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銀行,數萬名官員遍布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古代沒有銀行,數萬名官員遍布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作者|我方作者張嵚

《朝文社》(原《我們愛曆史》)為頭條号簽約群媒體

字數:2862,閱讀時間:8分鐘

曆史提問

古代沒有銀行,數萬名官員遍布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答: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中國古代寫詩最多的大詩人,即将卸任夔州通判的陸遊動用滿腹才情,給當朝丞相虞允文寫了封“深情告白信”:信中除了描述時年48歲的自己家口多負擔重,兒子年過三十都沒錢結婚的窘境外,還感慨全家“一日祿不繼則不策矣”。也就是說,如果自家的俸祿不能“按時到賬”,這老陸家連鍋都要揭不開了。

雖說說起古代官員,我們的第一反應常是“高官厚祿”,在号稱“優待文官”的南宋,擔任的又是通判(掌管地方水利、農田、糧運)這樣的肥差,陸遊的财政狀況,都能窘迫到這地步,可見對于古代大多數官員來說,俸祿能不能按時到手,确實是樁關乎養家糊口的大事。

古代沒有銀行,數萬名官員遍布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古代曆代王朝版圖廣大,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成千上萬。比如陸遊所在的南宋王朝,别看隻剩殘山剩水,官員數量卻有四萬人之多。這麼數量龐大的官員群體,人人都要按時領工資,粗列下賬目就能把人看到頭大。而且古代沒有銀卡,“轉賬”等操作夢裡都沒有。“發俸祿”這事兒,是個說來簡單其實麻煩,稍有差錯就可能“官不聊生”的大事兒。可在古代經濟科技條件下,這樁大事,又怎麼保證“準時到手”呢?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就要看看,古代官員的俸祿,通常是發什麼?

中國古代貴金屬稀缺,白銀成為法定貨币的曆史也不過四百多年。是以兩千多年封建社會裡,曆代官員的俸祿,内容也通常五花八門:西漢一開始隻發錢,後來也發糧食,東漢确立了“半錢半谷”的制度。晉朝除了發錢發糧,還發米、絹、綿等物件。唐宋元三朝更複雜,除了發錢、米、絹等硬通貨外,還有茶、酒甚至飼料。明朝一開始發祿米,後來用祿米“折鈔”“折絹”,最後改為“折銀”,之後直到清末,主要是發白銀。

古代沒有銀行,數萬名官員遍布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這麼多名目繁多的“俸祿”,怎麼保證準時發到官員手裡呢?一個延續了多個朝代的方式,就是“職田制度”。即官員按照品級劃撥農田,對農田有使用權,農田的部分租稅收益作為發給官員的俸祿。甚至在南北朝北魏年間時,北魏一度根本沒有其他俸祿,官員們都是按照品級配置設定“職田”,縣令可以分到6頃,刺史可以分到15頃,擁有“職田”的官員們,還得每年給國家繳納田賦。

而在唐宋年間時,官員們的“職田”收入,也看上去非常優厚。特别是在宋代,五品級别的地方官,就可以享受十頃職田。但對于更多的基層官員來說,這項福利卻如鏡花水月。宋代如陸遊這種級别的地方官,隻能享受兩頃多的職田,而且一旦在邊遠地區做官,限于農業生産水準,職田收入更是少得可憐,有時幾乎等于沒有,是以陸遊才會在書信裡凄然哀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職田”也被徹底廢除。

除了職田外,古代官員的俸祿,還包括“官俸”“歲祿”等項目,發放方式也各不同。漢朝的“官俸”有“俸錢”“俸米”,都是按月發放。隋朝的“官俸”包括錢、米、絹等物,每年分兩個季度支付。唐朝“官俸”裡的“歲俸”是糧食,是按年發放,“月俸”是錢,按月發放。宋朝的“月俸”除了“基本工資”外,還有“職錢”“料錢”“茶錢”等各種補貼,看上去特别誘人。所有這些“俸祿”,都是官員們從中央或地方的府庫按時領取。

古代沒有銀行,數萬名官員遍布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這裡要說說看上去“俸祿誘人”的宋朝,如果單看高官俸祿,那是真誘人,比如被陸遊“深情表白”的南宋丞相虞允文,每月月俸一百貫錢以上,還有“料錢”400貫,外加各種名目繁多的補貼。但基層的縣令,每月月俸隻有十貫錢,要知道,宋朝皇宮裡的禦膳,一隻螃蟹的價格就在十貫以上。到南宋尤其慘:南宋銅錢稀缺,市場上的銅錢隻有北宋的十分之一,其他都是紙币充數,底層官員工資又沒怎麼漲,日子也就難過。典型如陸遊,基本月光族。

是以,在宋朝做文官,貧病交加絕不是稀罕事。北宋官至國子監直講的學問家石介,去世時家徒四壁,妻兒靠了富弼等好友資助才有了生計。南宋曾官居提刑官的潘良貴,也是“所居僅庇風雨”,“曆史票友”們神往的“大宋豪奢文官”,隻是少數人。諸如“宋朝是文官幸福時代”之類的話,雖然某些“最牛曆史教師”常說,但如果穿越到“鐵血強宋”去說這話,百分百要被打臉。

古代沒有銀行,數萬名官員遍布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至于常被吐槽“官員工資低”的明朝?其工資發放方式和唐宋元一樣,也都是按月發放。明代名臣周忱的一件小事,也說明了明朝官員“領工資”的方法:明朝前期時,江南的官員們往往都是拿着俸貼去南京領取祿米,然後再折換銀兩。這樣不但路程辛苦,而且受米價波動影響,拿到手的錢也常縮水。後來巡撫周忱改革制度,指令官田租戶折銀交租,然後直接給官員兌換,這才“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

至于明朝官員的“到手工資”?明初時是以“石”為機關發放祿米,從九品官員每年可以拿到60石,相當于當時江南一個中等地主家庭的年收入。如果真的都發祿米,在明初其實并不算低。但明朝有“折俸”制度,官員的祿米常被部分“折”成紙鈔、蘇木、胡椒等物,收入也結結實實打折。明朝中後期,官員俸祿該用白銀支付,從一品官員拿到手的“折銀俸”,每年也隻有227兩。單看這個,确實是低。後來的清朝,也沿用了這個“工資制度”。

不過,明朝官員雖然工資出名的低,卻有着很多朝代難以企及的“優免”福利,即可以減免大量賦稅徭役。憑着這個“免役”特權,他們可以大肆侵吞擴張土地。是以諸多表面領着“低工資”的明朝官員,家中不知不覺就良田成片。比如明末大畫家董其昌,作為一名退休官員,他隻用四分之一價錢,就弄到十萬畝良田,這都隻是明代官員裡的普通水準。正是這樣土地高度集中的畸形狀态,引發了要掉明朝命的明末農民大起義。

古代沒有銀行,數萬名官員遍布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清代的俸祿制度基本沿用明朝後期,發放方式也類似。清代的“法定俸祿”裡,即使二品大員,一年俸祿也不過150兩白銀。雍正年間為了“養廉”,又發放養廉銀。但封建制度發展到清代,已經嚴重僵化臃腫,官員們撈錢的門路也極多,是以清朝立國一個多世紀後,上下就陋規叢生。就以官員“非法收入”來說,嘉慶年間時,直隸布政司的一個書吏隻靠做假章,就前後加收了28萬兩白銀,全被幾個衙門的小吏分光……

放在清朝官場上,這還隻是尋常操作:以《道鹹宦海見聞錄》記載,僅一個陝西糧道,每年僅一次“浮收”,就能從老百姓手裡多收六萬兩白銀,幾乎全裝進私人腰包。當地官員的生活,也是格外“幸福”:僅陝西糧道任上,每年給西安将軍就要“三節兩壽禮”,每次白銀八百兩以上,另外逢年過節,各級衙門都有“孝敬”。糧道衙門的飲宴,更是每月都有“大宴”,每天都有小應酬,頓頓“燕窩燒烤各菜”,基本是躺着就有錢拿,坐着有飯吃,當然不白吃,每年進京活動,上下打點也要一萬七千多兩……

跟這一比,先前說的“官員工資水準”,簡直都不算錢。

古代沒有銀行,數萬名官員遍布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這樣的場面,也是鴉片戰争之前,大清官場生态的寫照,所謂官員工資,放一塊都不算事兒。整個大清官場,堪稱進入了最幸福的時代,然後,就要陷入落後挨打的無奈——單看這一幕幕“幸福”就知道,大清挨揍,真不是槍炮的事兒。

一樁古代官員“領工資”的問題,多少衆生相在其中。

參考資料:《生活在清朝的人們》《明代文官俸祿簡析》《中國古代官俸研究》

好書推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