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才是真正的抗戰第一名将,于右任盛贊:行三萬裡程,打二百回仗

他才是真正的抗戰第一名将,于右任盛贊:行三萬裡程,打二百回仗

中國十幾年的艱難抗戰史,湧現出出很多抗日名将,他們用自己的卓越指揮才能,指揮着手下的軍士,與日軍展開浴血奮戰,保家衛國,有的甚至不惜以身殉國。

一提到抗日名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白崇禧、張自忠、薛嶽、杜聿明、王耀武、孫立人……當然,也有楊靖宇、彭德懷、劉伯承等等。

可是有一個人,很多人卻不知道,甚至年輕人都對他的名字都很陌生。

他就是羅卓英,廣東省大埔縣人。1922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跟陳誠是同班同學,還是同桌,兩人親如兄弟。陳誠是蔣介石最寵信的人,有了陳誠這層關系,羅卓英自然也深受蔣介石器重。

羅卓英從軍校畢業後回到家鄉,在教育界混了一陣,不久擠入軍界,參加東征、北伐及中原大戰等役,雖然在其他部隊混過,但最終投奔了老同學陳誠。陳誠以11師起家,羅卓英則是副師長;11師擴編為第18軍之後,羅卓英從11師師長成為18軍的軍長。陳誠的嫡系俗稱“土木系”,即十一為“土”,十八為“木”,18軍也成為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蔣介石最信任的王牌軍。

在18軍曆史上,共出過5位一級上将(陳誠、羅卓英、高魁元、胡琏、方天)、4位參謀總長(陳誠、周至柔、桂永清、高魁元)、兩位海軍總司令(陳誠、桂永清)、1位空軍總司令(周至柔)、1位陸軍總司令(高魁元)、20多個軍長,在國民黨軍中,絕對獨占鳌頭。而這些名将,大多都是羅卓英一手培養出來的。

他才是真正的抗戰第一名将,于右任盛贊:行三萬裡程,打二百回仗

八年抗戰,深受陳誠培植的羅卓英,自然成為抗戰的中堅将領,淞滬會戰中,羅卓英率領第18軍駐守羅店,與日軍多個師團展開生死相搏,日本集結了30多萬精銳,中國則調遣了80多萬精兵,以上海為中心展開了鐵血厮殺。羅店争奪戰,18軍死傷過半,但是也重創了日軍。其慘烈程度,連日軍都稱為“血肉磨坊”。

此戰中,羅卓英幾乎每天都在前線指揮,幾次都險些被日軍擊中,但始終不下前線,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以至于“扶桑童稚知名姓”。

在武漢會戰時期,羅卓英已升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他從第三戰區轉戰到第九戰區,後又到第五戰區,跨越上千公裡,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他的身影。也是以赢得了“救火隊”的稱号。

南昌會戰中,時任第9戰區前敵總司令的羅卓英精心地調兵遣将,在重創日軍之後,因兄弟部隊的配合不力,被迫撤離。

而舉世矚目的上高戰役,是台兒莊戰役之後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二次偉大的勝利,以傷亡兩萬餘人的代價,消滅了日軍1.5萬餘人,在整個抗戰史上也是非常少見的。總指揮就是羅卓英,正是由于他的卓越指揮,才使得日軍遭此重創。在此戰役中,人們記住了王耀武,卻忽略了羅卓英。

當日軍席卷東南亞後,應盟軍的邀請,中國對緬甸派出了遠征軍,而遠征軍的總指揮,就是羅卓英。羅卓英制定整個作戰計劃,連續取得“同古大捷”、“仁安羌大捷”及 “東枝大捷”,後來與史迪威因戰術和指揮問題發生沖突,被調回國。人們隻記住了衛立煌、杜聿明、鄭洞國、戴安瀾、孫立人、廖耀湘等名将,卻再一次忽略了他的功勞。

他才是真正的抗戰第一名将,于右任盛贊:行三萬裡程,打二百回仗

雖然回國後的羅卓英,被蔣介石安排去當軍令部次長、東南訓練團教育長等職務,但是他調教出來的軍官,為後來的緬北、滇西大反攻,以及各大戰場的反攻,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他沒有張自忠那麼悲壯,也沒有李宗仁那麼豪情,更沒有孫立人那麼灑脫,他似乎就是站在幕後默默無聞的長者。

有人曾統計過,在八年抗戰時期,以十項重要名額為依據,即集團軍總司令、副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副司令長官、大型會戰總指揮、副總指揮、機關集團軍參與會戰次數、殉國将領、授銜上将、青天白日勳章,這十項名額累計來計算,羅卓英以21次排名第一,接下來是孫連仲的19次,薛嶽等4人的14次,陳誠、王陵基的13次……

他才是真正的抗戰第一名将,于右任盛贊:行三萬裡程,打二百回仗

民國元老于右任曾盛贊羅卓英“行三萬裡程,打二百回仗”,看看羅卓英參與過的戰役,确實如此,單以集團軍總司令的身份參與過的大型會戰,就多達8次,轉戰于全國5個戰區,甚至遠征國外,“行三萬裡程,打二百回仗”,并不誇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