo評分進行真實世界黏膜愈合評估,但越來越多的新證據支援UCEIS評分[15]。有研究證明,UCEIS與UC整體嚴重程度評估高度相關(相關系數:0.93),可靠性和一緻性良好,不受對臨床細節認知的影響[19];而且相比Mayo評分,UCEIS評分準确反映了患者臨床結局,并可預測中長期預後[20]。

CDEIS和SES-CD評分對CD疾病活動度的評價度均較良好,各内鏡變量的觀察者間一緻性極佳(SES-CD: 介于0.791-1.000;CDEIS: 介于0.628-1.000),兩者的組内相關系數也分别高達0.9815和0.9090,而且兩者之間也有強相關性(r=0.920)[21]。Rutgeerts評分主要用于CD術後複發的評估,臨床實用性良好,内鏡評分程度與複發之間關聯性得到驗證,對調整臨床治療方案具有指導意義[13,22]。

得益于不斷發展的内鏡評分系統,不同疾病嚴重程度患者的中長期預後情況也逐漸被更精确地預測。如有研究發現,SES-CD≤2分與持續性緩解獨立相關[23];Rutgeerts評分≤1患者的臨床緩解時間明顯優于Rutgeerts評分≥3患者[23];UCEIS評分更好與更低的結腸切除術發生率和更低的複發率顯著相關[20]。

▌治療方案選擇

如前所述,根據内鏡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是達标治療中不可或缺的步驟。一項真實世界證據顯示,維得利珠單抗治療12個月,累積41%的UC患者可達到Mayo 0分。而且另有一項UC的荟萃分析證明,在黏膜愈合的資料比較中,在維持治療方面,僅維得利珠單抗較安慰劑顯著改善(OR 4.79,95%CI 2.33-9.93),維得利珠單抗維持治療的黏膜愈合率也顯著高于阿達木單抗(OR 3.21,95%CI 1.33-7.35)[25]。VERSIFY研究也顯示,維得利珠單抗治療52周,17.9%的CD患者可達到SES-CD≤4分,另外未使用過抗TNF-α藥物的患者比例更高(25%)[26]。

總結:

IBD的複發進展性特點使得其治療和預後評估成為臨床中的難點。黏膜愈合已成為新時代IBD的關鍵治療目标,目前臨床最為認可的評價黏膜愈合的方式是内鏡檢查。實作黏膜愈合,需要通過消化内鏡定期評估疾病活動度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基于内鏡評分的發展,目前其對IBD疾病活動度的評估作用也已得到驗證,而且在未來還将更為精進。在治療方案方面,全新腸道選擇性生物制劑維得利珠單抗在黏膜愈合方面的優勢明顯,是實作黏膜愈合目标的優秀選擇。

參考文獻:

[1].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發炎性腸病專業委員會.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20;25(10):1410-1416.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發炎性腸病學組.中華消化雜志.2018;38(5):292-311.

[3].Peyrin-Biroulet L,et al.Gut.2014;63(1):88-95.

[4].David T.Rubin,et al.Am J Gastroenterol.2019;114:384–413.

[5].Lichtenstein GR,et al.Am J Gastroenterol.2018 Apr;113(4):481-517.

[6].Peyrin-Biroulet L,et al.Am J Gastroenterol.2015 Sep;110(9):1324-38.

[7].Turner D,et al.Gastroenterology.2021 Apr;160(5):1570-1583.

[8].Gonczi L,et al.World J Gastroenterol.2019 Nov 7;25(41):6172-6189.

[9].Shah SC,et al.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6 Sep;14(9):1245-1255.e8.

[10].Shah SC,et al.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6 Feb;43(3):317-33.

[11].李偉,等.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21;23(2):139-141.

[12].Cucchiara S,et al.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 May;14(5):335-345.

[13].Neurath MF,et al.Gut.2012 Nov;61(11):1619-35.

[14].Pagnini C,et al.Dig Liver Dis.2016 Jul;48(7):703-8.

[15].Ungaro R,et al.Am J Gastroenterol.2019 Jun;114(6):874-883.

[16].Bouguen G,et al.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4 Jun;12(6):978-85.

[17].Limketkai BN,et al.Inflamm Bowel Dis.2019 Oct 18;25(11):1828-1837.

[18].Mohammed VN,et al.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8;1(1):CD011450.

[19].Travis SP,et al.Gastroenterology.2013;145(5):987-995.

[20].lkeya K.et al.J Crohns Colrtis.2016 Mar,10(3)286-95.

[21].Daperno M,et al.Gastrointest Endosc.2004 Oct;60(4):505-12.

[2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發炎性腸病學組.中華炎性腸病雜志.2020;4(4):283-291.

[23].Naganuma M,et al.Digestion.2016;93(1):66-71.

[24].Narule Netl.Am J Gastroenterology.2018;113:1345-1254.

[25].Vickers AD.et al.PLos One.2016 Oct 24;11(10).e0165435.

[26].Danese S,et al.Gastroenterology.2019 Oct;157(4):1007-1018.

審批編号:VV-MEDMAT-59850

獲批日期:2021年12月

聲明:本材料僅供中國大陸境内的醫療衛生專業人員作為學術參考,而非針對一般公衆,亦非廣告用途。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在做出任何與治療有關的決定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參照藥監局核準的藥品說明書。如果您不是衛生醫療專業人士,請勿閱讀和/或傳播本材料。

*此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授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