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初一女生曝光真實寄宿生活,字字戳心!白岩松:打死我也不讓孩子住宿!

1930年美國教育學家斯基爾斯曾做過這麼一個實驗:将2名智商低于50的孤兒,轉移交給智力輕度落後的婦女來撫養。6個月後,他們的智商檢測發現,分别達到了77和87;2年後,他們的智商檢測發現,分别達到了95和93,幾乎與正常孩子無異。

對此,研究人員給出的解釋是:2名孤兒得到了像母親那樣的照顧。

即使這個婦女的智力輕度落後,但也絲毫沒有對孩子造成什麼負面影響。反而因為孩子感受到了愛和關懷,他們的智商在穩步上升。

可見,父母在身邊對于孩子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說“再苦也不會把自己的孩子放到寄宿學校”不僅明确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而且還充分的揭露了寄宿學校對學生的危害究竟有多大,雖然觀點很犀,但是也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

初一女生曝光真實寄宿生活,字字戳心!白岩松:打死我也不讓孩子住宿!

同樣持這一觀點的尹建莉老師更是直言:

初一女生曝光真實寄宿生活,字字戳心!白岩松:打死我也不讓孩子住宿!

一隻母雞不會把小雞托付給别的母雞照料,一頭母豬也不會把任何一頭小豬托付給别的母豬。

動物都知道這一點,人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犯糊塗。

01

家永遠是最好的學校

父母永遠是最好的老師

孩子在正在成長的過程中,除過日常的學習生活和衣食住行之外,更需要注重的是,孩子們的感情生活和成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在寄宿制學校中會培養自己獨立自主的一部分,但是相對應的,孩子與家長的相處時間也變得更短。

在正處在發育時期和孩子們情感啟蒙的時期,家長們對孩子的情感啟發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時期對孩子的教育和交心類型的溝通是未來在孩子們步入青春期或者叛逆期最好的基礎。

不少網友在回憶起上學時期住宿的情境,提到最多的就是“想家”、“與父母溝通越來越少”、“與父母不親密”、“過于獨立”......

初一女生曝光真實寄宿生活,字字戳心!白岩松:打死我也不讓孩子住宿!

曾經,有一位名叫李珊珊的初一學生,寫了一篇寄宿體驗的作文《那夜無眠》,令她的國文老師感慨而又心疼。

我想大家看完後,大概就會懂得為什麼不太建議孩子寄宿了。

步入國中,開始住宿,産生了以前從沒有過的想家的情緒,便有了那夜的無眠。

那晚,晚自習早早地結束了。回到宿舍,準備好洗漱用品,走到水房,排隊,洗臉,刷牙,走回寝室。早早的,初一的學生就熄燈休息了。

躺在床上,靜靜地望着上鋪的鋪闆,毫無睡意。想家,想父親,想母親。不行,得好好休息,明天還要上課——我告誡自己,便使勁兒閉上眼睛,想要跟在家裡一樣,慢慢地自然進入夢鄉。但腦海中卻清晰地浮現出了一個我最熟悉的地方——家,那個簡單卻溫馨的小屋。

此刻,家中應該已經沒有燈光了吧?爸爸媽媽應該都睡着了吧?我們房間,應該被媽媽打掃得幹幹淨淨吧?床上,應該放着疊得整整齊齊的被子,還有一個可愛的海豚玩具,床頭可能還擺上了我喜歡的書,書桌上應該……想着,想着,一顆淚珠滑過臉龐,滴在我的枕頭上,枕頭濕了一點兒。

我坐了起來,看窗外,是朦胧的黑夜,白天熱鬧的校園裡一片寂靜,幾顆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他們也沒有睡着嗎?還是特意留下來陪伴我呢?

我靠牆坐着,下意識地看了看表,實則烏黑一片,什麼也看不清。随手摸到了一本書,胡亂地翻着,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落在書上。擡手擦擦眼淚,我好像看到了,媽媽?沒錯,是媽媽!

媽媽正坐在窗前,看着夜空中正眨着眼的星星出神,她也一定是在想我吧。我不知是自言自語還是在對星星說,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媽媽!媽媽!一下子,種種回憶湧上心頭媽媽的唠叨,媽媽的呵斥,媽媽的表揚,媽媽的懷抱,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我抱着腿,低着頭,任憑淚水湧出,默默地想着爸爸媽媽。一點,兩點,五點……就這樣,天亮了。

無眠伴我度過了一夜,爸爸媽媽也陪着我度過了一夜。

看見這樣悲傷又凄涼的文字後,你還忍心讓孩子寄宿學校嗎?

02

最好的營養品是親情

最出色的學校是家庭

在《少年說》的舞台上,一個初二女孩分享了自己的寄宿故事,簡直讓人心疼。

因為父母工作太忙,自己從小就過着寄宿生活。别人都有爸爸媽媽接送放學,而自己隻能獨自地面對一個個沒有父母陪伴的夜晚。

平時周末難得回家一次,看不到媽媽一眼。即使是寒暑假在家,也是如此。

孩子上節目深情喊話,媽媽仍然缺席。為此,孩子直言自己就像是孤兒院的孩子。

是啊,把孩子送進寄宿學校,必然少了親子相處的機會。

每當孩子遇到問題,都無法及時找家長傾訴,長久之下,孩子便很難感受到父母之愛,漸漸和父母疏遠起來,越發冷淡、沉默、孤僻。

事實上,過早寄宿,割斷了孩子的情感關系,孩子成年後會産生很多心理問題。

孩子 12 歲以前,是孩子人格塑造的“黃金期”,家長不在身邊就錯過了。

03

這6種情況,建議不要住校

▼ 有精力輔導孩子的家庭

如果父親或者母親畢業于名牌大學,輔導國中孩子的功課還是綽綽有餘的。

這樣家庭的孩子,底子肯定差不到哪裡去。

如果讓孩子走讀,家長完全有能力輔導孩子功課,甚至為孩子開小竈加加課。

▼ 氛圍和諧有愛的家庭

如果父母二人關系和諧,二人之中又有一人有穩定的時間,且願意把教育孩子放在第一位,願意犧牲大量時間陪伴孩子,那麼這種家庭的孩子,過早住校,實在可惜。

反之,父母都忙于工作,父母感情不和,父母和孩子關系緊張,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住校。家人平時保持一段距離,反而有利于周末和平相處。

▼ 如果不是名校,不建議孩子過早住校

連985高校大學宿舍和二本院校大學宿舍的學習氛圍都能千差萬别,更别提初、高中重點校和非重點校之前的差别了。

如果你對孩子的期望值較高,如果你的孩子是個想好好努力學習的孩子,如果孩子高中上的是普通學校,能不住校,就盡量不要讓他住校。

▼ 酷愛讀書的孩子

如果孩子住校,基本上剝奪了大量閱讀的可能性。

住校生要麼在宿舍統一晚自習,要麼在教室自習,但孩子很難可以自由看課外書。

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巴不得孩子們不要看所謂的“閑書”,最好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刷題中。

中考和聯考隻是漫漫人生的一站地,而少時讀過的書,書中接觸的人和事,将會構成你青春乃至整個人生的基底。

過早用刷題替代閱讀,會讓孩子後勁不足。

▼ 學習習慣好、自制力強、主動性強的孩子

住校的一個好處是,可以營造濃郁的競争和學習氛圍。

可是,如果自家孩子學習主動性強,學習習慣又好,完全不用老師趕着學,去住校又有多大意義呢?

反之,居家學習,可以擁有更高的自我支配機會。

你想預習明天的功課也行,你想預習下個月的課程也可以。你想學課本知識可以,你想看課外書也行,你想看大學專業課課本都行。

而在學校,制定計劃的自由性大為削弱,對于主動性強的學霸來說,确實頗有幾分“陪太子讀書”的意味。

▼ 獨立性不強的孩子

住校離開了父母,也許有一些同學會感到不适應。

這确實不能怪孩子,因為别說是國中生,哪怕是高中生甚至大學生,進入新的環境,可能都需要長時間的适應。

之前比較黏父母的孩子,住校後隻能一周或兩周見父母一面,心裡難受是正常的,想家也是正常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青春期内,孩子會遭遇到更多的情緒波動和成長煩惱。父母的陪伴,特别是面對面交談,就顯得格外重要。

04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

莫待無花空折枝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反對讓孩子上寄宿制學校,他認為孩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使家庭倫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壞。

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彌補寄宿生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他說,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設定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養智慧的途徑。

孩子對父母的需求不僅僅是純粹的“養”,陪伴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如蔡康永所說“人與人之間,是有一個情感賬戶的,每次讓對方開心,存款就多一點,每次讓對方難過,存款就少一些。”

父母隻有在孩子的童年,給予他足夠多的陪伴,往情感賬戶裡不斷儲蓄,才能在未來遇到親子沖突的時候,适當支取。

最後,孩子真正屬于父母的時間隻有十幾年。

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錯過了生命中許多美妙的時刻。

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最後,希望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就讀适合自己的學校,享受風華正茂的青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