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會怎麼失敗?

我們會怎麼失敗?

筆者前言:

本文僅針對筆者自己的個人經曆和不成熟的感悟,謹以自省。無意給大家販賣焦慮,也請大家不要對号入座。

執着于某種技能,不斷精進,知悉其内涵與外延,不斷通過理論和工程化手段,進行更新改造,直到最終走到死胡同,被行業和時代所淘汰

70年代日本電子工業很成功,錢多到可以把美國買下了。日本在模拟電子很成功,但在數字轉型的時候保守了,讓美國超越了。美國CT領域也保守了被華為超越了,但後來,美國又從IT領域重新打回CT領域,今天甚至可能颠覆CT領域。

MOTO是蜂窩移動通信商用系統的發明人,模拟時代太成功了,就在數字化時代退出了市場。北電10G太成功了,卻錯失了40G/100G的轉型。

過去的AT&T為什麼失敗?他判斷這個世界以2M帶寬為通信帶寬基礎的,這裡指的話音時代,他們沒有想到大資料時代,現在帶寬的需求是被壓抑了,壓抑後我們就一廂情願的認為越寬越好。那是不是越寬越好呢?

我們怎麼能對應這個時代?我現在不知道。當最早提出态勢感覺的時候,大資料的思維描述剛發育,安全智能與安全算法在那個時候也還是個新名詞,是否能落地沒人知道,雖然直到今天也還不能100%下定論,不過至少經過無數先輩、同行的實踐和摸索,大有一種依稀可見羊腸小道的樣子。

但是未來呢?今天讓你無比舒适的技能、視野,也許就會慢慢成為自己的枷鎖,經驗與套路會像人的習慣性動作一樣,成為一個思維短路機制,讓你在面對新事物的時候,依然拿老的思維架構來想問題,最危險的是,這件事往往自己都無法意識到。

困局與小圈子内而不自知,在行動和思維上逐漸内卷化,陷入集體的迷思而不自知

很多時候,我們的圈子非常小,一年到頭,基本不出去喝咖啡,隻守在土圍子裡面。和同僚開會,每個人會說什麼,下一句說什麼,基本上能猜出80%,所有人的思考方式和行動方式逐漸趨同。

每個人受打卡的影響被鎖死了,在自己構築的堡壘裡面怎麼去航海?去開放?航海的時候怎麼打卡?發現新大陸怎麼打卡?沉到海底怎麼打卡?

用戰術上的勤奮,代替了戰略上的懶惰

有人說,一個人談不上戰略,其實修齊治平,每個人就是自己的CEO。

戰術就是每天的穿衣吃飯,喝水睡覺,做好每件小事很容易,但是有沒有問過一個問題,做完這些小事,最終的大事是什麼?

哈弗商學院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龐大的組織内部找到一批員工,在相當一段時間内不安排任何實質性的項目,而讓其自我管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後,大家驚奇的發現,這些人并沒有感覺到任何閑暇,甚至反而更忙了。原因是,這些人自己會互相“找事情”,本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甚至不存在的事情,會被大家憑空創造出來,進而營造了一種繁忙的景象。

我們自己其實也常常會犯這種錯誤,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忙,但其實給組織、給社會并沒有留下什麼有價值和正向幫助的事情,就像正負電子一樣,隻是在不斷的泯滅。

過度關注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的收益

人是一種追求确定性的動物,不确定性會給人帶來巨大的焦慮,群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為了規避長期性的焦慮,我們會選擇落袋為安,短期閉環。

不得不說,這種機制是人在長期進化中得到的好處,這在幾萬年前的非洲大草原是非常合适的一種生存政策,因為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一旦捕殺到獵物,最好的政策就是馬上就地吃掉,因為很可能你的競争對手就在附近。

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進入現代社會後,社會形态正在超多元度發展,在高維空間尋求最優生存政策的時候,短期的最優搜尋,很可能将我們引入局部最優中,而一旦進入局部最優,将很難覺知,也就很難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