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澳媒文章:美國仍是自由之地嗎?

作者:女紳士明星的話題

《澳洲人報》網站2021年12月31日發表題為《美國仍是自由之地嗎?》的文章,作者系彼得·鮑德溫,美國國會大廈騷亂事件一周年之際,該文對該事件進行了深入分析,全文摘編如下:

對“美國民主”構成更大威脅的是什麼?2021年1月6日的國會大廈騷亂事件發生即将一周年之際,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問的問題,尤其是如今我們有了比緊随其後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時多得多的資訊來作為評估的依據。

黨派利益淩駕真相

政治人物和媒體經常聲稱,如果有什麼差別的話,國會大廈騷亂比“9·11”事件更嚴重。是以,它需要特殊的立法和特殊措施,重新将“反恐戰”的重點放在那些被描述為國内恐怖分子的人身上。

民主黨人提議修改國内反恐法,因為它幾乎将焦點完全轉向“白人至上主義”威脅。據前聯邦檢察官安德魯·麥卡錫說,該法産生了将“聖戰”恐怖分子排除在外的離奇效果。

這些必須受到嚴密監視、剝奪他們的公民自由、不能參軍甚至不得乘飛機旅行的國内恐怖分子是誰?

不僅僅是顯而易見的候選人,比如那些參與右翼民兵組織的人。據毋庸置疑的左翼自由派美國曆史學家兼記者安妮·艾普爾鮑姆說,這個網絡應該包括那些繼續對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公正性抱有或表示懷疑的人。

艾普爾鮑姆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發表的文章中認真思考了如何用一個合适的詞來形容那些對選舉持懷疑态度的人——根據民調結果,大多數共和黨選民持懷疑态度。以下是她鐘愛的一個詞和這個詞的适用對象:“因為缺乏一個更好的詞,我把他們統稱為煽動者——不僅是參與騷亂的人,還有數量多得多的因相信唐納德·特朗普勝選、喬·拜登敗選以及一長串的人和機構在撒謊而團結在一起的美國人。”

那麼,如何描述2021年1月6日的事件呢?

特朗普決定在當天召叢集衆集會是魯莽和徒勞的,他在呼籲騷亂者撤離前的拖延是應受到譴責的。事實上,他在選舉後的一舉一動都是愚蠢的。一旦美國最高法院在2020年12月11日以該州“欠缺依據”為由決定不聽取得克薩斯州司法部長提出的詳細質疑——其他州支援這一質疑,推翻選舉結果的現實選擇就不存在了。

至于騷亂行為——強行闖入國會大廈,很難想到有哪個政治名人曾為它辯護。這些是導緻死亡和重傷、适用于适當和相稱的刑罰的犯罪行為。國會正式确定選舉結果的過程被打斷,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幾乎每個人都同意這一點。但這還遠遠不足以滿足民主黨的需求,即證明它的“國内反恐”戰是正當的。這需要把事件誇大為一場暴動,實際上是“武裝暴動”,一場由特朗普及其支援者煽動的名副其實的政變,它對“美國民主”的威脅比“9·11”襲擊還大,一些人聲稱這是自内戰以來最大的威脅。

試圖阻止一支“煽動者”大軍可能以暴力推翻政府,有什麼事情是不正當的呢?在接下來的幾周裡,出現了一連串的駭人報道,稱很可能發生進一步的入侵事件,包括在就職日當天。為防止這種可能性,國會大廈周圍部署了2.6萬名美軍。

媒體報道存在歪曲

那麼,讓我們在這裡試着了解真相,從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其他媒體一直肯定的“武裝暴動”說法開始。它們在CNN的“真相第一”網頁上指出,在因騷亂而受到指控的700多人中,有3人被控攜帶槍支進入國會山轄區。其他人攜帶了旗杆、曲棍球棍和胡椒噴劑等物品。在早些時候的國會聽證會上,聯邦調查局說當天沒有沒收槍支。

與一些早期報道相反,當天唯一使用槍支和因某人的蓄意行為而導緻的唯一死亡,是導緻特朗普的支援者、榮民阿什莉·巴比特喪生的槍擊事件。巴比特手無寸鐵,在她爬過參議院會議廳破碎的門時,一名國會警察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近距離射中了她的喉嚨。

就大多數媒體而言,這不是一個能成為大事的事件。事實上,有些文章暗示她是自找的。她不應該出現在那裡,但她就該被子彈擊中喉嚨嗎?顯然,卑劣者的生命無關緊要。

在騷亂發生後的幾天和幾周裡,主流媒體的報道非同尋常地完全不誠實。它超越了歪曲,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撒謊。

如果這是一次暴動或政變企圖,那将是世界曆史上最無能的暴動和政變企圖。

國會大廈騷亂是幾百個白癡幹的令人憎惡的事件。但無論從哪方面看,它都不是一場有必要發動新的“反恐戰”的武裝暴動或政變,這場反恐戰針對的是因持與他們相同觀點而遭到傷害的一部分國内群眾。

澳媒文章:美國仍是自由之地嗎?

這是1月3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雪後的國會大廈。 新華社發

來源:參考消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