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上世紀三十年代,迫于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壓迫,以德國為首的德意日法西斯聯盟在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等極端擴張思想指導下奉行對外擴張,對其它國家發動非正義的侵略戰争,以掠奪他國的土地資源,來拓展本民族的生存空間。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經濟危機下失業的人

為了抵抗德意日法西斯陣營,以美蘇英法等其它國家紛紛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法西斯在全世界範圍内的侵略擴張,由此打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中,沉浸在軍國主義下的日本,對我國的廣袤土地愈發虎視眈眈,趁二戰來臨之際,日本更是對我國加強了侵略的步伐,發動了罄竹難書的侵華戰争。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侵華

我國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這些邪惡的侵略者展開激烈搏殺,期間無數愛國志士抛頭顱、灑熱血,為保家衛國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同時,日本法西斯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争,也使得中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的主戰場之一。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抗日戰争

但是,二戰期間的中國,由于長期處于動蕩時局之中,軍備武器發展落後停滞,大多隻能借助于進口國外的裝備,但當時全球都處于混戰之中,對軍需裝備的需求都已供不應求,中國能進口的裝備數量極其有限。是以,這場抗日戰争最初打得異常的艱難。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戰士們在抗戰時期異常艱難

就在此時,軍事現代化水準較高的德國居然将四十萬套先進軍備出售給中國,而且不收錢,唯一的代價就是中國的三樣東西,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作為與日本同法西斯陣營的德國,為什麼要向中國支援裝備,又指明要哪三樣東西呢?德國真的是出于國際主義精神援助中國嗎?

德國為何“以物易物”?

那麼,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德國為什麼要向中國支援四十萬套先進軍備以物易物,那三樣東西究竟是什麼呢?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德軍

其實,早在一戰前,德國就已經成長為一個十分強大的工業帝國,憑借着先進的工業實力和軍事實力引以為傲,肆意挑起各項争端。即便是遭遇了一戰的打擊,德國也并未從此一蹶不振,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德國的軍事工業實力在當時看來還是十分強大的,以至于有足夠的資本和底氣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但尴尬的是,因為受到戰前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德國缺乏足夠的外彙資源實施國際采購。同時,縱觀全球能源市場,也已經被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工業國家給瓜分搶占的差不多了,沒有多少能夠留給德國。這讓本就缺乏礦産資源和基礎能源的德國感到些許的壓力。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随着戰事需求的逐漸增多,和軍火的不斷消耗,德國戰争機器能源短缺的問題愈發嚴重起來:再強的坦克飛機,沒有燃料能源也是跑不動的。再先進的槍炮彈械設計,沒有材料用來鑄造也隻能是一張白紙。籍此,德國放眼望去,盯上了中國這塊資源豐富,物産多樣的廣袤土地。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坦克

此時的中國,因長期處在動蕩環境之中,積貧積弱已久,又無力生産和發展,空有廣袤的能源礦産儲量卻不知要如何利用,面對遍布各地種類豐富的礦産資源,工業基礎落後的我國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進行挖掘和加工,隻能把其當做原材料出售給他國。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軍火

反觀德國,正憑借着先進的工業和軍事技術水準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在當時,最搶手的軍火裝備,除了美系軍械,就屬德系軍械了。對此,能源緊缺的德國便将能源豐富的中國視為貿易對象,但是,他們并沒有足夠的外匯存底資金同中國進行貿易,隻能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而用以交換中國能源的資本,正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軍械裝備。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國民黨德械師

在二戰正式爆發之前,以農業國為傳統藝能的中國主要用糧食來交換德國的裝備。但是自1934年始,開始醞釀一肚子壞水發動戰争的德國,用四十萬套裝備武器來換取我國的三樣東西,那正是制造軍械的原料之中必不可少的三樣礦産資源:鎢礦、銻礦、錫礦。

德國為什麼需要這三樣東西?

首先,鎢礦資源在我國的分布非常廣泛。而鎢礦,則被德國發現可以加強槍管的子彈發射數量,如果将其用于軍械制造之中,能夠大大提升德軍在戰場上的戰鬥力。

不僅如此,鎢礦還能廣泛用于提升裝甲闆、裝甲彈等抗高溫部件之中,以提高部件的防禦能力,還一次發明了鎢芯穿甲彈,為德軍獲得了極大的戰略優勢。自此,鎢礦也成為了沉迷于軍火與戰争之中的德國所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鎢礦

必須的戰略材料。

然而,随着鎢礦這一“神器”的名聲越來越大,英美法這些工業強國自然也不會落後,很快也加緊了對于鎢礦資源的開采和戰略部署。是以,作為同等擁有強大技術和工業基礎的競争對手,英美法等國肯定不會将手中的鎢礦資源賣給德國,并且,他們也并不缺德國那點錢和軍備。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鎢礦開采

另外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些實力稍弱的國家,也并不老實,他們看出德國對鎢礦的強烈需求,便就地起價,漫天要價,趁機狠狠地宰德國一筆。長此以往,德國難以承受如此高昂的價格。也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前提,德國才将目标轉向了當時“礦多人傻”的中國,在糧食交易的基礎上加上一條:鎢礦。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銻礦

那麼,銻礦又有什麼用呢?銻礦是一種耐火材料,通過對其它元素金屬進行熔煉結合,能夠大大提高材質的強度和抗性,是制造齒輪的絕佳材料,對于工業和軍事的意義同樣十分重大。

除了銻礦,錫礦所制作的錫合金,在坦克和裝甲車之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可以使得這些戰争機器擁有更好的承重能力,為裝甲部隊提供作戰保障。是以,錫礦、銻礦和鎢礦對于德國這一軍事工業強國來說,自然是意義非凡了。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錫礦

1933年到1937年,德國在納粹黨首領希特勒的指導下,将擴軍備戰行動公開化,為發動二戰進行大規模擴軍備戰,在此期間,德國軍費開支整整增加了将近十倍,軍火制造必須的鎢礦、錫礦、銻礦三種稀有資源最為供不應求,百分之九十九都依賴進口,是以,德國才會向我國提出這三種資源的“以物換物”。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希特勒

中國為何接受德國的援助

那麼,作為反法西斯的中國,為什麼會接受法西斯陣營德國的裝備呢?德國此舉,難道不怕引起同盟國日本的不快嗎?

其實,早在中國的抗戰初期,德國也還正在發動二戰的醞釀之中,并未和日本達成同盟合約關系。而此時的日本,已經對中國發動了侵略,尚且與日本不存在明顯傾向性共同利益的德國,為了資源和中國交易無可厚非。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同時,在抗戰初期,由于英美法等國消極應對法西斯的“綏靖政策”影響以及與日本的合作關系,對于日本發動的侵略活動視而不見,拒絕讨論援華問題。再者,美國也隻顧着售賣軍火能源發筆橫财,反而為日本持續提供石油鋼鐵等戰略資源助纣為虐,讓日本的侵略活動愈發猖獗。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軍備豐富的日軍

此時,求助無門又十分弱小的中國政府,隻能寄希望于同樣被英法美聯盟在《凡爾賽和約》之中遭受排擠的德國。恰好正在積極擴軍戰備的德國也正因資源短缺而十分焦灼,兩國因利益需求一拍即合,于是正式展開了合作交易關系:中國為德國提供戰略資源,德國為中國提供先進軍備以抵抗日軍的侵略。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德國軍械

同時,正掌握着中國政權的國民黨政府,也與德國有着千絲萬縷的曆史淵源,這種淵源也間接促進了國民黨與德國展開合作的意向。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孫中山就已經試圖與德國政府合作,利用德國的強大軍事工業力量來壯大國民黨的革命力量,但由于當時孫中山的革命力量不夠壯大,并未引起德國的興趣,合作失敗。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德國兵工廠

不過這并不能阻止國民黨内部對于納粹政權的強烈興趣,尤其是蔣介石,一度十分崇尚德國納粹的尚武精神,受德國納粹思想影響頗深。在他執政以後,更是模仿法西斯的獨裁手段和尚武精神,建立軍統,加強國内的思想言論控制。

為此,面對萬分緊急的國内戰争形勢,面對德國提出的以物易物的交易需求,正有此意的蔣介石一派更是十分樂意,剛好以解軍備不足的燃眉之急,用德國裝備打造了一支德械軍,在抗戰初期發揮了關鍵作用。

德國曾在二戰前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沒有收錢,但要這三樣東西

國軍德械師

然而,随着二戰的全面爆發,急于擴張的德國與“志同道合”的日本建立同盟國關系,日本逐漸不滿于德國與中國交易器械的行為,在加之德國需要日本對于蘇聯的壓制,權衡之下,德國便逐漸撤走了對于中國的全部軍事援助,中德正式斷交。是以,中德軍貿,其實就是一場利益互換的交易,沒有所謂的好壞評價之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