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戰敗後,蘇聯拆走東北工業裝置,将中國經濟發展延緩30年

作者:野談曆史

二戰期間,盟國與軸心國間展開殊死搏鬥之際,蘇聯卻與日本保持中立。為了盡快結束對日戰争和減少在對日戰争中美軍的傷亡,美國在臨近對德戰争勝利之際,邀請蘇聯在歐戰結束後參加對日作戰。

日本戰敗後,蘇聯拆走東北工業裝置,将中國經濟發展延緩30年
羅斯福(中),斯大林(右)與丘吉爾召開雅爾塔會議

在1945年2月8日下午的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與羅斯福商談蘇聯出兵對日作戰的政治和經濟條件。斯大林說,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得到滿足,他和莫洛托夫就難于向蘇聯人民解釋,為什麼俄國要參加對日作戰。他們清楚地了解到,對德作戰是由于德國威脅到蘇聯本身的生存,但他們不能了解為什麼俄國要同一個與它沒有重大糾紛的國家作戰。他說,如果這些政治條件能得到滿足,人民就會了解,這是涉及到國家利益,而且非常容易将這項決定向最高蘇維埃解釋。

1945年8月,在宋子文與斯大林就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進行第二階段的談判之際,斯大林就向宋子文提出戰利品問題,認為蘇軍占領區内的若幹日本财産,包括一部分日本公司之股票在内,應視為蘇俄之“戰利品”。

當蘇聯8月8日對日宣戰并于次日出兵東北時,中蘇的談判仍在繼續,直到14日才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該條約不過是雅爾塔協定的派生物,是中國對美蘇關于遠東勢力範圍劃分的事後承認而已。

面對斯大林的漫天要價和蘇聯将要支援中國共産黨的政治訛詐,處于弱勢的國民政府對戰利品問題隻好采取隐忍的政策,消極對待。

日本戰敗後,蘇聯拆走東北工業裝置,将中國經濟發展延緩30年

蘇聯出兵東北

蘇軍在中國東北出兵不過一周,卻戰績驚人。據蘇聯發表的報道:俘獲飛機925架、戰車269輛、裝甲車35輛、野戰炮1226門、迫擊炮113401挺、機槍4836挺、步槍30萬挺、馬17497匹、汽車2300輛、俘虜将士594000人、将軍148人,内含負傷者20000人、死者80000人以上。

與此相對的蘇軍損失是:陣亡8219人,負傷22264人。從狹義的戰利品概念而言,蘇聯出兵東北也是收獲頗豐。而且根據1945年12月在重慶簽訂的《中蘇财政協定》,要由中國政府負責回收蘇軍在東北發行的紅軍票。據東北金融特派員王文蔚先生估計:迄35年春夏之交,蘇軍表面撤退為止,紅軍票之發行額約為20億元。

此外,蘇軍還竊取了東北公私銀行的現款和儲備,蘇軍進占東北後,除發行不兌現之紅軍票外,更公開劫取公私各銀行現款及儲備。據日人高畸氏著滿洲終焉所稱,其搜刮僞滿中央銀行之紙币達70億元之巨。

日本戰敗後,蘇聯拆走東北工業裝置,将中國經濟發展延緩30年

日本戰俘

蘇軍出兵不到一周,除徹底恢複了帝俄在遠東的領土和政治權益外,還接收了龐大的武器裝備和巨額金融資産。即便如此,蘇聯還不滿足,對殘留在中國東北的日本工礦企業垂涎三尺,欲以“戰利品”的名義将其獨吞。

二戰中,蘇聯與其他盟國在戰利品問題上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美國、中國、英國等盟國對戰利品的處理均遵從國際法,以1907年的海牙條約為依據,将直接為軍隊生産并且屬于軍隊的裝備和軍需品才算作戰利品,至于生産該項裝備或供應品之工廠則不在其内。蘇聯卻對戰利品的含義作無限的延伸,認為凡是蘇軍占領區内的産業設施均屬于戰利品,要予以拆遷。

在歐洲戰場,蘇軍就把它攻占的土地上的一切東西都看作是“戰利品”而據為己有。當蘇聯在處理日本的在華資産時,不但沿襲了其在歐洲的做法,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政府早就打算把東北的日資工礦企業納入戰後對華賠償的範圍之内。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立即開展接收東北的工作。8月30日,國民政府公布《東北各省收複處理辦法要綱》,在長春設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東北行營,其下設定政務和經濟2個委員會,另設外交部特派員公署以協助接收。

在接收東北時,國民政府對将東北地區的敵僞資産抵作賠償寄予厚望,同時也擔心該地區的敵僞資産會被蘇聯拆遷,于是國民政府尋求盟國支援,要求把東北的日僞資産作為日本對中國的賠償。

日本戰敗後,蘇聯拆走東北工業裝置,将中國經濟發展延緩30年

蘇聯占領下的東北

9月2日,國民政府向駐渝的美蘇大使遞交備忘錄,正式宣布沒收日本的公私财産及日本在華經營的一切産業作為賠償。聲明說:

“關于日方在華财産事,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因日本之侵略遭受重大之損失,為抵償此種損失之一部分起見,中國政府決定沒收日方在華之公私财産,以及日方在華經營之一切事業,拟請貴國予以支援,并在中國政府接收之前,令傷貴國在中國收複區内之軍隊,對于日方公私财産以及日方所經營之商店、工廠、礦業、交通、通信事業以及其他資産,暫為保護,以防日方之破壞隐藏或運往他處。”

同月在倫敦舉行的五國外長會議上,中國提出三項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必須防止在中國領土上或将為中國所收複的領土上損壞、摧毀、或轉移日本财産,特别是蘇聯可能拆遷在東北的日本工業資産。但是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不贊成将日本賠償問題送出會議讨論,中方的要求也未得到莫洛托夫和貝文的答複。

在莫斯科的談判桌上沒有解決的戰利品問題,随着蘇軍出兵東北而再次呈現在國民政府面前。蘇軍占據東北全境後,蘇聯與國民政府談判的就不僅局限于戰利品,而是擴充為中蘇在東北的經濟合作問題。

日本戰敗後,蘇聯拆走東北工業裝置,将中國經濟發展延緩30年

10月17日,熊式輝、張嘉繳、蔣經國、董彥平與蘇軍元帥馬林諾夫斯基舉行第二次會談,關于日本在東北的資産問題,中方表示:

“……我方,先希望接收僞滿州國政府及日本經營的工場、中國人與日本人合辦的工場。”

馬林諾夫斯基對中方此項要求的答複是前者應全部看作蘇聯的戰利品,即便是後者,由于這些中國人是與敵人協作的人物,應被視為敵産。對此,張嘉繳在日記中寫到:

“……蘇聯的意圖是,以戰利品的名義攫取東北的工業,以繼承日本在滿州經濟中占有的特殊勢力。”

此後,圍繞中蘇關于東北經濟合作問題,張嘉繳與馬林諾夫斯基及其經濟顧問斯特拉科夫斯基多次會談(1945年10月—1946年2月)。蘇方堅持東北重工業均由中蘇合辦,在1945年12月7日張嘉繳與斯拉特科夫斯基的會談中,斯氏恫吓道:

“戰利品由各國共同參加讨論一節,亦不能贊成。須知此項戰利品既在紅軍手中,中國方面,惟有兩途可擇,一為設法合作,繼續經營。一為任使其被盡數破壞。……”

面對蘇聯的無理要求,國民政府也針鋒相對,堅持在東北的日資企業均應由中國沒收抵充賠償,拒不承認蘇聯的戰利品解釋。

日本戰敗後,蘇聯拆走東北工業裝置,将中國經濟發展延緩30年

被拆除裝置後的工廠

除了張嘉繳在長春與蘇聯占領軍商談外,1945年12月25日到次年1月,蔣經國赴莫斯科與斯大林會談,1946年1月一3月,蔣介石、王世傑與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在重慶也多次會談,但均未成功。

顯然,中蘇兩國在戰利品問題上毫無共同點可言,在經濟合作方面,中國的模糊政策與個案處理方式也與蘇聯将日僞時期的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和滿洲電業株式會社經營的企業全部納入經濟合作範圍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大相徑庭。

此外,國民政府要求蘇聯先撤軍後協商,而蘇聯則要求在達成協定後再撤軍,雙方的立場無異于南轅北轍。

由于中蘇在“戰利品”問題上的立場差距太大,無法達成一緻,蘇聯就加快從東北的拆遷工作。蘇聯對中國東北日僞資産的劫掠行徑,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1946年2月下旬,在重慶、北平、太原等地爆發了反蘇示威遊行。遊行的隊伍高呼“蘇聯必須歸還在東北搶奪的物資”、“蘇聯應歸還東北運走之一切物資”等口号。

在國内輿論的壓力下,國民政府的态度漸趨強硬。3月5日,中國外長王世傑聲明:

“所有日本的公私财産,凡是在中國領土上的都應作為賠償,歸中國所有。中國政府不同意蘇聯把這些财産中的任何一部分當作`戰利品’據為己有,以此作為從滿洲撤軍的交換條件。”

日本戰敗後,蘇聯拆走東北工業裝置,将中國經濟發展延緩30年

直到5月3日蘇聯從東北全部撤軍,中蘇仍未就戰利品和經濟合作事宜達成協定。雖然此後國民政府繼續對蘇聯拆遷的物資和裝置進行調查,收集詳細的資料與證據,作為未來交涉的基礎,但也不見下文,戰利品問題就此擱置。面對蘇聯的蠻橫無理,蔣經國不得不慨歎:“國家無實力,不得不動心忍性也。”

其實,從蘇軍8月18日進入沈陽等地伊始,蘇軍就有組織地沒收糧食和其它庫存品。從9月上旬起,蘇軍有選擇地從東北的工礦企業中拆遷一些重要的機器裝置運回蘇聯,到12月蘇軍預定的撤軍期限來臨前,拆遷工作基本結束。蘇軍拆遷的都是最新式的工廠和機械裝置,發電和輸變電裝置、電動機、實驗裝置等。

據資源委員會估計,蘇軍從東北搬去的裝置價值為482734053美元、原料價值為792167771美元,合計1274901825美元。

根據美國總統賠償專員鮑萊的報告團,蘇聯拆遷中國東北工業裝置将延緩中國經濟發展30年,并妨礙美國之政策。蘇軍在駐留期間對東北工礦業的拆遷和破壞,據鮑萊估計工業上的直接損失達8.58億美元,如果把這些工業裝置的複置費用和品質的變壞計算入内,則損失高達20億美元。面對盟國的指責,蘇聯隻承認拆遷了9500萬美元的裝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