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1941年,有一人在台上激情的演講,台下的新四軍戰士認真地聽着,時不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此人站在台上,精彩的發言加上手勢,征服了新四軍戰士,為他的魅力所折服。

這不是普通的發言,而是一場戰争動員。當此人說道:“

如果我們有100發子彈,要用99發射向敵人,最後一發留給自己,決不當俘虜!

台下的新四軍戰士群情激憤,一個個熱血沸騰,仿佛就要和敵人面對面搏鬥。

站在台上發言的這個人正是新四軍政治部主任——

袁國平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在這次發言後不久,他們遭遇了一場伏擊,袁國平履行了他的誓言,在最後一刻扣動扳機自殺……

這其中都發生了什麼?

(一)投筆從戎

1906年5月26日,袁國平出生于湖南省邵東縣。家裡貧困,父親以務農為業,平時還給人彈棉花。

6歲的時候,家裡将他送進了私塾,他非常好學。10歲考進了寶慶循程國小,在校的成績一直很優異。

他不僅成績優異,而且還很熱心。當時有一位同學家裡實在是困難,交不起學費。他向學校建議為那個同學申請半工半讀,課餘時間為學校擦擦課桌以及做些雜事,學校準許了。是以,那位同學才得以支撐到畢業。

雖然他幫得了别人,卻幫不了自己。他家裡一樣很貧困,雪上加霜的是,讀國小時,他的父親去世了。他不得不辍學在家,幫着哥哥彈棉花維持家裡開支。

1922年,湖南省第一師範來到了寶慶(今邵陽市),在此地招收四名公費師範生。袁國平前往報考,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湖南第一師範。

在第一師範,他受到了

徐特立、田漢

等老師的悉心指導,并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展了學生運動,被選為一師學生代表,當選為湖南省學聯執行委員。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徐特立

袁國平從小就很喜歡文學,進入第一師範後,還成為了文學研究會的會員。田漢是當時的國文教員,對他很是稱贊。後來田漢去了上海,在那從事革命文藝活動。

1925年1月,他從第一師範畢業,田漢邀請他前往上海參加南國社的工作。後來南國社被查封了,他決定投筆從戎。

1925年10月,恰好黃埔軍校來到了上海招生,袁國平當即報考,随後就被錄取,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第三大隊學習。同年年底,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26年7月,國民政府誓師北伐,他配置設定到第四軍任宣傳隊隊長,他逐漸顯示了他那過人的宣傳水準以及文字功底。

1926年9月,英國軍艦在四川萬縣随意炮轟居民,造成居民死傷上千人,民房更是損毀頗多。國人對此義憤填膺,袁國平深夜寫出了一部話劇

《萬縣血》

。揭露英國屠殺國人的罪行,并号召國人一起反抗。

後來

蔣介石、汪精衛

相繼叛變革命,袁國平參加南昌起義,後來跟随葉挺部隊南下廣東。12月,參加了

張太雷、葉劍英、葉挺

等上司的廣州起義,他負責接待來廣州參加起義的人員。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葉挺

廣州起義失敗後,他與

彭湃

上司的東江農民武裝會合。協助澎湃在東江開展土地革命,建立東江革命根據地。可是,國民黨派遣重軍進行圍剿,紅軍受到很大損失,被迫撤離。

1930年6月,紅3軍團成立,

彭德懷

任總指揮,

滕代遠

任政治委員,

鄧萍

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紅八軍政委。

7月27日,紅三軍團攻占長沙,袁國平立即接管報社,出版

《紅軍日報》

。撰寫文章、刊登有關土地、共産黨綱領的檔案,發表一系列文告,在長沙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宣傳了紅軍的政策。

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他帶領政治部從業人員大力宣傳紅軍的事迹、政策,讓老百姓明白我們是怎樣的軍隊。短短幾天,就有8000多人參加紅軍,還募集了軍饷40多萬銀元。

此後,紅三軍團與紅一軍團成立紅一方面軍,他又擔任一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在幾次反圍剿中,紅軍多次戰勝敵人,政治工作開展得好是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他不斷總結政治經驗,得出了不少的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在紅軍的報刊上發表了很多的文章介紹這些經驗。

陳毅

都曾經說:“

袁國平是一個好的宣傳鼓動者,有才幹。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二)毛主席舉薦到新四軍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開始戰略轉移。他在艱難的環境中仍然不斷加強政治工作,讓部隊得以克服困難前進。

當紅軍來到遵義後,召開了遵義會議,紅軍有了新的三人指揮團。局面煥然一新,值得開心。可是袁國平此時卻因為長久以來的勞累,病倒了。他感染了傷寒,當時這可不是小病,弄不好會要命的。

紅軍長征途中缺少藥品,袁國平在這樣的情況下硬是咬牙忍了過來。在過雪山時,袁國平因為是重要的上司,又是大病初愈,組織上給他配置設定了一匹馬。可是他自己沒有騎,而是将馬給受了槍傷的

唐亮

在建國後,唐亮被授予上将軍銜,回憶這一段往事時,他曾說道:“

當初要不是袁主任把馬讓給我,我隻怕早就留在雪山上了,哪裡還有現在的我?隻可惜他犧牲得太早,看不到新中國了。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唐亮上将

紅軍到達陝北後,袁國平在紅軍學校擔任政委。經常深入基層,幫助戰士們解決問題;編寫教材,制定大綱;給學員授課,深得大家喜愛。

1937年7月,抗日戰争全面爆發,紅軍學校的學員都開始奔赴到前線。袁國平被要求留在根據地,在戰士們、百姓、各方面人士中間宣傳國共合作抗戰的政策。

因為在當時的紅軍戰士心中,跟國民黨打了那麼多年,殺害了那麼多我們的同志。突然要在一起合作抗日,以後是自己人,這讓很多的紅軍戰士一下都适應不了。

而當時的百姓,對紅軍還有國民黨軍隊抗日也了解得比較少。同時還要宣傳百姓加入到抗日的陣營中來,了解我們的政策。對于和國民黨的聯合,我黨也要溝通、協商,注意對國民黨人員的統戰工作。

前面戰争打得火熱,袁國平在後方可就坐不住了。你想,任何一個軍人都想上戰場,在後面雖然也是工作,可是畢竟滋味不好受。對于袁國平來說更是如此,他太想上戰場了。

他在一次給侄子的信中寫道:“

我以前習慣了戰場生活,突然在後方很不适應。我正在請求黨中央派我到前線去,我願意為民族解放,奪取勝利而戰鬥,死而無憾。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這時,一個機會來了,他就要如願了。

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後,雙方達成了協定。原來南方八省紅軍遊擊隊改編成新四軍,由

任軍長,

項英

任副軍長。在當時紅軍主力長征後,項英、陳毅留在蘇區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争。

如今他們開始從深山之中走出來奔赴抗日前線,遊擊隊改編成新四軍。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也定在了南昌的陸象山路,軍部的各個人員開始到位,各處、各科逐漸建立。

各級的上司都基本到位了,但是有一個人選一直沒有落實下來,那就是政治部主任的人選。這可把項英急壞了,不斷地發電報向黨中央催促,希望能夠趕緊安排人選。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毛主席

對于這一人選一直在考慮,要知道政治部主任這一職位是很關鍵的。當年

周恩來

在黃埔軍校任職時,擔任的就是這一職位。八一建軍後,我黨對于這一職位更是非常看重,黨指揮槍的原則主要就是靠政治部去落實。

毛主席對于這一人選思量了很久,在幾個候選人當中反複斟酌。項英等得着急了,直接點名跟黨中央說要

羅瑞卿

譚政

。不得不說,項英的眼光很毒辣啊!

這兩個人在政治工作領域都幹了很多年,經驗豐富。羅瑞卿1936年還跟随周恩來一起處理過西安事變,可以說能力出衆。而譚政也多次擔任過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一職,對于政治工作那也是得心應手。

但是,毛主席沒有選這兩個人,而是選了袁國平。

毛主席在給項英回電中說道:“

中央決定派袁國平為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政治開展,經驗亦多。

毛主席對袁國平任職新四軍政治部主任是有過多重考慮的,根據上文對袁國平的介紹,我們也都明白這個人的能力很大。袁國平離開延安前,毛主席專門找他談話,對他前往新四軍的工作提出了很多的指導意見。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三)出色的完成工作

1938年4月26日,袁國平到達安徽岩寺新四軍軍部,正式就任政治部主任。

新四軍之前是留守蘇區的紅軍,但是也遭到重創,人數銳減,還有一些是各地的遊擊隊。可想而知,這樣臨時組建的隊伍政治工作開展的難度。

在當時,新四軍幾乎沒有政治機構,一切的工作都要從頭做起。袁國平對于這樣的局面完全沒有灰心喪氣,而是腳踏實地地做起。

他不斷健全政治制度,規定團以上要有政治機關,設黨代表或政委,連裡要設指導員,班排要設政治戰士。對于這些人選,袁國平從各地挑選了一批人到新四軍工作。有以前參加長征、遊擊戰争的老戰士,也有從事地下工作的同志,還有組織群衆運動的同志。

總之,要利用人才,重視他來自何處,又重視要有工作經驗,經得起考驗。袁國平還在新四軍建立了教導營,以此為基礎,又建立了教導總隊。

在一次誓師動員大會上,袁國平的精彩發言,給在場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位在場的老戰士曾說:“

以前聽了好多發言、報告,但是從沒有聽到像袁主任這樣的發言,袁主任的口才很好,聲音洪亮,很有煽動性,聽起來特别受鼓舞。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袁國平任職期間,正是抗戰最艱難的時刻,國軍在各個戰場敗退,大半個中國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戰争進入了僵持階段。

因為日軍的推進速度非常快,往往人員、物資還沒撤離,他們就已經到附近了。是以,很多的物資都來不及轉移,就落入了日本人的手裡。這就導緻新四軍的物資非常緊缺,畢竟新四軍不像國民黨軍隊,物資經常都有供應。

我們沒有足夠的物資,國民黨軍隊抵抗也節節退卻,各大城市都被日軍占領……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對抗戰勝利感到前景渺茫,不知道出路在哪裡。

但是袁國平沒有這樣想,他上任後,就前往江蘇和安徽一帶的淪陷區進行考察。在淪陷區他看到很多人雖然遺失了家園,但是都忍着一口氣,都巴不得趕緊趕走日本人。

是以,他認為雖然日本人能夠在短期内取得勝利,但是民心還在,隻要不投降,堅持打下去,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他堅信,勝利終究是屬于我們的。

帶着這樣的信念,袁國平為了激勵大家的戰鬥熱情,每到一處地方總會開動員大會。他以他在淪陷區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訴大家堅持下去,勝利将屬于中國。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戰士們以及百姓聽了他的演講,對革命都重新燃起了希望,對将來的戰争也充滿了信心。對于袁國平的鼓動能力,一些老一輩的革命家在聽過之後都曾有所誇贊。

為了更好的宣傳,擴大宣傳的力度,袁國平還組建了一支200多人戰地服務團。

袁國平評價戰地服務團時曾說:“

他們中間很多人都多才多藝,他們利用自己的才能,下到各個部隊、群衆中、醫院去演出,得到了大家的一緻好評。他們的存在,對于提高部隊的整體素質,振奮人心起了重要的作用。

戰地服務團創作了很多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反映現實,突出了為戰争服務的特點,袁國平還主持并參與了新四軍軍歌的創作。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袁國平對于黨的作風建設還非常看重,他不斷強調部隊要緊緊依靠群衆。有一次在基層檢查時,他發現有一個幹部生活很奢侈,有鋪張浪費的現象。袁國平嚴肅批評了那位幹部,将他撤職了。

在袁國平的上司下,新四軍的政治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進展順利,為新四軍的宣傳以及壯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四)皖南事變

盡管蔣介石和我黨再次合作,可是他心裡一直還是想消滅我軍。他的想法就是:

把八路軍和新四軍推到抗日前線,借助日本人的手消滅我軍。

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我軍的實力卻不斷壯大,在群眾中間的形象也越來越好。

這可就氣壞了蔣介石,想的就是找到機會消滅我軍。更何況,當時新四軍主要活躍在江蘇、安徽一帶,打擊這一帶的日軍。

這本來是一支援軍,可是在蔣介石的眼中,這就是一個“

威脅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蔣介石一直都想消滅附近的新四軍,好讓他高枕無憂。

1940年,因為八路軍在華北一次次打擊日軍,發動了百團大戰,給日軍造成了極大地打擊。這就迫使日軍将進攻的重點轉移到了華北,而這,蔣介石就看到了機會。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1940年春天,蔣介石以各種借口給新四軍施加了壓力,暗地裡不斷調兵遣将準備包圍新四軍。新四軍對這一舉動進行了強烈抵制,袁國平與國民黨進行了洽談。

但是,國民黨軍對此并不理會,雙方未能達成協定。

1940年10月,蔣介石發出電報,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的時間内撤到黃河以北。同時,讓

顧祝同、上官雲相

部署好十多萬軍隊,準備圍剿新四軍。

新四軍迫不得已開始轉移,部隊9000多人1941年1月4日正式開撥,1月5日,部隊到達茂林地區。

1月6日,新四軍行至泾縣境内的丕嶺一帶時,遭到了國民黨軍上官雲相指揮的七個師8萬餘人的包圍襲擊。新四軍倉猝應戰,寡不敵衆,被迫分散突圍。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皖南事變宣告爆發。

1月14日,葉挺下山與國民黨軍隊談判,遭到扣押。在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日深夜,項英、袁國平等分别帶隊突圍。在後來的突圍中,項英、

周子昆

被叛徒殺害。

而袁國平當晚率隊突圍的過程中,身上中了好幾槍,躺在草叢中,一度昏迷過去。幸好他被後來趕到此處的軍部衛士連副連長

李甫

發現,當戰士們發現他時,他已經渾身都是血迹,也走不了路。

袁國平在恍惚中聽到戰士們叫他,他忍着身上的疼痛,對李甫說道:“

李甫,剩下的戰士們每一條生命都很寶貴,他們都是革命的種子,趕快突圍出去,不要管我了,我走不了了。

戰士們見袁主任這樣說,心裡都很是難過,有幾個戰士眼淚都流了下來。盡管袁國平這樣說,可是作為他們敬愛的主任,生死與共的患難戰友,他們又怎麼可能丢下他。

戰士們用樹枝、藤條做成了一個擔架,将袁國平放在上面,擡起來就走。在天快要蒙蒙亮時,他們到達了江邊的一個渡口。

在他們過河的時候,國民黨兵發現了他們,頓時間,子彈像雨點一樣打在了他們的身上。不少的戰士被擊中落入河中,擡擔架的戰士也倒下去了。袁國平落入了水中,戰士們把他又救起來擡着走。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在到達河對岸後,他們找了一個隐蔽的地方休整。這個時候,原本100多人的隊伍隻剩下了三四十人。袁國平本就受了槍傷,在渡河時又受到了傷害,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

戰士們将他擡到一處地方,喊了半天,他終于從昏迷中醒了過來。他掙紮着拿出了一本筆記本和7塊大洋,對李甫說道:“

趕緊帶着戰士們……突圍,能出去一個算一個,不然……都出不去。

對着那七塊大洋,袁國平說道:“

這是我的黨費,記得替我轉交。

”大家見到袁國平這個樣子,一個個都哭了。

袁國平明白是因為自己,是以戰士們才沒有抛下自己突圍。他為有這樣忠誠的戰士而驕傲,可是因為自己,剛過河的時候已經犧牲了不少的戰士。如果繼續帶着自己,戰士們隻怕還會犧牲。

袁國平做出了一個決定。

他趁着戰士們不注意,悄悄拿出了自己的配槍,對着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一聲槍響讓戰士們都震驚了,戰士們看着倒下的袁國平,一下還沒反應過來,一兩秒之後,戰士們才沖過去抱着袁國平失聲痛哭。

戰士們怎麼也沒想到,敬愛的政治部主任為了讓戰士們突圍竟然選擇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他們的耳邊,仿佛又響起了不久前袁國平在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我們新四軍就像是一條龍,如今困在池塘,出去了就活了,将會使敵人聞風喪膽。現在國民黨對我們圍堵,我們一定可以沖出去。

袁國平履行了他的誓言:

一百發子彈,九十九顆殺傷敵人,一顆留給了自己。

袁國平犧牲後,戰士們對袁國平的遺體做了安排。他們找到了附近的一個老農,請他将袁國平的遺體保護好。這個老人本就對新四軍很擁戴,于是滿口答應了下來。

這個老人為了不讓發現,把袁國平的遺體埋在了自家的祖墳裡,連自己的妻子都沒有告訴。後來國民黨在這一帶尋找袁國平的遺體,盡管面對國民黨非常高額的賞金,這個老人始終沒有透露半個字。

一直到臨終前,這個老人才說出了這個秘密,并且讓她也保守秘密,直到新四軍回來。

建國後,這位老太太才向當地政府說明了這個情況,經過一番考證,确認了這就是袁國平的遺體。1955年,袁國平的遺體由安徽泾縣茂林遷至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

1941年皖南事變,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舉槍自盡,建國後遺體才被找到

袁國平的一生都在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而努力,正是因為有一群這樣的人,才迎來了新中國。

他那大公無私,舍生忘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本文由強哥陪你說曆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