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整編旅”編制出現,造成旅長和師長職銜相同,但這是屬于唯一的特例

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之前介紹過民國軍隊30年代初“甲種師”的編制,即甲種師轄三旅六團、乙種師轄兩旅四團、丙種師無旅級編制直轄三團,顯而易見,旅是師的下屬機關。不過軍迷對這兩個編制關系容易産生混淆的原因,主要出現在1946年的“整編旅”番号問題上,倒是可以認真捋一捋。

“整編旅”編制出現,造成旅長和師長職銜相同,但這是屬于唯一的特例

“旅”級作戰機關源自清末軍制的“協”,其實原本就是“小師”的意思,按照清廷關于“全國劃分36鎮”的新軍建設方案,開始組建每鎮(後來的師)12500人的新式軍隊,每鎮下轄兩“步協”,指揮官稱為“協統”。但是由于各省情況和财力的不同,最終隻編成了26個鎮和16個“混成協”,也就是建有52個普通“步協”和16個混合編成的“混成協”。

所謂“步協”就是單一兵種的部隊,比較類似于二戰日軍的“步兵旅團”,而“混成協”則是諸兵種合成、規模比步協稍大而明顯小于鎮的編制,也類似于日軍早期的“混成旅團”(注意不同于獨立混成旅團,要專業點)。到1912年民國時期,袁世凱下令将鎮、協分别改稱“師、旅”,于是旅級番号就正式出現了,當然也就包括了步兵旅和混成旅兩大類型。

“整編旅”編制出現,造成旅長和師長職銜相同,但這是屬于唯一的特例

是以北洋軍的最主要的戰役機關,就是師和旅兩級,步兵旅屬于各師的作戰序列,混成旅一般直接隸屬于師以上級别的司令部。比如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部隊,就曾經下轄兩個正規番号師(師再轄步兵旅),以及自己擴建的一堆混合旅,這些混成旅直接受奉軍總司令部指揮,戰時則編入各軍(奉軍有時也稱為軍團)。

是以步兵旅長是師長的直接下級,而混成旅長級别比師長略低,但沒有直接隸屬關系,這就是民國初期師長和旅長的職務差别。國民革命軍北伐之初,軍制效仿蘇聯的“三三制”,即軍轄三師、師轄三團,其它七個軍都不設旅級建制,隻有桂系第七軍直接下轄了八個旅,顯然,桂軍各旅長的官職,要低于其它各軍的師長,可以了解為“副師級”。

“整編旅”編制出現,造成旅長和師長職銜相同,但這是屬于唯一的特例

但是随着北伐取得不斷勝利,到了軍隊快速膨脹時期,為了增加師級的編制和人員,“旅”的番号又冒出來了,即開篇所述。然後也弄出了一些獨立旅、攻城旅、炮兵旅、騎兵旅的建制,但是換湯不換藥,各師所轄的步兵旅,旅長一定是師長的部下,軍銜多為少将或者上校,而師長的基準軍銜則是陸軍中将。

而獨立旅和特種兵旅,則直接歸屬于軍級或者更高一級的司令部指揮,這類旅長的軍銜多為上校了(當然也有少将),官職其實比步兵旅長還略低。比如張靈甫投奔51師後,先任上校師附,然後平調第305團團長 ,後來才晉升師屬第153旅少将旅長,而師長王耀武已然是中将的職務軍銜。李天霞也曾經擔任少将副師長兼旅長,是以“副師”和“正旅”級别接近。

“整編旅”編制出現,造成旅長和師長職銜相同,但這是屬于唯一的特例

1939年起各步兵師取消旅級建制,變成了師轄三團或者四團,步兵旅長一職就不存在了(一些獨立旅和特種兵旅還在),而團長基準軍銜為上校,這就拉開級别差距了。抗日戰争勝利以後的1946年,蔣軍為掩人耳目進行“整編”,在參與整編的部隊中,原來的步兵師縮編為“整編旅”,原來的師長也就改稱旅長,但是這個旅長的級别和軍銜, 跟沒有參與整編的部隊之師長,是完全對等的。

比如整編第74師的整編第58旅,旅長盧醒就是少将銜,因為人家之前就是步兵第58師的師長;而在東北沒有進行整編的第52軍第25師,師長李正誼也是少将,跟整編旅長盧醒的級别和軍銜,是100%相同的。當然,這是特殊時期的産物,到1948年6月整編旅番号統一恢複成“師”時,這個混亂的情況就不存在了,隻有少将師長,不再有少将整編旅長。

“整編旅”編制出現,造成旅長和師長職銜相同,但這是屬于唯一的特例

我軍在抗日戰争勝利之初,各野戰軍既有師級建制、也有旅級建制,比如山東野戰軍就是師,華中野戰軍就是旅,較真的話,師長的職務和所轄兵力,仍然要大于旅長,比如著名的山野第8師。及至山野和華中野戰軍合并後,才在縱隊以下統一改稱為“師”,1948年11月全軍統一序列番号時,各野戰軍則全部不再有旅級建制,形成了野司、兵團、軍、師、團的指揮序列,旅級建制被取消。

前些年實施師改旅,人員和編制都有所縮小,旅長基本為大校銜(也有少量上校的),但是軍隊級别體系沒有改變,旅長仍然是“副師級”。

“整編旅”編制出現,造成旅長和師長職銜相同,但這是屬于唯一的特例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