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前言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圖 宋慶齡

1981年5月29日,為革命奔波一生的宋慶齡因病去世,遵照她本人的遺願,葬禮選在她的故鄉上海舉行,并拒絕了與丈夫孫中山合葬。

1981年6月4日,宋慶齡的葬禮如期舉行,一切準備就緒,但是鄧穎超卻臨時決定提前五分鐘開始,大家十分不解,一頭霧水。

鄧穎超表示:葬禮上出了任何事情我負責,但是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宋慶齡遺願

1978年年底,宋慶齡疾病纏身,隻能待在醫院靜養,她知道自己的情況已經開始惡化,不由得格外思念家鄉,在接受了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她如願回到了上海,同樣這也是她生前最後一次回到上海。

在這兩個月裡,宋慶齡過得格外安心,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熟悉,仿佛什麼都沒變,但是她的病情實在是不允許久留,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每次思鄉心切之時,隻能拿出攝影師所拍攝的照片看看,緩解自己的鄉愁。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圖 認真工作的宋慶齡

1981年的春天,北京下了一場大雪,周圍一片白色,此時的宋慶齡隻能卧病在床,她稍稍撐起疲憊的身體,透過窗戶看着天空中漫天飛舞的雪花,腦海中思緒萬千,不知道故鄉上海是否已經轉暖。

宋慶齡非常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就算繼續待在醫院接受治療,也不可能出現奇迹,思考再三她決定把自己的想法上報中央:希望在離開之後,葬回故鄉上海。

宋慶齡的這一遺願讓他們的意見産生了一定分歧,有一大部分人認為,就應該按着宋慶齡本人的意思走,尊重她的想法,但是還有不少人認為,宋慶齡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妻子,理應與丈夫合葬在一起,他們之前感情很深,一直互相幫助、互相成就。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圖 左宋慶齡 右孫中山

出現這種情況中央也很是為難,無奈之下隻能找宋慶齡的秘書杜述周代為轉述,親自問詢一下當事人是否願意接受與孫中山先生合葬。

宋慶齡在聽到這一說法之後,當下就直接選擇了拒絕,她告訴自杜述周:“我離開之後,不要與中山葬在一起,務必要把我葬回故鄉上海的萬國公墓,那邊有我的家人。”

杜述周聽着宋慶齡斷斷續續說完,鄭重地點了點頭,打點好一切之後,默默地關上門,走出了病房,站在外邊的他再也忍不住,開始掩面哭泣,淚水不斷湧出,他看着宋慶齡這樣心裡很是難受,同樣也很是不舍。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杜述周把宋慶齡内心的真實想法彙報到了中央,其中那一部分人依舊難以接受,他們夫妻二人如此恩愛幸福,合葬在一起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為何宋慶齡卻一直堅持葬回自己的家鄉上海呢,杜述周陷入了沉思。

作為她身邊的貼身秘書,他一直十分了解宋慶齡,同樣也知道如今這麼做的真正原因。

1915年,宋慶齡與大自己27歲的孫中山相戀,他們情投意合、無話不談,年齡在他們心中并不是什麼問題,但是這段感情卻遭到了父母的一緻反對,年少的宋慶齡根本聽不進勸,堅定不移的與孫中山結為夫妻。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在這之後,他們二人一直以自己的革命事業為重,宋慶齡緊跟丈夫的步伐,多年來輾轉于全國各地,她的一生為國為民,但是卻從來沒有真正的孝敬過自己的父母,這也就成為了她最大的遺憾。

既然說自己沒能在生前好好的陪伴家人,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那就隻能在離開之後葬在父母身邊,用另一種方式盡自己的一片孝心。

在中共經過商讨之後一緻決定,選擇尊重宋慶齡本人的心願,離世之後,直接葬回她的故鄉上海,并且下達指令,提前準備相關事宜,按國葬舉行。

當時上海的副局長李家熾在接受到這一指令之後,不敢有片刻耽誤,甚至還親自前去探望了身患重病的宋慶齡,那時候的她已經是癌症晚期,雖然說在這期間治療一直從未中斷,但是她的情況卻依舊一日不如一日。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圖 中間穿白色衣服的為李家熾

李家熾看到宋慶齡病恹恹的躺在床上,很是心疼,為了不耽誤她的休息時間,隻能選擇長話短說,共同商量了一下葬禮的細節,宋慶齡表示她不希望不要大張旗鼓,一切從簡就好。

李家熾聽過之後陷入了兩難,中央要求舉行國葬,而她本人卻希望簡單操辦,思前想後他決定綜合一下雙方意見,将原計劃出席的五百人直接減少到二百。

1981年5月,宋慶齡的病情已經完全惡化,醫生們不停地忙前忙後也難以轉好,大家心裡都明白,她可能已經時日不多,李家熾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隻能不斷地加快進度,在短時間内上交一份詳細的方案。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為了能夠達到雙方的意願,他的所有想法都必須綜合考慮,而且中央也一直密切的關注着此事,隻要有需要,立馬派人前去幫忙。

李家熾在籌備的時候十分注重細節,甚至還特地拿出了一塊白色手帕,上面繡着宋慶齡最喜歡的花,想着等到葬禮開始之時,便将這塊手帕放入她的手中,伴随着她離去,李家熾的每一個想法都盡量實作。

1981年5月29日晚,為革命奔波一生的宋慶齡因病去世,全國人民陷入了無盡的悲痛,她身邊的人員更是泣不成聲。

中央在經過共同商讨之後決定,兩天之後在北京為宋慶齡準備公祭活動以及追悼大會,6月3日人民大會堂現場十分莊嚴,上司人們的講話也格外沉重,伴随着大家抽泣的聲音,追悼大會順利結束。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圖 宋慶齡的追悼大會

宋慶齡的國葬

1981年6月4日,正值夏季的上海是那樣炎熱,火辣辣的太陽無情地烘烤着大地,迎面的微風好似熱浪打在臉上,原本熱鬧非凡的街道現如今變得無比安靜,因為就是在這一天舉行宋慶齡先生的葬禮。

一大早,人們便開始籌備相關事宜,他們行色匆匆,臉上的表情十分嚴肅,很多上司人以及各界優秀人士都從全國各地趕來,隻為送她最後一程,除此之外,萬國公墓上還出現了不少仰慕她的普通百姓,其中不乏老人、小孩。

鄧穎超等人不敢有片刻耽誤,直接乘坐飛機到達了上海,一切按照之前的計劃進行着,上司人們可以在國飯店稍稍坐一會,等待葬禮的正式開始。

但是鄧穎卻很是不放心,甚至還親自聯系了李家熾,表示希望能夠親自去現場看看,确定一下是否還有不妥之處。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圖 鄧穎超

那個時候的上海早已人山人海,不僅僅車輛難以行動,就連人也擠着一下走不了,但是鄧穎超依舊堅持要去現場,獨自一人艱難的在人群中前行,過了很長一段是時間她才終于來到葬禮地點。

萬國公墓周圍擺滿了花圈,各界人士站了一地,由于夏季的天氣很是悶熱,他們無一不滿頭發汗,甚至就連有的老人都險些暈倒,鄧穎超看着這樣的場面,内心感動萬分,但是更多的是對他們的心疼。

正午的陽光最是毒辣,悶到人們喘不過氣來,如果他們長時間的待在人多的地方,老人和小孩肯定是最先受不了的,甚至還有可能中暑甚至暈倒。

鄧穎超思前想後還是決定聯系葬禮負責人李家熾,并且立即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如今的天氣實在是熱,現場老人和小孩肯定不能在這裡待太久,如果說葬禮的相關事宜已經完全沒有問題,那麼此時是否可以直接開始?”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圖 老年時期的鄧穎超

李家熾知道鄧穎超的顧慮,緊接着回答道:“一切都已經準備完畢,現在開始肯定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之前已經說好國葬于十點準時進行,這樣臨時變動實在是難以交代。”

“宋慶齡的葬禮現在開始,不論出了什麼事情,都由我來負責”鄧穎超斬釘截鐵地說。

李家熾聽到這句話之後,立馬通知下去,将原計劃十點開始的國葬,提前五分鐘進行,所有人不得耽誤。

在葬禮上,鄧穎超看着宋慶齡的遺像哭成了淚人,很多往事瞬間湧上了心頭,他們二人相識多年,在這期間一直聯系未斷,感情可謂是十分深厚,如今就這樣離開,鄧穎超内心非常煎熬。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圖 上海宋慶齡的葬禮現場

盡管說宋慶齡的葬禮提前了五分鐘開始,但是完全沒有出什麼差錯,順利地結束了,鄧穎超回到北京之後,把自己的心情寫在了日記中:“宋慶齡先生,今日穎超送你最後一程,想起先生過往種種,恍若昨日,倍感思念。”

中央當時一緻決定為宋慶齡舉行國葬,主要原因就是她一生都在為國。

宋慶齡的革命生涯

1893年,宋慶齡出生在上海的一個大家庭,她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富商,是以說她從小就過着十分優越的生活,而且還接受着最好的教育,等到16歲之時,便直接前往美國一所女子學院深造。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宋慶齡十分擔心國内局勢,決定在學成之後直接回國,父親知道她的想法以及抱負,在引薦之下認識了大自己27歲的孫中山。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圖 年輕時期的宋慶齡

那個時候的孫中山正缺好一名貼身秘書,在接觸一段時間之後,覺得宋慶齡各方面條件都很适合,便直接詢問她的意願,宋慶齡自然是不會拒接,就此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的這一行為引起了很多革命者的不滿,當下就采取措施抵抗,孫中山就是其中之一,他直接發出了“二次革命”,鼓勵大家參與其中,但是不幸的是卻是以遭到了北洋軍閥的追捕。

面對這樣的情況,宋慶齡很是擔心,但是自己唯一能做的也隻有陪在孫中山身邊,不僅僅整日幫忙處理手頭的工作,而且還開始照顧他的生活。

在這段時間裡,宋慶齡簡直就是突飛猛進,她學到了孫中山遇事的穩定,學到了他不斷變通的能力,更學到了對待革命的那份堅定,在長時間的配合之下,他們逐漸産生了感情,不顧衆人的反對,毅然決然的結為了夫妻。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1920年,在孫中山的推薦之下,宋慶齡見到了李大钊,他們相談甚歡,而且有很多想法都不謀而合,在這之後,宋慶齡又不斷接觸到了一些共産黨員以及各國代表,很多想法逐漸的浮現在她的腦海。

盡管說宋慶齡從小的生活條件較好,沒有受過罪,但是也總能設身處地的感受百姓的苦,想要憑借自身的力量逐漸改變現狀,在這種情況下,她和丈夫孫中山一同聯起手來逐漸調整國民黨,加快了與共之間的合作。

1921年,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在這期間他不斷組建軍隊,鼓動各界優秀人士以及老百姓們擰成一根繩,慢慢的大家對孫中山更加信任,宋慶齡看到這樣的現狀很是開心,之後更是忙得停不下來。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但是非常令人遺憾的是,孫中山在與北洋軍閥談判期間,老毛病意外發作,盡管說已經第一時間采取了治療,但是依舊無濟于事,第二年的開春孫中山因病離世,當時的宋慶齡悲痛欲絕,難以走出自己的情緒。

但是宋慶齡知道當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她去做,收拾好心情之後,繼續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中,完成未完成的心願。

1927年,蔣介石下令全面清洗,殺害了很多無辜革命青年,宋慶齡在上海親眼看到這樣的場面,十分悲痛,不僅僅直接抨擊了他們的一切行為,而且還表示在這之後國民黨的所有政策,自己都不會參加。

在長達多年的抗日戰争裡,宋慶齡不斷地推動着兩黨之間的合作,為最後的成功作出了不少貢獻,她特别希望大家的力量都能凝聚在一起,共同趕走外來侵略者,讓百姓們盡早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在解放戰争期間,宋慶齡依舊堅自己的崗位,一直留在大陸,她和鄧穎超一起上司着婦女的解放運動,不斷改變她們的封建思想,除此之外,宋慶齡還十分關心一些留守兒童的溫飽問題,常常捐款捐物,她的愛心大家都看在眼裡。

1981年在宋慶齡的葬禮上,鄧穎超為何要改時間,提前五分鐘舉行?

圖 中間宋慶齡 右鄧穎超

新中國成立之前,毛主席和周恩來等人一緻決定邀請宋慶齡來參加開國大典,雖然說她的内心十分感動,但是卻依舊選擇了拒絕,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北京是她的傷心地,她不願意再來到這裡。

當年宋慶齡的丈夫孫中山就是在北京病逝的,那種傷心欲絕她一直沒敢忘記,除此之外,在孫中山靈柩遷移的過程中,她強壓着自己的情緒再次來到了北京,就算如今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内心依舊抗拒。

無奈之下,他們隻能派周恩來的妻子鄧穎超前去上海,他們二人共同參加革命多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沒有人比她更合适了。

鄧穎超到達上海之後,稍作休息便直接來到了宋慶齡家中,宋慶齡内心十分激動,直接就送上了一個大大的擁抱,他們兩姐妹也已經有段時間沒有見面,宋慶齡拉着鄧穎超的手趕忙坐下,哽咽着說道:“我終于又見到你了。”

鄧穎超一開始并沒有直接說自己這次的來意,而是不停地關心着宋慶齡的生活近況,甚至談論到了他們的往事,等到時機合适之時,才拿出了毛主席和周恩來的兩封手寫信,并且正式的說:“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即将在北平召開,中央人民政府也将正式建立。黨中央、毛主席懇切盼望慶齡先生能北上共商建國大計。”

宋慶齡看着二位上司人的誠意,逐漸有所動搖,鄧穎超不想逼着她現在就做決定,便直接開口說:“這件事情你可以多考慮一下,想好再給我答複。”

宋慶齡看着她點了點頭:“那我再好好想想。”

一個月之後,宋慶齡親自去找了鄧穎超,并且告訴她自己已經做出了決定,接受他們的邀請去參加開國大典,鄧穎超聽過之後很是開心,二人激動相擁。

在這之後他們的感情更進一步,盡管說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常常聚在一起,但是心裡卻一直惦記着彼此,得知宋慶齡重病之後,鄧穎超非常着急,時時刻刻都擔心着她的病情,隻要有空定會去醫院探望。

宋慶齡離開之後,鄧穎超聲淚俱下,看着自己的革命好友倒下,她的情緒一直很不穩定,但是盡管如此,在葬禮上鄧穎超還是依舊先考慮百姓,處處為民着想,他們二人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同樣也是偉大的一生。