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先鋒丨伊斯雷爾 愛潑斯坦:傾盡一生書寫中國故事

《黨建》雜志社 中國傳媒大學聯合出品

1951年,伊斯雷爾 愛潑斯坦夫婦收到邀請,希望他們回到中國參與新中國的建設。兩人聞訊後,即刻動身,輾轉從美國取道波蘭,經過49天的海上颠簸,終于抵達天津港。直到2005年去世,愛潑斯坦再未離開過中國的土地。

愛潑斯坦,1915年4月20日出生于波蘭,1917年随父母移居中國,從此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16歲時,他從英文報紙《京津泰晤士報》《北平時事日報》起步,開始了新聞記者的生涯。

上海、南京、武漢、廣州……1937年到1938年間,愛潑斯坦在中國各地采訪,目睹了這些城市被日軍轟炸淪陷的殘酷景象。日軍的暴行讓他受到強烈沖擊,也讓他愈發堅定地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

1938年4月,愛潑斯坦赴前線采訪台兒莊戰役。中國軍民不屈不撓的抗争精神,讓他倍感振奮。他激動地寫道:“台兒莊大捷是值得紀念的……它大大鼓舞了全中國和全世界的人民,使他們相信中國和中國人民有決心戰鬥下去,并有能力取得勝利。”

兩年的采訪經曆為愛潑斯坦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1939年,他的首部著作《人民之戰》在倫敦出版,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人民抗戰初期的成績。埃德加 斯諾對該書贊譽有加,稱其是“極為出色的戰時新聞作品”。

1944年,愛潑斯坦深入延安及晉西北地區進行了長達7周的采訪。他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産黨上司人深入交流,并參觀了南泥灣等地,近距離觀察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生産生活狀态。當地群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讓他深信“延安是中國未來的縮影”。此次采訪後,愛潑斯坦陸續寫就了30多篇報道,在《紐約時報》等媒體發表,引起極大的反響。

抗日戰争後期,愛潑斯坦曾短暫前往美國。在那裡,他先後出版了《中國未完成的革命》《中國勞工劄記》等著作,力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抗戰特别是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人民軍隊對世界反法西斯鬥争作出的重大貢獻。

再次回到中國後,愛潑斯坦于1957年正式加入中國國籍,并在196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此後,他緻力于書寫中國的發展變遷,參與翻譯《毛澤東選集》等黨的重要文獻,參與創辦了英文雜志《中國建設》(現名為《今日中國》),還用近30年時間采訪撰寫了《西藏的變遷》一書。

愛潑斯坦為書寫中國故事傾盡一生,他的夫人黃浣碧說:“艾培(愛潑斯坦的中文名)最讓我敬佩的,就是他一心為中國。”

“我愛中國、愛中國人民,中國就是我的家,是這種愛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病逝前一年,愛潑斯坦完成了《見證中國——愛潑斯坦回憶錄》一書,在書中,他對自己的一生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作者:孫進軍,稿件根據人民網、光明網相關報道整理)

來源:黨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