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駐福州領事館”舊址新探

“美國駐福州領事館”舊址新探

麥利和《生活在中國人中間》第十章“建築,土地占用等”一幅配文版畫

“美國駐福州領事館”舊址新探

19世紀70年代的樂群樓,左為英國領事館。

東南網1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 文/供圖)随着福州煙台山曆史風貌區的整治提升,一件件塵封的往事重獲關注,其中“美國領事館”熱度頗高。已知該館始設于清鹹豐四年(1854年),有觀點認為:“第一個可以确認的館址位于現立新路5号,原為公裕洋行建築,先後作為美國駐福州領事館(1891年前)、閩海關副稅務司官邸使用,建造時間不晚于1868年。”但就記者現可接觸的文獻而言,其相對明确的舊址溯源,至少可前推至1861年,且延至1876年,有兩處可考。

《萬國公報》一時訊

《萬國公報》原名《教會新報》,于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創刊,主辦人是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該報1876年2月26日(清光緒二年二月初二日)釋出一則題為“福州口美領事往日本國”的預告消息,内雲:“福州口美領事戴君蘭挪于十九日有事往日本。往還需六七禮拜。其領事篆系本館主人保靈牧師暫署。”

報道中的“戴蘭挪”,在福建文獻中通譯為“M.M.戴蘭那(又譯‘拉諾’)”。查《清季中外使領館年表》可知,自清同治八年七月(1869年8月)至光緒六年五月(1880年7月),他在任美國駐福州領事。至于保靈牧師(Rev.Stephen Livingstone Baldwin),偉烈亞力《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名錄》介紹他是美國南部監理會傳道會委派的赴華傳教士,同夫人于1859年到達福州的傳教站。由于夫人的身體原因,1861年初傳回美國,但是夫人在途中去世。他再次結婚,并于1862年與新夫人重返福州。

《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百周紀念冊》有關保靈的傳記,與偉烈亞力的說法出入較大,但保靈與戴蘭那在榕的交集主要應在1872年至1880年期間。查《福建通商總局造送同治九年(1870年)福廈台灣各口與洋人交涉案》等文獻,發現保靈打了幾起官司,隻是均由戴蘭那的前任們發送照會督辦,而戴蘭那的官印,曾引發被其通事、英屬新加坡人邱天申盜蓋,僞造信函幹涉地方司法的案子。

《萬國公報》的報道雖是短訊,卻又直接明了地說明領事館曾經寄寓保靈住所的事實,且外出時間一長,領事印章隻能托付房主。此非孤證,更為有力的鐵證出自麥利和(R.S.Maclay)的著作《生活在中國人中間》。

麥利和“中國記錄”

麥利和地位尊崇、名氣更大,與茶亭真神堂、倉山天安堂、英華書院的建立深有關系。有資料說他于1848年4月抵達福州,1859年底傳回美國,1861年在紐約整理出版《生活在中國人中間》,同年又返福州。《“中國研究”外文舊籍彙刊·中國記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第5輯目錄顯示書名在列,不過這套叢書為原文影印版,所幸“知網”收錄的相關論文有附錄原文及譯文,從中可窺之一二。

是書第十章“建築,土地占用等”寫道:“從附上的圖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河岸南側的山頂和矗立山坡上教會的建築。圖檔中總共有6座房屋,然而我們隻能看到4座完整的房屋。從左往右看,首先出現的是房屋的一角,那座房子屬于一位外國商人。再往右會看見一座低矮的平房,教區長R.S.麥克雷(R.S.Maclay)就住在那;一座兩層高的房屋,旁邊豎着一個旗杆,這裡原來屬于美國領事館,但現在屬于我們教會,教區長S.L.鮑德溫(S.L.Baldwin)住在這;—座兩層高的房屋,現在是沃女子學院在中國的分院,這所房子的右後方就是英國領事館,同樣豎着一根旗杆;右邊是教區長溫特沃斯博士的住所;在最右邊,露出一個角的房子是另一個外國商人的住所,這所宏偉的建築随後拆掉了,現在那裡是一座外表美觀且結構結實的英國聖公會。”

“R.S.麥克雷”即麥利和本人,“S.L.鮑德溫”即保靈,“鮑德溫”為“Baldwin”的通譯。這裡要作特别提醒以免混淆,幾乎同期在榕傳教的還有另一個“鮑德溫”,舊譯名為“摩憐(C.C.Baldwin,另譯‘摩嘉立’)”,《福州美以美年會史》又見“摩靈”一譯。摩憐在福州生活了近半個世紀,通曉福州方言,編纂了《榕腔初學撮要》《榕腔注音字典》(與麥利和合署),“山東粉”也被收錄進去,可見這真是百年前福州人“大愛”。

給“這裡原來屬于美國領事館,但現在屬于我們教會”劃重點,這句話進一步表明在1861年成書之前,美國領事館就已在此,與《萬國公報》那則時訊遙相呼應。

有待深挖的“富礦”

《生活在中國人中間》“富礦”很多,僅以第十三章“學校”為例,内雲:“傳教團在教育領域的精力都集中到于1856年11月26日建立的一所寄宿學校上。”“傳教團決定委托基順牧師在為開辦女生學校和神學院而購買的旗昌洋行的房子裡開辦一所男生學校,作為未來學校的基礎。”

校長基順牧師于1857年9月30日報告:“我受委托于1856年11月26日建了寄宿學校,學校最初招收了4個學生,此後一直正常營運。”

有關女子教育問題,“在娲标禮和娲西利小姐的管理下,為中國女孩建立了女生寄宿學校,女子日校暫停。教會為學校提供了臨時住宿的地方,這曾是基順牧師管理的男生寄宿學校所在地”。

娲氏姐妹在1860年8月30日彙報:“寄宿學校于去年(1859年)11月28日成立。然而,當時招收學生的前景并不樂觀。對于福州當地人來說,女生寄宿學校是新興事物,沒有人願意率先光顧。學校一開辦,就招收了一名中國小女孩。她獨自待了8天後,另外6個女孩也加入進來。短時間内,4個學生又被遣送回家。”

第一個吃“螃蟹”的小女孩是誰?李淑仁《私立毓英女子初級中學簡介》說是其伯母黃晖欽,她是“毓英在1859年創辦時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學生”“在《毓英女中》一文還有她的照片,标明‘我們的第一個學生’”。

麥利和筆下的“女生寄宿學校”,即第十章提及的沃教會女校中國分校,無疑就是李淑仁所說的“毓英女校”,人、事、時都對得上,至少解答了毓英女校創始之地、美國領事館位址變遷的部分曆史問題。

于1948年出版的《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百周紀念冊》,在今人看來也算是較為原始的一檔史料,内有一文稱:百年前柯林牧師一到中國,“(1848年)即在福州之倉前山,辦了一所僅有學生四名之學校。傳說這個學校即毓英女校之前身”。其措辭已顯不自信,現從麥利和的記述中更見其謬。

兩張圖對比參照

實際上,麥利和在第十章提供了一份房産地契樣本(簽于1855年4月),已告知其住所的具體位置。就目前所見譯文,諸如“坐落于鐵南坊(the Tienang ward)”“鏡山(Mirror Hill)附近”“延伸到鐵男廟(the Tienang temple)的圍牆”,完全讓人摸不着北。但查原書第十二章“傳道和教堂”,配有天安堂的版畫和英文說明,且這一章的翻譯團隊也準确地将“the Tienang Church”譯為“天安堂”,用威妥瑪式拼音法轉譯,則可确認所指為“天安裡”“天安寺”,唯“鏡山”仍不知所雲。

不過,從第十章的配文版畫中,我們還是能夠得到更為直覺的資訊。文中提到的“英國領事館”無疑是極佳的參照物,其館址資訊明确且穩定,人無異議。參考闫茂輝、朱永春《福州倉山近代領事館遺存考述》,可作以下梳理:1844年5月,英國駐香港總督派李太郭任福州領事,最早租住在城外的南台鴨姆洲民房。1845年2月遷入城内烏石山,租用的積翠寺即為英國在榕設立之最早領事館。英方在未獲許可取得土地之前,不可能建造領事館建築。遺址位于倉山區現稱“樂群路10号”的英國領事館,于鹹豐五年(1855年)動工,1859年落成投入使用。根據《清實錄》鹹豐五年二月初一日“谕準”,此地段時稱“南台天安寺雙江台後空曠地基”。

版畫顯示的是美國衛理公會傳道團牧師宅邸及其周邊建築,房屋看起來挨得很緊,近前方則是一片墓地,在西式“朝天一塊碑”中,摻雜着一座本地傳統墳墓,“形如半月,前俯後仰”,觀之如一太師椅。另從網上翻出一張老照片,辨別為“19世紀70年代的樂群樓,左為英國領事館”,同樣是在“朝天一塊碑”叢中,也看到了一座“椅子墳”。繪圖者、攝影者相隔10年,似是站在同一觀測區域,隻是視角有所偏差。

公館花園起風波

那麼,自1861年左右轉讓易主至1876年,美國領事是否一直賃居于保靈牧師住宅?是否與麥利和“原屬”“現屬”的語氣相違和?謝昌霖對戴蘭那“公憤難犯,事須相安”一番勸告及其事由,證明館舍确曾遷出,另覓他處。

《中美關系史料·同治朝》(郭廷以、陶振譽主編)錄有《總署收閩浙總督文煜等文(同治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一篇,内雲:“本年(1872年)六月二十七日,南台梅塢地方,美國公館起蓋花園,因圍占民間公地一丈有餘,該地系藤山十八境公業,紳民人等有聚衆(百餘人)前向理論情事。”

福州府知府林慶贻等以“美國領事公館砌築圍牆,如果界址不清,盡可禀官照會領事官清理歸還,不容聚衆私向争論”為由,一面“飛饬南台主簿朱應鎬,會同中洲汛把總任廷标,帶同兵役馳往彈壓”,一面“知會美領事,迅将地基清理拆還”,戴蘭那則辯稱:“以該處地基,先經招貼議買,因日久無人向議,疑為無主之業,是以先将基址圍牆次第砌築。”

幾經折沖,最終“戴領事當面亦無異詞,其多圍牆基,先經拆卸交還”“鄉民均已貼服”。官府之是以能迅速平息事态,主要是在法理上站得住腳,其事實清楚:“該鄉民以地系藤山十八境公業,鹹豐五年(1855年)間,被人盜賣與(英商)義和行,收價還契。同治二年(1863年),又經前福州府谕令各鄉紳耆具結,永遠不得租賣,勒石示禁,并蒙照會英國領事官,知會各國領事,嗣後不得私議租賣有案。”

再看《藤山志》“麥園”一條:“俗呼為麥園頂,在梅塢南。其地端平如帽,故名為大帽山。昔時四圍松樹森然排列,直至山下,望之如層級可數,為鄉人暑天納涼之所。清乾隆時,地主鄭姓開糞窖于其中,鄉人不平,購以重價作為公地,謂之大王地;租人種麥,名之曰麥園頂,泐碑紀之(碑藏十境祠右牆間)。鹹豐末年,被無賴子盜賣于英人起蓋,經阖鄉叩阍,始得判回。今則改建獨青國小雲。”獨青國小即今麥頂國小,校址為“倉山區立新路1号(原‘倉前山梅塢路9号’)”。

引述的各方文字始末相承,可知美國領事一度設館于麥園頂。至于其間搬出搬進,如此折騰為哪般?現在還無從得知,畢竟隻是匆匆翻了同治一朝。揆度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間,領事倫蔭(幹翡阿沽)“請租泛船浦華民周振基等火地,建蓋領事衙署”“因地價過昂,倫領事建署之議中止”情事,或與美國崛起前力有未逮有一定關系。其辦公場所及住所似曾分設兩地,規模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