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蘋果漲到3萬億美元,也沒教會中國企業的事

蘋果漲到3萬億美元,也沒教會中國企業的事

世界越是動蕩不安,個體越需要有定見、定力。

作 者丨華商韬略出品人 畢亞軍

美國東部時間1月3日,蘋果公司成為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家市值破3萬億美元的公司。

按市值計算,一個蘋果相當于差不多5個騰訊、8個阿裡。如果将其市值當作GDP計算,按2020年資料,其規模僅次于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位列全球第五。

蘋果的成功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技術領先、創新至上,都是基本前提,但顯然不足夠。我個人以為,蘋果的成功,還與以下兩個原因分不開,也是常被我們忽略,但卻最值得學習的。

【 不求最早,隻求最好】

蘋果有很多颠覆性的創新,而且創新出了很多劃時代的産品,這常常讓人認為,它是最敢第一個吃螃蟹,最敢為天下先的企業,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庫克曾經強調,“對于蘋果來說,我們并不關心是否是第一個推出新産品。我們或許可以是第二、第三,甚至于第四、第五。但我們不會是以而沮喪,因為我們花費更多時間做到更好(getitright)。”

簡單說就是,蘋果并不關心自己是不是第一個進入某個領域或者做出某個産品,它關心的隻是,自己是不是真正在一個有前景的領域,用最有競争力的産品或者服務打仗。

具體到業務實際,蘋果非但不着急第一個吃螃蟹,去争所謂名義上的第一,而且還常常主動滞後,先暗中觀察,然後集中一切力量,揚長避短,一擊而中,後來居上。

這讓它更像是一個截胡者,而非開路人。

這種例子貫穿在蘋果的發展中。比如,它不是最早做觸控技術的,也不是最早做手機拍照、音樂的。所有手機大廠中,它也是最晚推出大尺寸手機的,但一經推出,它就“打劫”了整個行業多年培育起來的市場。

這些年,它更是在這方面表現得越發明顯。華為、三星都折疊好多輪了,但蘋果至今都沒有釋出自己的折疊屏手機。人們對其更大的一個滞後和想象力則是:

它早就在憋汽車的招了,但至今隐忍不發。

步步高創始人,也被認為是vivo、OPPO幕後人的段永平,是蘋果這一經營哲學的同道中人。他甚至有一個“敢為人後”的理念:

“我先看這個産品是不是真的很有市場;再看這個行業的對手有哪些人?再看憑我的實力進入,能不能站得住腳?怎麼才能建立競争力……”

廚電企業方太也是一個這方面的成功典型。其洗碗機、淨水器、內建産品,都是一研發就是幾年,甚至十幾年,直到解決前面所有的問題,再創造出前人未有卻重要的新價值,才推向市場,但一上市,就成為爆品。

【聚焦于少,以少勝多】

提到蘋果,大家都會認同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它的産品極為單一。用業内人士的話說,就是它在産品線上始終保持着超級克制。

即便到今天,大多數人對蘋果的印象也隻是手機+電腦等硬體,最多再加上AppleMusic、iTunes等軟體。即便在手機+電腦領域,蘋果的産品也是非常克制、單一。

聚焦于少,簡潔至上,少即是多。

從産品設計、包裝,一直到整個公司的營運,蘋果都始終堅持着這樣的政策,并持續獲得以少勝多的成果:做很少的産品,但集中最大力量去做好每一個産品,然後讓這個産品得到最強的勢能,進而占領全球最大的市場,獲得最大的利潤。

這也是蘋果與絕大多數中國企業最大的差別。

包括以算是很成功的手機市場為例,中國手機廠商也依然有着新品數量上的憂慮,其新産品釋出速度,甚至被一些行業媒體人笑稱,跑釋出會都快跑不過來了。

我曾經到過一個如今已破産的知名消費品牌企業參觀。不誇張地說,當我站在公司的産品展廳大堂之時,我就已經斷定這個當時已顯頹勢的公司必敗無疑。

這家公司曾經因為一款果汁飲料快速爆發,但獲得一點成績之後,老闆就開始飄,不但在主業之外瘋狂多元化,進入養老、地産、金融等領域,而且還在主業内瘋狂擴張産品線,不但做各式各樣的飲料,還做礦泉水,甚至做東北蘑菇,光是食品飲料就有上百個品種。

做一個産品,無論研發、設計、行銷,都是需要投入的。在公司力量既定的情況下,自然是做越少的産品,這個産品就越能得到更多的投入,進而越有産品力,越能赢得市場。

當人家用10個億去做一個産品,你就算有100億,但卻撒胡椒面式做了上百個産品,具體到每個産品上的研發、設計、行銷,可能也就隻有人家的十分之一了。

這個帳應該是不難算,道理也不難懂。

難的是,很多企業,尤其靠撞機會和運氣做起來的企業,算的不是産品力這個帳。他們算的是,一個産品就一個機會和運氣,那我有100個,東方不亮西方亮,總有一個跑出來。

在運氣和機會管用,或者說消費者處于弱勢的時代,這樣的算法或許管用,但在完全競争的市場,在消費者越發強勢的時代,這種運氣和機會,不說沒有,至少也是罕見了。

【以最大确定性,求最大可能性】

前幾年曾經有個說法,大意是,缺乏審美力是一種絕症。這在現代商業,尤其消費者市場的競争力,已經是越來越明顯的趨勢。美不是萬能,但沒有美,已經是越來越不能了。

蘋果在這方面,堪稱是标杆,可以說帶動了整個電子産品甚至消費産品的審美提升。

美是有商業價值的,它不是虛的,也是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光産品,包括人,你也都必須承認,美人有美人的價值。審美力,也是中國企業長期的短闆。但這些年,我們已經在迎頭趕上,甚至起來很快,這裡就不展開贅述。

相對而言,我以為,中國企業現在最需要學習,也還沒有真正領悟到,或者領悟到了但沒貫徹好的蘋果真經,應該還是前兩點。

即以下兩件事:不求最早,但求最好,不要為了形式上的更新而去創新,而要為了實質上的更好而去創新;聚焦于少,以少勝多,不要做很多産品,而要做有限的産品,但集中力量做出最好的産品,赢得最大的市場和利潤。

而要練成蘋果真經的根本,恐怕還是在于思想上的革命:要追求企業個體在市場和人性準則之下的确定性成功要素,而不是在個體之外去賭市場整體的機會和運氣。

如果你問我,萬億之後的蘋果與其它衆多巨頭公司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我的回答就是,它創新但不折騰,雄心勃勃但不貪得無厭 它極緻地聰明智慧,但又相當地老實本分

它的能量和掌控力驚人,但更驚人的是它的自律,以及它對市場的敬畏。幾十年了,打遍天下無敵手,它依然小心謹慎,不敢生死看淡,更不敢蒙眼狂奔 它被世人加冕着創新、颠覆等等标簽,但卻本質上保守:

隻以最大确定性,去追求最大可能性!

世界越是動蕩,個體越需要有定見、定力,越需要在動蕩中堅守千古不變的确定性。

2018年8月市值破萬億美元;2020年8月,市值破2萬億美元;2022年1月,市值破3萬億美元。從零到1萬億,用了32年;然後,幾乎每兩年,賺回一個過去的32年。

這就是以最大确定性追求最大可能性的力量。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韬略】,識風雲人物,讀韬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