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懂廣州·粵韻|紅豆生南國 繞梁數百載

讀懂廣州·粵韻

讓城市留住記憶 讓人們記住鄉愁

廣州,是一座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一磚一瓦都有隽永的記憶。《粵韻周刊》,與您一起領略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延不絕的文脈書香;與您一起在曆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愛上廣州,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去年12月30日晚,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在廈門揭曉,粵劇電影《南越宮詞》獲最佳戲曲片獎。粵劇電影這種創新的藝術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戲曲。

廣府人開闊的心智、務實的品性和求新的膽識,是粵劇的一個文化基因。産生于廣府文化中心的粵劇,吸取了外來劇種的精華,博采衆長,自成一格。粵劇曆史上,名伶閃耀,流派紛呈,他們留下了藝術的瑰寶,也留下了開放創新的精神。

讀懂廣州·粵韻|紅豆生南國 繞梁數百載

恩甯路八和會館曾是清代粵劇藝人行會所在地。粵劇演員在這裡進行“經典粵劇”快閃表演。(資料圖檔)

與電影完美融合 《南越宮詞》斬獲金雞大獎

2021年12月30日晚,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在廈門揭曉。粵劇電影《南越宮詞》獲最佳戲曲片獎。《南越宮詞》是“廣州市粵劇電影精品工程”重點項目,此次獲獎更為後續作品的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南越宮詞》由同名經典粵劇改編,講述秦王朝派遣趙佗南下征戰百越,趙佗罷戰求和,最終促進民族融合,創造出一段和諧發展光輝曆史的故事,影片由著名戲曲電影導演馬崇傑執導,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歐凱明、李嘉宜主演。影片在國内同領域最先進的北京懷柔中影數字基地内拍攝制作,也是繼《刑場上的婚禮》之後,原班底再一次采用國際領先的虛拟技術,而且加大投入,進行全新更新。

就在前年,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獲得了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獎。歐凱明表示:“《南越宮詞》是繼《刑場上的婚禮》之後,又一部重磅粵劇電影闖出重圍,彰顯粵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創新發展的非凡魅力,也展現了本土文藝力量的不斷壯大!”

讀懂廣州·粵韻|紅豆生南國 繞梁數百載

粵劇戲服傳遞着中華文化之美。

尋根溯源

文化基因: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立足本土,海納百川

“在中國戲曲的整個發展格局中,粵劇是一個不可輕視的劇種。嶺南是一片面向大海、春暖花開的沃土,浩瀚無際的海洋成就了廣府人開闊的心智、務實的品性和求新的膽識,這是粵劇,也是嶺南文化的一個文化基因。數百年來,粵劇藝術正是立足本土,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博采衆長,兼收并蓄,進而自成一格。”廣東粵劇促進會會長、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如此表示。

清代乾隆年間 粵劇唱腔初定

粵劇,又稱廣府戲、廣東大戲,是我國華南地區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廣東人民自古以來就愛唱歌。在南越王宮遺址中,出土了印有“官伎”字樣的瓦片,說明公元前111年的南越王宮中就有專職的歌姬舞娘。漢末至唐五代,北方和中原一帶的百姓為躲避戰亂遷居嶺南,唐朝在廣州設市舶司,廣州經濟發達,為戲曲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粵劇中的女角,英姿飒爽。

正式記載戲曲活動的文字,多見于明清。清代乾隆年間,粵劇唱腔初定。“一口通商”政策,促成了廣州商業貿易的極度繁榮,徽、贛、蘇、湘、豫、桂六地的戲班雲集廣州。這些被稱為“外江班”的戲班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演藝形式,梆子腔、昆腔、徽調(石牌腔)、漢調(楚腔)等,與粵地方言和語音相結合,兼收并蓄,融合粵地人民的生活習慣與欣賞興趣,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廣韻廣調。

産生于廣府文化中心(佛山、廣州) 的粵劇,秉承嶺南文化相容、務實、開放、創新的特征,吸取了外來劇種的精華,博采衆長,自成一格。粵劇曆史上,名伶閃耀,共同譜寫芳華。

千裡駒是著名的花旦王,他主張設身處地感受劇中人情感,演戲全身心投入。在首本戲《可憐女》中,一句滾花就能催人淚下,故被稱為“悲劇聖手”。他能生能旦,文武雙全,有“駒腔”傳世。

“全才小武”靓元亨注重角色外部的形象塑造,其功架、身段、舉手、投足,都像拿尺量度過一樣完美。靓元亨也是教育家,何劍秋、陳非依、馬師曾都正式在其門下拜師,薛覺先也曾執弟子禮向他學藝。

粵劇“萬能泰鬥”近百年前拍電影

薛覺先被譽為“萬能泰鬥”,他技藝全面,戲路寬廣,早年學醜,後以文武生成名,又能反串旦角。代表作有《三伯爵》《白金龍》《胡不歸》《西施》《王昭君》等。薛覺先還是第一位拍攝電影的粵劇演員,1925年拍攝了默劇電影《浪蝶》,1932年拍攝了粵劇有聲電影《白金龍》。

薛覺先一生緻力于粵劇藝術的改革創新。他提出“合南北劇為一家,綜中西劇為全體”的主張,吸收平劇、話劇、電影等藝術的長處,對豐富粵劇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薛覺先在舞台實踐中,還根據自己嗓音不夠明亮的特點,吸取融會朱次伯、千裡駒、白駒榮的唱腔特點,創造性運用,形成自己獨特的“薛腔”。

一代宗師馬師曾塑造過多種類型的人物,跨越多個行當。他借鑒街邊賣檸檬小販的叫賣聲,創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乞兒喉”,半唱半白,活潑滑稽。他第一次在《苦鳳莺憐》中用“乞兒喉”便一炮而紅,最後形成唱腔流派“馬腔”。

馬師曾在創作中有意将大量廣州方言俗語、市井俚語入曲。他推動完成了粵劇的兩大重要變革,一是從唱官話改為唱白話,二是從全男班、全女班改為男女合班。他引進西洋樂器,采用廣東音樂小曲甚至外國流行歌曲填詞演唱,并有意打破粵劇傳統行當分工。馬師曾因其創新魄力和改革精神,被譽為“新劇巨子”。

“小生王”白駒榮于20世紀20年代初推廣用廣州方言代替舞台官話,用平喉代替假嗓,并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唱腔“白腔”。白駒榮中年不幸雙目失明,新中國成立後重登舞台,憑借幾十年的舞台積累出色地駕馭戲劇表演。

“千面笑匠”廖俠懷學藝先天條件并不好,但是他根據自己的特點設計了演唱節奏爽朗、頓挫分明的“廖腔”,着重于吐字清晰而不追求旋律變化,給人的印象是行腔流暢而又滑稽诙諧。

“金牌小武”桂名揚由于會打鑼鼓和掌闆,便根據自己嗓音的特點,創作出爽朗、明快、節奏性強的“桂腔”。

流派紛呈名家輩出 代代傳承

紅線女出身粵劇世家,堂伯父是著名武生邝新華,舅父是小武王靓少佳,她12歲即登場,17歲在馬師曾的太平劇團開始擔任正印花旦。除了舞台表演,她還主演過多部電影。1952年她在香港組建真善美劇團,與馬師曾、薛覺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1955年紅線女傳回廣州定居,先後在廣東粵劇團、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團、紅線女藝術中心擔任副院長、總指導、主任等職務。

從藝70多年,紅線女塑造了翠蓮、朱簾秀、王昭君、李香君等多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1956年,由她和馬師曾主演的《搜書院》赴京演出,為粵劇赢得了“南國紅豆”的稱号。紅線女一生好學,她結合自己的先天條件,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昆腔和西洋美聲技法,創造出“紅腔”,把粵劇旦角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羅家寶創立了粵劇“蝦腔”藝術流派。“蝦腔”低音響亮厚質,共鳴和諧,吐字清晰,行腔樸實自然,易為傳唱。

2021年11月29日,粵劇“風腔”藝術創始人陳笑風在廣州因病逝世,享年98歲。在粵劇藝壇,陳笑風的“風腔”自成一派,以感情深沉蘊藉、嗓音圓潤甜美、行腔舒展自如、韻味濃厚十足見稱。

駒腔、薛腔、馬腔、白腔、廖腔、桂腔、紅腔、蝦腔、風腔……粵劇曆史上,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他們的身影遠去了,他們的藝術流傳了下來。一代又一代粵劇人努力傳承發揚,“非遺”煥新生。

近幾年,整個粵劇界積極參與編纂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将粵劇的根源進行了梳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圖、文、音、像結合的形式,“立體”地記載了粵劇近百年來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主編倪惠英說:“《粵劇表演藝術大全》還會發展,會有一代又一代的粵劇人來充實。我們留住根和源,500年、1000年之後的人要學粵劇,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源頭。”

(注:本文部分内容資料來源為《人文灣區·嶺南三秀》叢書之《戲劇情》)

讀懂廣州·粵韻|紅豆生南國 繞梁數百載

粵劇藝術博物館裡的紅船模型,百多年前,粵劇戲班常乘坐紅船進行巡回演出。 (圖/@視覺中國)

共同的鄉愁

有華人的地方

就有粵劇

粵劇廣泛流行于粵語地區,包括兩廣地區、香港、澳門。在海外,在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華僑聚集地都能尋見其活躍的身影,隻要有廣東人足迹的地方, 就有廣東人的戲班。粵劇成了海外傳播時間最長、傳播範圍最廣的劇種。

粵劇《南越宮詞》是一張非常有特色的廣州文化名片。這一段曆史背後,反映的是中華民族開拓進取、多元一體、永續和平的主題。把這段曆史拍成粵劇電影,是一種創新,能讓人們更廣泛、深入地了解嶺南文化。它所蘊含的“共生需要和解,和解才能共生”的主旋律,在粵港澳大灣區得到新的曆史機遇的背景下,兼具曆史傳承和現實發展的雙重意義。

廣東茂名,新創的粵劇《谯國夫人》,講述被周恩來總理稱譽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冼英的故事;佛山三水,新創的粵劇《紅頭巾》中,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下南洋謀生養家的婦女群體“紅頭巾”為新加坡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受到新加坡政府的高度贊揚,“紅頭巾”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是中國精神在世界的一種展示;廣東開平,新編大型粵劇《碉樓》圍繞着一座碉樓,再現了“金山客”的辛酸血淚與愛恨糾葛。

粵劇,記載着廣東曆史、人文地理、文化精華和民俗風情,也承載着人們的愛與哀愁。

中國香港,西九文化中心,最早開幕的就是戲曲中心。2019年1月開始營運的戲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區全新的世界級表演藝術場地,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戲曲中心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将中國戲曲精髓展現給世界。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粵劇是所有中國地方戲曲中,在海外流傳最廣泛的。當年,桂名揚主演的《趙子龍》在美國舊金山大中華戲院演出,被其精湛技藝折服的華僑自發打造了一個金牌送給他,桂名揚“金牌小武”的稱号由此而來。

創辦于1990年的羊城粵劇節是目前國内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最具權威性的大型國際知名粵劇文化交流品牌活動。2020年11月,香港長者樂園主席鄧任淑華第四次參加羊城粵劇節,“希望能與來自各地的嘉賓朋友多作一些粵劇藝術文化方面的交流切磋,互相學習。”鄧任淑華曾在加拿大居住多年,在當地組織粵劇社團,如今已回到中國香港。“最難舍是故園情。”她說。

粵劇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我們的驕傲。在時光的長河中,代代相傳的,不僅是粵劇從業者,更多的是忠實的觀衆和戲迷。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素芹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廖雪明、李波(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鳳荷、王月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