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美國衛生部列入新版“緻癌物清單”,幽門螺旋杆菌究竟該怎麼防?

◎ 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這次要介紹的幽門螺旋杆菌,想必已經是大家的“老熟人”了。而近日,這位“老熟人”也被美國列入為緻癌名單。

近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釋出了第15版緻癌物報告,其中新增了8種緻癌物。包括幽門螺旋杆菌慢性感染被列為明确緻癌物、三氧化二銻被列為合理懷疑的緻癌物,以及6種自來水消毒後的鹵代乙酸副産物被認為具有緻畸、緻癌副作用。

被美國衛生部列入新版“緻癌物清單”,幽門螺旋杆菌究竟該怎麼防?

幽門螺旋杆菌,到底有多普遍?

作為一種特殊的細菌,幽門螺旋杆菌幾乎普遍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根據《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率與不同環境因素相關性的調查研究》報道,幽門螺旋杆菌感染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在全球自然細菌感染中超過50%。其中開發中國家感染率超過發達國家。根據2001-2014全國幽門螺旋杆菌調查顯示,我國的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率在40%-90%之間,平均為59%,這就意味着:每5個人中,就有3人感染幽門螺旋杆菌。

幽門螺旋杆菌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這種細菌會“定值”在人體胃部,就是會在胃部長期定居,以及不斷生長、繁殖後代,它需要依賴于人體不斷提供的營養物質,同時又會産生影響,比如導緻感染。

幽門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預測疾病發展情況就是胃癌。胃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我國,每年大約有16萬人死于胃癌。

感染幽門螺旋杆菌會有哪些症狀?

幽門螺旋杆菌感染是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臨床研究發現95%的十二指腸潰瘍,70%的胃潰瘍與幽門螺旋杆菌感染有關,幽門螺旋杆菌感染增加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發生率超過20%。在感染幽門螺旋杆菌時會有哪些症狀呢?

早期的幽門螺旋杆菌感染會出現消化不良,如早飽、漲肚、嗳氣、大便不成形、解不幹淨、不規律以及口腔異味等症狀。

另外,經常感到饑餓、流口水,在排除甲亢、中風等問題後,可以考慮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杆菌。

再嚴重的情況就會出現胃部疼痛、脹痛,身體突然消瘦、貧血等,有時發生嗳氣、反酸、惡心、嘔吐的症狀。對于幽門螺旋杆菌也不要過于恐慌,但日常還是要多留意,一旦發現身體出現不适的症狀,應及時到正規就醫。

日常如何早期預防幽門螺旋杆菌?

幽門螺旋杆菌傳染途徑主要是通過口-口、糞-口等方式傳播,想要早期預防,遠離幽門螺旋杆菌,應該做到這些好習慣。

首先盡量少吃生食和刺激性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進而為幽門螺旋杆菌的入侵創造條件。另外要做好個人衛生,飯前便後勤洗手,口腔衛生也要注意,早晚勤刷牙,牙刷最好每3個月更換一次。

有一點要特别注意的是,杜絕口對口喂食:有些老人喜歡含一下食物喂孩子,這是非常容易傳染的途徑之一。共餐是幽門螺旋杆菌的一個傳染方式,中國人喜歡聚餐,家庭聚餐、工作聚餐,甚至參加喜宴等在日常生活都少不了,在這聚餐過程中,其實是非常容易感染幽門螺旋杆菌的,往往一人感染,就有可能引起全家被傳染。如果需要外出就餐,盡量選擇用餐環境衛生較好的餐廳,吃飯時最好使用公筷,這樣能夠減少傳染的幾率。若條件允許的話,不僅在外就餐使用公筷,在家也同樣建議使用公筷或采用分餐制。

中華醫學會幽門螺旋杆菌學組組長、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内科主任呂農華認為,徹底消滅幽門螺旋杆菌并非難事,隻要規範治療,90%的細菌感染者經過1~2周治療後,體内的幽門螺旋杆菌往往能被消滅殆盡。呂農華建議,應當進行全民普查,至少應該對接受過胃部手術、有過胃病、或親屬中有過胃癌的人進行幽門螺旋杆菌的檢查,并對感染者進行殺菌治療,這樣有望控制胃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