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Oracle教程之log buffer的設定

對于日志緩沖區來說,設定過小,容易引起log buffer space等待事件。但也不是說設定得越大就越好的,設定過大,由于LGWR程序會不斷啟動重新整理日志緩沖區進而釋放記憶體,是以可能會根本用不上多餘的記憶體,進而浪費記憶體。

設定合适的日志緩沖區大小,目的是為了能夠讓LGWR程序合理地觸發。理想情況下是,一方面,在LGWR程序向聯機日志檔案中寫重做記錄時,日志緩沖區中還是有剩餘的可用空間以供其他程序所使用;另一方面,當LGWR程序完成時,日志緩沖區中的剩餘可用空間不要很多,因為這時由LGWR所寫入日志檔案的日志塊就可以釋放出來了,成為新的剩餘可用空間。然後,LGWR可以再次啟動重新整理髒的日志塊。如此良性循環,就能在滿足性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日志緩沖區。沒必要盲目地把日志緩沖區設定得很大,完全可以把節省下來的記憶體交給比如資料塊緩沖區(buffer cache)等這樣更需要記憶體的元件。

我們已經知道,當重做記錄達到日志緩沖區的1/3或1MB時,就會觸發LGWR程序。也就是說,Oracle預設認為LGWR程序在寫日志緩沖區大小的1/3或1MB的重做記錄的過程中,剩下的日志緩沖區可以供新的重做記錄的需要。當LGWR寫完以後,那麼這1/3或1MB的日志緩沖區就又可以成為可用的日志塊以容納新的重做記錄了。由此,我們可以很容易推導出,當我們設定日志緩沖區達到3MB(3×1MB)以上時,這時多餘出來的日志緩沖區實際上并不能用得上,換句話說,多餘出來的記憶體就被我們浪費了。

在設定日志緩沖區時,可以參考下面這個建議的公式來計算:1.5×(平均每個事務所産生的重做記錄大小×每秒送出的事務數量)。

首先先找到總事務量是多少:

select a.value as trancount from v$sysstat a,v$statname b

where a.statistic# = b.statistic# and b.name = 'user commits';

然後,找到系統總共的運作時間:

select trunc(sysdate - startup_time)*24*60*60 as

seconds from v$instance;

第三,找到産生的所有重做記錄大小:

select value as redoblocks from v$sysstat where name =

'redo blocks written';

最後,我們可以分别計算公式中的值:平均每個事務所産生的重做記錄大小= redoblocks/trancount;每秒送出的事務數量=trancount/seconds。這樣,最後所建議的日志緩沖區的大小可以寫為:1.5×(redoblocks/trancount)×(trancount/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