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量子力學揭示幽默的深層機制,語義沖突就像量子态疊加

幽默感涉及的認知過程竟涉及量子現象。那麼,可以借助量子力學來揭示幽默的深層機制嗎?

量子力學揭示幽默的深層機制,語義沖突就像量子态疊加

“Time flies like anarrow; 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 這句話乍一看,好象是說:時光像箭一樣飛逝,水果像香蕉一樣飛逝。其實這句話後半部分的真正意思是:果蠅喜歡吃香蕉。

很多幽默都利用了語言模糊性造成的沖突——比如,同一個詞既可以做名詞,也可以做動詞。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幽默感的産生機制,取決于大腦的認知機制處理這種沖突的方式。

幽默,實際上展示了人類認知速度和靈活性的最高水準。是以,對幽默感機理的研究,或許可以幫助人工智能取悅人類。然而,心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對人類幽預設知流程的研究進展緩慢,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很難為幽默背後的認知沖突建立模型。

近日,幽預設知機制研究領域有了新的進展。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的利亞納·加伯爾(Liane Gabora)和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的柯爾斯蒂·基托(Kirsty Kitto)基于量子理論,提出了一種新的幽默模型。他們已将這種模型應用于雙關語和卡通幽默的研究中。

對幽默的模組化,基本問題在于:在同一時間,處理2個或以上的語義沖突。

舉個例子。紀曉岚與和珅同朝,紀曉岚為侍郎,和珅是尚書。一次,二人同飲,和珅指着一條狗問:“是狼(侍郎)是狗?”曉岚還擊:“垂尾是狼,上豎(尚書)是狗!”這裡,“上豎”是個動詞,“尚書”是名詞。這就産生了語義沖突。語義沖突處理,要求大腦在同一時間,維持兩個沖突的語義。

加伯爾和基托表示,這個過程很像量子态疊加:同一個物體,在某時刻,同時存在于2個位置。隻有當進行觀察時,量子态坍縮,物體的位置才會被确定。

加伯爾和基托認為,量子态疊加背後的數學模型,也可以用來描述語義沖突。注意:這并不意味着幽默的認知過程依賴于量子現象,隻是描述量子現象的模型被用來描述語義沖突。

幽默感能否産生,内容至關重要——取決于表達方式、聽衆所處環境等因素。理論上,量子模型可以把這些因素都納入考慮,最終計算出聽衆了解内容并産生幽默感的機率。

之前主流的、基于經典機率論的語義模型認為:一個雙關語的幽默程度,等于這個雙關語的每個語義的幽默程度之和。加伯爾和基托認為,實驗結果與經典機率模型預測結果之間的偏差可以用量子模型來解釋。

加伯爾和基托對85名學生進行了測試,給他們一些雙關語,讓他們從1-5打分。5分為最幽默。實驗結果确實和經典機率模型的預期果然有顯著差異。

但是,觀察到的偏差是不是實驗方案的漏洞造成的?加伯爾和基托不這麼看。他們認為,偏差證明,較之經典機率模型,量子模型能更準确地描述幽默的過程。

但是其他科學家持謹慎态度——經典機率模型跟實驗結果有偏差,并不意味着量子模型就能有更好的效果。他們更傾向認為,實驗結果是實驗方法缺陷導緻的。加伯爾和基托也承認,他們的實驗中,并沒有把詞語的全部可能含義納入考慮。

但是,問題在于,目前沒有辦法測量一條語句的所有語義的幽默度。是以,對于幽默的産生機理,科學家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04-07

本文作者: 九州量子

本文來源:

ZOL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